杂志汇当代电视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研究

作者:张玲
口 张玲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以表现少数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生产方式,并展现其民族文化、心理、精神、性格及其独特地理、地貌和民俗为主要题材内容的电视剧,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价值。而纵观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却长期缺位于中国电视剧的诞生与起步阶段,直到文革后,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大力复苏之际,此类题材电视剧才得以重视并逐步发展。而此时,已经距离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晚了整整20年。

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国内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共两百多部,一千余集,远远落后于其他题材电视剧作品。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市场需求较小、政治属性较强,在当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巨变之际,应该用数量稳定、质量上乘的作品在中国繁荣的电视剧市场中博得一席之地。

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缺位于中国电视剧的诞生与起步阶段

众所周知,电视剧的诞生可追溯至1930年英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多幕剧《花言巧语的人》。中国电视剧的诞生与电视台的开播几乎同时,这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密不可分。因而,有着鲜明意识形态主题的第一部中国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于1958年6月15日在试播期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应运而生。由于当时电视技术的局限,无法录播也就导致舞台剧式的直播成为电视剧的制作常态,更使得电视剧在艺术形式上长期无法脱离舞台剧的“子宫”。这一时期,不同于国外商业电视台开播后电视剧创作的大众化、生活化,中国电视剧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则持续“高唱时代和英雄的赞歌”。①

截止到1966年“文革”以前,全国共播出电视剧约180余部。②颇为遗憾的是,八年光阴里却难觅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身影。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期间,电视剧制作队伍被遣散,全国在样板戏之外仅摄制了四部电视剧作品,包括北京电视台的《杏花塘边》③和《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后者集中讨论如何评价反法西斯战争。上海电视台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与《神圣的职责》,两剧均聚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内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事业从属于政治”,“文学艺术事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思想蔓延,电视剧的政治属性被无限放大。但也在这一时期,电视彩色化的进程却在全国范围内渐渐展开。在此期间,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依旧缺位。

二、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起步于“文革”后的电视剧复苏期

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带来了整个文学艺术事业的复兴,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生环境中开始了起步和萌芽。而此时的电视剧作品,其艺术特征、思想内涵和文化气质无一不展示着时代新貌,彰显着艺术本体的回归。

同时,文艺思想的解放、现实主义的深化、个性意识的觉醒、民族文化的自觉等都给电视剧艺术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条件,加上文学作品的大批量面世,电影、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予了电视剧艺术优渥的孕育环境。重新起步的中国电视剧改为录制播出,开始呈“小电影”形态。④1976年,全国性的电视广播网逐步形成。⑤在电视剧发展的春天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电视剧《小活佛》,由内蒙古电视台1977年拍摄完成。而随着电视节目市场需求的极速增长和影视分歧(郭镇之语)的加剧,电视台原有的依靠电影、戏剧资源的老路逐步封锁,电视剧资源告急。在此背景下,全国首次电视节目会议于1979年8月召开,号召全国电视台大办电视剧,这也是中国电视自办节目的开端。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逐步萌发

“大办电视剧”的号召在经过一定的生产周期之后,初显成效。1980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集数也从最初的117部(集)快速增产到约2000部(集)。⑥

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与需求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也经历了从单本剧到系列剧、连续剧的文本形式变化,作品取材也逐步由最初的揭批“四人帮”扩展到反映改革开放、表现工作生活等内容。1981年2月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成为我国首部电视连续剧,集数为9集。

在此期间,“飞天奖”、“大众电视金鹰奖”与“五个一工程奖”等各个奖项的设立,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后改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成立,以及国内各大电视节的举办,均为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坚实了内外的推动力,搭建了更好的交流平台。

同时,电视剧出现了创作剧与改编剧的不同审美特征,也出现了悲剧、喜剧与正剧的不同审美范畴的划分,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电视剧的引进与译制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1987年,中国电视剧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在东南亚、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电视荧幕上播出,其中就包括1986年拍摄的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电视剧《努尔哈赤》。

