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村小康的实现,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言辞深中肯綮,并提出“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媒体是时代的记录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就是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从媒体的角度看,打赢这场攻坚战,制约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因素,不少贫困地区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二是主观因素,必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脱贫攻坚必须直面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我们电视媒体做好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为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做好舆论宣传的基本遵循。
一、聚焦精准脱贫:认识要有新高度
追溯到2015年11月,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并非每年都有,上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是在2011年。扶贫会议名称从“全国”上升为“中央”,更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召开的首个中央会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就是强调到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我们一定要兑现脱贫的承诺,这是不容推辞的历史使命。中央扶贫会议把“精准脱贫”放在重中之重。扶贫开发显然已经上升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立即跟进报道“脱贫攻坚”这一热点话题,尤其是“精准”二字更是成为热点中的热点。2016年1月上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2016年1月4日至1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12集系列节目《精准扶贫 小康中国》;四川卫视推出了《脱贫攻坚—主播蹲点日记》系列报道;山西卫视推出了《新春走基层》扶贫系列报道。这些报道都不约而同地聚焦“精准扶贫”,系统报道“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过程中脱贫致富的成功典型,聚焦“到村到户、因户施策、资金到户、干部帮扶”等“精准扶贫”的新举措、新成效。电视新闻工作者深入贫困山村,记录“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全过程,挖掘各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真实感人的创业致富故事,反映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工作成果。笔者主创的电视新闻长消息《抱团共圆脱贫梦—宁武县首创合作联社扶贫新模式》,也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的指示而推出的一篇力作,在山西卫视《山西新闻联播》播出后,产生了较好反响。
二、把握“精准”内涵:选题要有典型性
什么才是“精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精准”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就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精准扶贫,“精”在扶贫对象精准,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在精密部署,统筹安排,在派人、项目、资金、措施上出实招。精准扶贫,“准”在准确判断,以数据目标、脱贫成效定位,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精准扶贫,“扶”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提升“造血”功能,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因此,要想搞好扶贫报道,做出精品,首先必须吃透中央的政策,精心准确地挑选好典型。这些典型必须符合“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比如,2016年1月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在“治国理政新实践—脱贫军令状”栏目,以《内抓培训外推品牌 天镇扶贫闯新路》为题,聚焦天镇县瞄准农村妇女这一特殊的扶贫对象,通过组织大家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带动群众脱贫的故事;2015年12月31日,四川卫视播出了《脱贫攻坚—主播蹲点日记:待到格桑花开时》(上、下集)报道,精心选择了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精准安排项目,旅游扶贫的故事;2016年1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播出“精准扶贫 小康中国系列:因人施策的脱贫之路”,记者深入广西、安徽农村,采访当地因人因户施策,靠养殖种植业带动群众脱贫的故事。
其次,所选择的典型要有较强的示范性,也就是它对于当地扶贫脱贫工作具有借鉴、引领作用。在俄达门巴村,记者精确找到了甘孜州康定市山区贫穷的共性原因是山高路远,村民们缺乏一技之长。报道在描述这个贫困村位于康定木雅景区时说:“无论是多彩的高山灌木,还是阳光照射下的雪山溪流,绝美的木雅风景就像待嫁闺中的少女一样,藏身于此。如此美景是不是能够开发旅游,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呢?”聚焦当地旅游开发,凸现出扶贫项目的精准性,能够对整个地区起到带动作用。
第三,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必须精准。要符合“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要以人为本,讲好人的故事。在俄达门巴村,记者看似“巧遇”养殖贫困户秋洁大姐、正打算外出打工的卓玛吉姑娘和为脱贫致富奔忙的村长降秋杜吉,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三个采访对象中,一个是要脱贫的贫困户,一个是想致富的年轻人,还有一个是肩负扶贫重任的村干部。一个故事,三个人物,三条线索。在细节的选择上,记者以记实的手法,跟拍记录了秋洁大姐喂牛挤奶、村长降秋杜吉跑项目、卓玛吉和村里的年轻人进行关于旅游的模拟招聘面试和专业技能培训等生动场景。在片尾,记者在日记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在一周多的蹲点时间里,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俄达门巴村每天都有新气象。景区正在建设,人气正在聚集”。在《内抓培训外推品牌 天镇扶贫闯新路》这则报道中,记者较好地把握了以人叙事的方法。比如,在这篇报道中下面这段叙述涉及到三个人物,其中两个为贫困妇女、一个为扶贫干部,他们通过培训这件事连在一起,“像孙三女这样的农村贫困妇女,全县约有一万人。没文化、缺技能,是她们走出去打工的绊脚石。为了帮大家扭转观念,这次培训会上,副县长王剑辉专门请来了杨素芳,她是三年前第一批到北京当家政服务员的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镇妇女的伶牙俐齿、勤劳善良正是她们的山与水,而凭借此优势进军保姆市场,恰恰与精准扶贫、因地制宜这一要求相吻合”。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个性化的题材,从扶贫干部王剑辉的扶贫军令状切入,打响了“天镇保姆”这个品牌,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的农民勇敢地走了出去,而且还成了首都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此等精准扶贫不但是成功的,而且令人振奋,更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以上三点归纳起来就是抓住题材的典型性、示范性,抓住典型的人和事,才能把握住整篇报道的精准性。
三、凸显“精准”成效:采访要有示范性
当然,要做好一篇脱贫攻坚的电视新闻报道,除了抓好选材和立意,抓好出发点和落脚点,还要抓好新闻性、纪实性,抓好技巧和表现形式,以达到较好的传播和社会效果。以笔者主创的电视新闻长消息《抱团共圆脱贫梦—宁武县首创合作联社扶贫新模式》为例,其在采编过程中就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主题重大、新闻性强。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示。2015年12月初,记者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宁武县余庄乡的十多个村庄调查采访,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山西省扶贫攻坚的进展情况,详细报道了在农村工作队的帮扶下,13个贫困村携手入股,抱团脱贫,首创“合作联社扶贫”新模式的先进事迹,展示了山西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展现了各级干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创新发展、服务群众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共圆“脱贫梦”的时代主题。
二是手法新颖、表现力强。围绕“脱贫”和“扶贫”两条主线,以“分红现场”为切入点,以记者调查为线索,以详实数据、典型采访为例证,运用“纪实”和“对比”等多种手法,展示创新扶贫模式给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展现奋力实现脱贫致富的重大主题,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是示范性强、关注度高。山西省扶贫办和省委下乡办领导评价:这种“合作联社扶贫新模式”在我省是首创,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使贫困群众扶得起、能发展、富起来。这篇报道在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全省新闻联播》、《山西新闻》等栏目以报题播出,并回传中央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山西省扶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是一篇富有特色的走基层扶贫报道。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想完成2020年7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需要每年减贫1千多万人,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这样的形势下,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在宣传报道过程中,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晰的思路、更精准的采访、超常规的力度,为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鼓与呼;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贫困发起总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责编: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