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环球人文地理

柏柏尔人的沙漠生活

作者:图谭启松 极微 吴涛 曹高翔 南山 周少阳
塔吉锅有一个高高的帽子状的三角圆锥形盖子,有了这个奇特的盖子,只需要很少的水,甚至不用水,也可以完成食材到佳肴的转变。

阿甘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有极好的护肤作用和药用价值,还能食用,当外地人发现这一当地特产坚果的效用后,它很快风靡全球。

菲斯人加工皮革的方式,大概是世界上最“重口味”的了。尽管臭不可闻,但天然植物的颜色在皮革上再现出来,最后被加工成各种鲜艳夺目的皮具。

Desert Life and Culture of Local Berbers

图谭启松 极微 吴涛 曹高翔 南山 周少阳

柏柏尔人是撒哈拉大沙漠最早的原住民之一,远古时期他们就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绿洲里。今天,这个古老的民族,仍然聚集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地区,与撒哈拉大沙漠相依相伴。长期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里生活,使得柏柏尔人掌握了许多特殊的生存本领。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来了,于是阿拉伯文明开始在这里扎根、生长,最终开出了灿烂的文明之花。1000多年后的今天,有人说真正的阿拉伯文明或许就在北非,就在摩洛哥……

最适合沙漠的生存方式不用水即可烹饪的塔吉锅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但柏柏尔人用智慧和双手,在这严酷的环境里坚强地生活了上千年。沙漠附近的河流,给撒哈拉提供了少量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而在部分高地、绿洲洼地和干涸河床的附近,还散落着一些青草、灌木和树木。

早期的柏柏尔人,就住在这些被黄沙包围的小片绿洲里,开创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节水方式。他们在有地下水的绿洲开掘水井,并根据水质区别饮用水井和生活用水井,饮用水井受到所有人的自觉看守和保护。他们有非常节水的洗漱方式:用一种材质坚硬的干草段作为牙签,清洁牙缝,然后咀嚼一种看上去像干枯树皮的玩意儿,去除口气和牙上的污渍……

在柏柏尔人的生存法则里,节水永远是第一位,塔吉锅就是柏柏尔人为适应沙漠缺水情况的一大发明。进过厨房的人都知道,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水分会不可避免地大量流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在意那些因高温而蒸发掉的水分,但对沙漠居民而言,哪怕一滴水都爱如珍宝。所以,要在烹饪过程中留住水分,塔吉锅必不可少。

塔吉锅有一个帽子状的盖子,有了这个奇特的盖子,只需要很少的水,甚至不用水,也可以完成食材到佳肴的转变。他们把食材整齐地放入锅里,蔬菜在下,肉类在上,堆成金字塔形,盖严盖子,就可以上灶烹煮。随着温度的升高,食材本身富含的水分慢慢析出,在高温下蒸发,顺着圆锥形的盖子循环上升,凝结后附在壁上,又均匀地滴落到锅里。这种烹饪方式,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的流失,又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时至今日,塔吉锅炖菜依然是摩洛哥最地道的流行美味。

动辄50℃以上的高温,是沙漠地区的柏柏尔人必须要解决的另一难题,而且沙漠也没有足够建造房屋的高大木材,聪明的柏柏尔人便利用地势,在岩石山脊中间开凿“窑洞”,用于居住。但与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所不同的是,柏柏尔人的窑洞是向下开凿的。他们依照丘陵地势先向下挖一个直径10米左右、深6~7米的大坑,然后在坑底沿坑壁挖出一个个洞穴,分别作为客厅、餐厅、卧室、厨房等,有的“窑洞”甚至还分出了楼上楼下两层。从荒漠回到家里,铺上传统的手工地毯,搭配些沙漠风情的小饰物,藏身在洞穴之中,柏柏尔人就这样与外界的炎热隔绝开来,享受宜人的凉爽。这种贴近自然的朴实生活,虽然已经在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那些古老的痕迹,依然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行者……

(左右页图)柏柏尔人掌握有许多独特的生活技巧,并且努力地利用一切条件,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塔吉锅、阿甘油、彩色瓷器以及独特的储水手段,凝聚的都是生活的智慧。自然馈赠的神物阿甘树和“北非神油”

其实,柏柏尔人是一个真正懂得尊重自然的民族,而自然也是公平的,柏柏尔人生活在最艰苦的环境,也得到了最慷慨的自然馈赠——阿甘树,这种生活在摩洛哥沙漠里的多刺常青树,就是自然补偿给柏柏尔人的礼物。

能在荒漠里生长的树不多,树冠如盖的阿甘树显得特别醒目。阳光照在黄沙上明晃晃地刺眼的时候,一棵高大的阿甘树能给予大地足够的阴凉。阿甘树还有“摩洛哥铁树”之称,能长成10米高,生命周期能达到四五百年,而从幼苗到结果,需要40~60年的漫长时光,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但如此,阿甘树在干旱季节还会“休眠”,然后在雨季来临时重新生长,即便是在被砍伐之后,它们也能再次从根部萌发新芽,长成大树。阿甘树拥有非常丰富的根系,可以深入地底去寻找水源,也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促进地下水的渗透和蓄水层的补充。正是在它的帮助下,摩洛哥南部次干旱地区的许多生物种群才有了生存的可能性,因此阿甘树还被当地人称为“生命之树”,人们种下的每一棵阿甘树,都是送给后人的最佳礼物。

