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作者:口 刘颖

口 刘颖

近年来,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已成为仅次于春晚的重量级节目。每当临近年底,极具含金量的节目单纷纷面世,其中的明星阵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最终花落谁家。为此,各大卫视不惜砸下重金,力邀明星加盟。

在湖南台2016年跨年演唱会上,“情歌王子”张信哲的四首经典情歌连唱燃爆全场,在长达六分钟的演出时间里,引发观众席上万人大合唱。在直播过程中,观众从电视屏幕上还看到了一个发生在台下的插曲:当张信哲深情献唱时,担任演唱会主持人之一的吴昕在候场时泪流满面。第二天,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湖南卫视跨年张信哲经典串烧超感人,吴昕见偶像激动落泪被赞真性情”。原来,张信哲一直是主持人吴昕的偶像。

不可否认,吴昕是一位知名主持人,但是,在张信哲这样一位重量级歌手登台的关键时刻,同时也是以秒计费的天价广告时间段,导演为何将镜头切换到吴昕身上多达五次?舞台之上,灯光美轮美奂,歌手风度翩翩,随着节奏摆动的绿色荧光棒如萤火虫般闪烁,一切都被精心设计力求完美;舞台之下,主持人候场区光线昏暗,拍摄吴昕的镜头也因为没有固定机位而多有晃动、模糊,大多是较为突兀的脸部特写,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样的取景甚至未达到电视节目播出标准。但是,导演依然几度将镜头在光彩夺目的舞台和简陋昏暗的候场区之间切换,到底该如何看待这种做法呢?笔者认为,这种看似并不搭配的切换,恰恰体现了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与新媒体的融合。

早在演唱会彩排期间,就已有相关消息见诸媒体,如“吴昕见儿时偶像张信哲,难掩激动失声痛哭”。同为主持人的何炅在微博上晒出了吴昕拭泪照片并配文:“她见到了年少时的偶像,合影回来一直哭个不停⋯⋯”应该说,这些通过新媒体曝光进而大量转发的消息为迎接演唱会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声势。

吴昕在彩排时的真情流露,除了引发网友的关注外,自然也逃不过导演的“火眼金睛”。作为一位专业主持人,吴昕在工作中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更像一位歌迷,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来评判,她很有可能被打上不够专业的标签,并被要求在直播中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是因为,传统媒体更注重呈现一台完美无缺的晚会,容不得半点“瑕疵”。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瑕疵”成为新媒体赢得大众关注度的重要利器,它们没有美丽的外表,而且稍纵即逝、极难捕捉,却可以轻易将人心搅动得天翻地覆,它们就是生活中最本真的部分。

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的导演不仅没有囿于传统媒体的诸多限制,还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包容而开放地处理了意料之外的状况,因而收获了意料之内的成功。笔者认为,这一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既遵循既定方案,更要敢于抓住良机。对于一场精心筹备的跨年演唱会,主持人在候场时痛哭流涕,应该算作“计划外”插曲。然而,导演不仅没有将主持人的“非专业”之举扼杀于彩排,反而看到其价值并刻意放大,既烘托出跨年直播的现场感,更为观众呈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情实况。

和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略显迟钝与保守,缺乏对时机的辨别力和敏感度,往往错失良机。但是,在向新媒体学习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也应避免矫枉过正,尤其是电视作品,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在保证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允许出现个别“小动作”。

第二,打破舞台限制,为节目增加张力和维度。在演唱会上,歌手与观众之间 的我唱你听,形成了一个“场”,姑且称之为“表演场”,这是我们通常在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的。但是,对于新媒体来说,从来没有舞台的限制,只要是观众感兴趣的,就会去挖掘、表现,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恰恰吸纳了这种新媒体思维,才会将观众的视线引向台下昏暗的候场区,而这个区域曾经是电视媒体极力避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正是因为融入新媒体思维,观众才得以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泪流满面的吴昕。此刻的她,既是一位真情流露的主持人,也是一位狂热的歌迷,还是一个心中憧憬着王子的少女,这些不同的身份也代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他们的情绪都随着吴昕止不住的泪水得以释放。

因此,吴昕的泪流满面,让演唱会又多了一个“对话场”—泪水与歌声的对话,丰富了节目的张力和维度,降低了心理及视觉上的疲劳,给予观众更加丰富的感受。

第三,艺术作品的尽善尽美与现实生活的残缺之美相映生辉。月有阴晴圆缺,舞台如此,人生亦然。舞台上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在舞台下也会泪流满面;万众瞩目的“情歌王子”眼角已现鱼尾纹;高亢的万人大合唱终会迎来曲终人散。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把传统媒体呈现的内容看作阳春白雪,新媒体给人的感受则更像下里巴人。这场跨年演唱会的导演,敢于将真实世界中不太完美的部分—这也正是新媒体深入大众的特质—呈现出来,正是为了成就舞台上的完美。有时候,我们不妨掀开帷幕的一角,从不完美中寻求完美。

