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讲,新疆有多大,烤包子铺就有多少,无论是星级宾馆,抑或街头的饭馆,销售这一美味的店家比比皆是, 且家家馅料饱满, 绝不欺人。烤包子还是巴扎文化的重要部分,逛巴扎,什么都可以不买,但烤包子必须要吃。烤包子之于新疆,类如烤鸭之于北京、狗不理包子之于天津一样独具特色。烤包子,维吾尔语叫“沙木萨”,是维吾尔族最喜爱的食品之一,还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烤包子在新疆到处都有,但是和田大烤包子最好吃,也是和田独有。和田大烤包子,外表焦黄诱人,吃之前把烤包子底层的炭火渣子刮掉。掰开来,飘出袅袅热气,一股香香的味道迎面扑来。一口咬下去,外皮香脆有嚼头,羊肉香浓却不腻,而且没有一点膻气味,真是人间一大美味!
烤包子多用未经发酵的面做皮,皮要擀得很薄,做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油、洋葱、孜然粉、胡椒粉和盐搅拌而成。烤包子所用的坑,叫“沙木萨吐努尔”,比一般馕坑要小,把包好的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烤制的玄妙之处在于烘烤时要往烧热的坑里洒些盐水,以防止包子脱落。
以前新疆的游牧民出外放羊、打猎,很长时间不能回家,所以常自带馕、水、刀、面粉等,相传最早的烤包子就是在野外诞生的。牧民打来野兔,把肉洗净切碎,用和好的面包上,放在木炭上烤熟了吃。味道的确不错,只是沾在外表的炭灰不好办,聪明的牧民就找来三块石头,两块当支架,另一块平整点的架在那两块石头上,然后用木炭把石头烤热,再把“兔肉包子”沾在石头架的内壁上,这样烤出的包子外表就不会黏着炭灰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条件的改善,经过各种大胆的尝试,烤包子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模样,无论是口味还是营养价值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可算得上是维吾尔族千百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之一。
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的功效;羊肉肉质细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可收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洋葱营养丰富,既能抗寒,抵御流感病毒,又是天然的血液稀释剂,经常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人群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为了保证包子的味道鲜美,烤包子内的肥肉比例都较高,加入适当洋葱后,一方面可有效除去羊肉的腥气,另一方面两者相互搭配可起到调和降低肥肉高脂的作用,吃起来肥而不腻。
饥饿疲乏时,拿起一只金黄的烤包子,闻着诱人的香气,轻轻咬开酥脆的外皮,和着唇齿留香的馅油,享受着惹人垂涎的馅儿。村上春树说:“没有小确幸的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而这场视觉、嗅觉、味觉上的多重盛宴,就是一个小而确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