不仅是人类,就连这里的山羊也对阿甘树情有独钟,在缺少水源、缺少大片牧场的荒漠里,常有山羊施展祖传本领,爬上阿甘树,采食树叶和果实。“羊上树”这种在常人想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当地却是司空见惯。它们甚至能够泰然自若地站立在高高的枝头上,在游客的惊呼声中“骄傲得不像是一只羊”。

不过,更应该惊叹的是树上的阿甘果,因为它们才是“羊上树”的根本动力。阿甘果形似橄榄而略大,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成熟,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收获。成熟的阿甘果会自然掉落,被妇女们收集起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最终榨出被誉为“液体黄金”的阿甘油。在过去,她们采取纯手工的方式去掉果肉,用两块特制的石头夹碎果核,取出果仁,然后把果仁放入陶器中用火微烤,焙出香味,再放进石磨中磨碎。出油的工序最辛苦:把磨碎的果仁放在一个巨大的陶钵里,加入少量温水,然后不停地搅拌,直至果仁中的油分被分离出来。据说每制造1升阿甘油,需要至少100公斤的新鲜果实和长达36小时的辛勤劳动。

不过,柏柏尔人在无数次辛劳的榨油劳作中探索,发现了很多减轻劳动强度的窍门,榨油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他们发现,阿甘果坚硬的果核是山羊无法消化的,所以从山羊的粪便中收集果核,比手工剥离要容易得多;砸碎果核可以用石头,但金属制成的工具更好用也更耐用;在榨油工序,专业榨油机被投入使用,体力劳动大大减少,而且使用机器压榨,出油率更高,品质更纯净,保质期也提高了两三倍。

柏柏尔人把阿甘油抹在皮肤上,对抗沙漠烈日的暴晒和黄沙的侵袭;爱美的柏柏尔女子把阿甘油抹在头发上,使发质更加柔顺、润泽;阿甘油可以食用,独特的坚果风味让人唇齿留香;另外,阿甘油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对关节炎和风湿病也有一定疗效。因此,外界发现它的神奇功效之后,“北非神油”很快风靡全球。但由于部分人的过度使用、采摘和砍伐,一度引发了这一珍稀树种的生存危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阿甘树森林的面积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所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甘树森林列为“世界遗产”,呼吁全人类进行保护,这一恶劣状况才有所缓解。

古老的传统手工业

“臭名昭著”的皮革染坊

柏柏尔人不仅懂得利用自然,更懂得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他们凭借无穷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多极具特色的手工业制品。与阿甘油一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手工地毯、手工铜器、彩色瓷器以及手工染色的各种皮革制品……

将现代文明拒之门外的菲斯古城,集中保存了难能可贵的古老气息,传统手工业作坊和琳琅满目的手工制品,让那些原本破败、阴暗的小巷熠熠生辉。在堆满“菲斯蓝”陶器的陶艺作坊,完全采用手工拉坯、手工绘花、手工制作马赛克的传统方式,创作出一件件古朴而不失灵动的伊斯兰风格的陶器;叮当作响的铜器作坊,巧手的匠人敲敲打打间,圆的、扁的、方的、奇形怪状的铜灯诞生了,或镂空、或镶花,点亮深沉的夜空;手工纺织的地毯,用鲜艳的颜色搭配古老的伊斯兰几何图案,装饰了古城阴暗的房间……

不过,名气最大的还是菲斯古城的手工皮革染坊。在迂回曲折的小巷迷宫里,手工皮革染坊是外地访客唯一不用向导就能找到的地方,因为那独有的臭味就是最好的路标。

在气味最浓烈的区域,随便走上某家店铺的顶楼,从窗户俯瞰下去,便可将古老的手工染坊尽收眼底。那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庭院,堆积着数百口石头制成的露天大染缸。据说从18世纪起,这里的染缸就没有变换过模样,每一口染缸都有不同的颜色,五彩斑斓,就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但这里的味道却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即使带着上楼时店家赠予的祛味用薄荷,也完全无法抵御这里的恶臭。

菲斯人加工皮革的方式,大概是世界上最“重口味”的了。他们把毛驴送来的整张牛皮、羊皮等新鲜皮货,放入混合了鸽粪、鱼油、牛尿的石臼中,在40℃的高温下暴晒,用最原始的方式产生化学反应,打造皮革的可塑性,延长皮革的保质期。然后,他们再将半成品的皮革放入染缸,染上天然的颜色。他们所用的燃料,全部源自天然:红色来自罂粟花、番红花,黄色来自芥末,绿色来自薄荷叶,咖啡色来自散沫花……各种天然植物的颜色,在皮革上绚丽地再现,最后被加工成各种鲜艳夺目的皮具。正是这种“臭名远扬”、原始落后的手工操作方式,才使得菲斯的皮革拥有了柔软的质地和持久的亮丽,因而畅销全球,蜚声世界……

(左右页图)在菲斯古城,手工艺者沿用百年前的手染皮革方法,以秘方混合而成的液体来浸泡皮革,并采用天然植物来染色。菲斯的皮革制品在北非之所以享有盛誉,得益于这种传统工艺。

 

中国最南端的旅游界线在曾母暗沙

真实的盛唐气象究竟什么样

动物真的会自杀吗?

真的要去摩洛哥

红白黑蓝四大皇城

从大西洋到撒哈拉 二战的黑白记忆和最美的星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