第四,传统媒体常规的节目播出与新媒体擅长的话题造势互为补充,全方位拦截受众。电视台不惜重金请来明星助阵,必然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而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受众以及受众越来越多元化的接收方式,传统媒体不能再一味恋战于硬碰硬的正面战场,还应开辟新的战场。

彩排期间,吴昕拭泪的照片成为话题;直播过程中,吴昕泪流满面的画面再次引发关注;节目播出后,听说这件事的受众还会到新媒体平台上寻找已经播出的内容观看,进而发生二次传播,创造新价值。应该说,借这一话题带来的热度,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赢得了来自更多渠道的关注,在受众规模和类别上产生了新的增量。

由此可见,今天的传统媒体既要保证主要战场的实力对抗,还要向新媒体学习另辟蹊径,从多种渠道切入受众需求,实现全方位拦截受众。

时隔一个多月之后,电视观众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观看盛事—看春晚。就在各大卫视紧锣密鼓彩排期间,一条六小龄童无缘央视春晚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更是升级为百万网友自发吁请“六小龄童上春晚”,一时间,朋友圈被美猴王刷屏,颇为遗憾的是,央视最终没有采纳六小龄童的节目。正在广大网友为美猴王缺席央视春晚唏嘘不已时,北京卫视、辽宁卫视、山东卫视等多家卫视纷纷放出六小龄童参演本台春晚的消息。不管是早有准备、临时起意还是借题发挥,显而易见,这些传统媒体及时捕捉到了广大受众的心声,北京卫视更是在“大圣情结”上下足了功夫,喊出“猴年春晚,必有大圣陪伴”的口号,赢得受众的一致点赞及热切期待。

大年初一,春晚收视率出炉,据央视索福瑞数据统计,北京卫视春晚蝉联收视率、微博互动、微信互动三项核心数据第一,位居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率榜首。其中,六小龄童表演的《传承》和《大圣归来》功不可没,甚至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应该说,这是传统媒体借力新媒体的一次成功案例。

春晚的大幕已经徐徐落下,但人们对六小龄童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因节目播出而完全释放,随着新消息的传出,事件进一步发酵,关注度不减反增。2月9日,北京卫视春晚播出后的第二天,六小龄童工作室通过新媒体曝光了一张照片,正是在北京卫视春晚录制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中,六小龄童躬身蹲伏于上台口,配文说:“图为56岁的六小龄童老师候场时,因翎子太高为防穿帮,匍匐于台侧良久。其敬业之深令观者无不动容。低得下金猴傲首,方才有九霄仰啸”。当晚,六小龄童转发了这张照片,并表示:“这是演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敬业意识,谢谢北京卫视春晚剧组以孙仝导演为首的全体工作人员。”随即,相关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短时间内就吸引了数万条留言。

又是一张候场照片,又是直抵人心,又是为传统媒体赚得了极大的关注度。笔者以为,从吴昕泪流满面到六小龄童蹲伏候场,之所以能够同时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归功于这两家传统媒体的节目制作者们对新媒体思维真正的消化和吸收。放眼国内广大传统媒体从业者,在这一点上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攻城掠地”,传统媒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痛定思痛,传统媒体不得不放下昔日“老大哥”的身段,向新媒体学习,希冀化对抗为融合。打开电视机,屏幕上相当大的空间被二维码和网友评论占据,几乎每档节目都要耗资不菲地建设并维护自己专属的微博、微信、微网站。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固然是件好事,但切忌只知其形、不究其意,乃至 舍本逐末,最终荒废了自家的手艺。

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态度,不卑不亢地剥离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引入更加先进的思维方式;其次应潜心思考,样态改变的前提一定是思维上的改变,二维码和公众号绝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棒,光靠拿来主义无法取得真经,只有真正领会新媒体思维,才能为己所用;再次,融合是一个不断充实壮大的过程,应在不损害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学习吸收新的东西。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重回北京卫视春晚录制现场,在六小龄童蹲伏候场之际,如果导演能够及时调配来一个临时机位,将这一幕巧妙地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会赢得更多的掌声与喝彩?要想突出重围、再创辉煌,传统媒体还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借文中的一句话与同业者共勉:“低得下金猴傲首,方才有九霄仰啸”。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责编:马莉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