1986年,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创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评奖活动“骏马奖”诞生,每两年举办一次,该奖项的设立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电视剧开始取代电影,成为中国当代最具大众性的视听娱乐方式。

四、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剧重大变革,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缓慢发展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电视剧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对自身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和叙事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因而,8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特征最明显、艺术追求最强烈的时代”。⑦而到了90年代,大众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技术成为左右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大众化、商品化、娱乐化成为各类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现实倾向。其中,电视剧创作也不能免俗,出现了“观众本位、收视率第一、广告至上”的现象。⑧

但与此同时,“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电视剧创作指导方针推动着电视剧行业的继续发展。表现为创作题材的逐步丰富,现实挖掘的逐步深入,出现了一批主旋律与通俗化、市场化相结合,官方意识与民间口碑合流的佳作,如《北京人在纽约》、《英雄无悔》、《黑洞》、《情满珠江》、《外来妹》等。这些作品塑造的人物和讲述的故事出现了通俗化追求的趋势,折射出了整个时代中经商、出国、打工热、反腐潮等热点社会现象。其中,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也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借助改革的春风和少数民族文学、电影、戏曲等姐妹艺术的影响有了长足的进展,诞生了不少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例如获得1991年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电视剧(故事片)奖的《南行记》;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短剧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获得1994年“五个一工程”奖的《走进香巴拉》。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仍然难以与其他类电视剧相匹敌,除个别优秀剧目外,在对社会、时代以及生活等反映的及时性、深刻性和全面性方面是有所不足的。

《鄂尔多斯风暴》剧照五、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全面丰收与少数题材电视剧的蓬勃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已达每年万集以上,成为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世界第一大国。电视剧的多产来源于观众强烈的文化消费需要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与活跃。在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传播和观看方式多样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剧的题材更加广泛,并逐步类型化,同时其商业化和市场化属性也得以强化。但同时,我国的电视剧也存在着批量化、复制化生产等现实问题。直至2009年电视剧的首次减产,给予了我们一个极力反思的契机:如何用产业的市场杠杆平衡好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15年间,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发展逐步融入到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大家庭中,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大飞跃。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呈现了从单一民族话语到多民族融合,以及多民族话语共同主导的新形势。其间代表作品有:《拉萨往事》(2002年)、《尘埃落定》(2003年)、《康定情歌》(2003年)、《成吉思汗》(2004年)、《茶马古道》(2005年)、《血色湘西》(2007年)、《东归英雄传》(2008年)、《金凤花开》(2009年)、《大西南剿匪记》(2010年)、《奢香夫人》(2011年)、《木府风云》(2012年)、《阿娜尔罕》(2013年)、《茶颂》(2013年)、《鄂尔多斯风暴》(2015年)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瑰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地域风光,更刻画了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同胞形象,展现了丰富灵动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也成为观众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熟悉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便捷和直观的窗口。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以及电视剧表现手法的日渐丰富和艺术审美的日趋变化,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为我国电视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题材组成,应顺势而为,深掘民族文化的不竭源泉,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好机遇,找准自己的影视文化战略地位,积极拓展内外传播途径,在丰富此类题材电视剧外在的民族事象的同时,深化其内在的文化表达。

纵观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近4 0年的发展,总的来说,此类题材电视剧在创作和表达上与我们的时代主题是一致、契合并遥相呼应的,它通过“他者”或是旁枝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数千年的变迁,也带给我们对于时代和自我的反思。虽然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数量和质量上从萌芽之初就处于落后状态并一直延续至今,但它在我们整个电视剧的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以前如此,以后亦如此。

本文为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SB0023

注释:

①②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③仲呈祥、陈友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⑤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⑥⑦⑧吴保和:《中国电视剧史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责编:丁磊)

 

英雄·信仰

由《爱情公寓》看中国的情景喜剧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的古典意境表达

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的女性媒介文化

谈《大秧歌》对家国情怀的演绎

题材多样化、创作多元化的一次勇敢试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