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电视剧《门第》受众心理取向探析

作者:口 刘芳

口 刘芳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之所以获得热播、赢得高收视率,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平衡了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在电视剧与观众之间建立了双向沟通、默契的关系。电视剧《门第》讲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婚姻生活,何春生与罗小贝两个携带不同家庭文化的人组成婚姻,开始了一场以相互渗透家庭文化为背景的战争,剧中包含了很多文化传播元素。笔者认为,从传媒受众心理这一角度为切入点对其获得热播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契合受众认知心理的话题取向

受众对于与自己认知心理相近的信息,往往有一种不自觉维护的倾向。《门第》借助出身高贵的罗小贝和平民何春生之间的恋爱故事,再一次揭开了对“门当户对”这一传统话题的讨论,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意义。在何春生的真诚求爱下,罗小贝不顾全家反对决定嫁给何春生。在经历了马小龙自杀、哥哥罗胜利致残等一系列变故后,小贝和春生重新审视对方,发现真爱难以割舍,终于冲破现实的和心里的“门第”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题材的选择与建立,要符合受众认知心理,利用受众感兴趣的事件,经过多方位的拼叠,将素材巧妙结合,使其在同一领域内集中反映同一个主题,因此文化背景也是选题的关键。当今社会,由于贫富差距使社会呈现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公开化。电视剧《门第》对这一传统话题的价值取向和思考,为透视现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提供了参考。《门第》题材的选取上恰巧突破了同类题材的叙事模式,用符合受众审美的人物内涵和剧情特质,古今结合,旧题新作,探讨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婚姻、家庭伦理的价值取向,能够唤起受众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从话题取向上契合了受众的认知心理。

二、满足受众补偿心理的情感取向

补偿心理是人们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补偿。《门第》的主题表现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纯美爱情的理想寄托,所选的演员都是面容姣好的俊男靓女,从现代审美取向来看,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情感,像饰演罗小贝的于明加,外貌并不是特别漂亮,但是给人一种富有内涵的气质美。该剧在演员选择上的成功使作为普通人的受众得到了心理补偿。另外,剧中那超脱世俗的纯美爱情故事,也满足了观众对现实生活中极少存在的完美人物、纯美爱情的幻想。

美好爱情中带来的现代缺憾美恰恰能满足受众的补偿心理。《门第》中以主人公何春生和罗小贝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罗胜利和柳如意的婚姻故事为副线,在爱情与尊严的冲突交织中,爱情由“门第”等级带来的阻隔和障碍,是破坏美好爱情的重要因素,导致两家的恩怨纠葛。

一是主人公的爱情承载着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国人的传统择偶方式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拥有决定权。罗小贝出生才三天,父亲就把她许给了还没出生的何春生。经过她的不断抗争,父亲虽然不再坚持,却因此引发了心脏病,医治无效死亡,留给小贝永久的伤痛。何春生、罗小贝虽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是爱情背后的负荷太重,不但有两家的脸面和父辈的承诺,还有社会伦理以及传统的门第和谐的观念,恰巧是这种旧式婚姻模式的再现,成为受众对现代婚姻逻辑的思维悖论,主人公在传统婚姻和现代文明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也是当今现实社会问题的映射。二是以性爱为基础的松散的西方爱情观。罗胜利不满意自己的婚姻,不愿回家,和金子厮守在一起,是酒吧公认的“露水夫妻”。他们都清楚对方的情况,也知道不会有结果,彼此也不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由此可以看到,西方一些人“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松散的两性关系理念,随着社会的开放渗透进来,这种体现西方文化的情感取向在部分现代年轻人身上也有所体现。本剧无论是从角色定位还是情感凸显,都能找到现代人的一些情感因子,满足了受众对现代情感的补偿心理。

三、迎合受众移情心理的伦理观念取向

移情简单来说就是情感转移。我们通过媒介来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进而产生心理愉悦,这种心理愉悦通常是宣泄或宽慰。虽然受众在剧中欣赏的是通过媒介间接看到的替代性人物,但是,受众仍然能够从中分享到欢乐与悲伤,这不仅丰富了受众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帮助受众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近年来,我国反映家庭伦理题材的电视剧不断增多,风格也更趋多样化,但无论其风格和表现手法如何变换,题材都是在探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纲常伦理方面的解析,《门第》也不例外,“作为传统的婚嫁观念,‘门当户对’曾一度被视为‘爱情自由’的对立面。”①在这样一个“门第”观念冲击着现代伦理秩序的电视剧中,受众所接收的核心依然是夫妻和家庭情感的转移。

《门第》体现了现代婚姻家庭的伦理观念。何平去世三年后,部队大院拆迁,何平的妻子汤丽华带着两个孩子搬进了大杂院,两家从此产生了距离。当两个孩子上高三的时候,罗一成全家搬进了“将军楼”,而何家仍居住在当地最贫困的大杂院里,靠汤丽华在街边摆摊卖包子维持艰辛的生活。两家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上的差距更大了。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从两家人对待罗小贝和春生的婚姻态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罗胜利的坚决反对、保姆余妈的愤愤不平、何妈妈的忐忑不安,都说明门第观念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从剧情变化 的视角分析,何春生和罗小贝的婚姻里掺杂着太多的复杂元素。由于所受的教育、经历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何春生表现出多疑、敏感和自卑,而罗小贝婚后忽视了春生的心理变化和自卑心理,导致婚姻出现问题,这说明门第观念是横亘在夫妻之间的隐形杀手,另外,夫妻之间又缺乏坦诚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婚姻破裂的原因。从受众的移情心理来看,这些家庭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依然是一些人经营家庭的重心。

四、符合受众认同心理的儒家文化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传播环境的变化,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影视作品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影视作品的激烈竞争也使创作者要在文化定位上下功夫,试图找准定位的焦点,以期更好地发展和传播,得以拥有稳定的受众群。受众对文化的认同心理是一个文化历史传承的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同源性的肯定,这种同质同源的传统文化,在固定受众群的精神层面蕴含着一种隐性的传播因子,这种文化因子的接近性,减小了影视作品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实现了受众文化心理上的接近性。《门第》的热播,其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来自儒家思想的影响,还与我国受众的习惯性思维有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门第》中的表现主要有几点:一是忠、信的体现。罗小贝出生后,为给小贝母亲催奶,何平和罗一成一起去冰面上凿洞捉鱼,罗一成不慎掉入冰窟窿,何平为救他而牺牲。罗一成深感自责、难过,何平去世后,罗一成尽力照顾着汤丽华母子并坚守着他和何平的约定,坚守承诺。当罗小贝不愿意嫁给春生时,他非常痛心,后因心脏病再次发作而离世。从他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对兄弟情深意重,与人交往忠诚可信,言行一致。二是儒家思想中仁爱的体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何妈妈生下何春生后,不忍心看着罗小贝挨饿,把她抱到自己家里喂奶,因奶水不够两个孩子吃,就让春生喝米汤补充营养,充分表现出她的无私、仁爱、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朴素情怀。丁小曼因病住进了医院,罗小贝被春生的行为所感动,决定为小丁捐肾,丁小曼治好病后,带着对春生、小贝的感激和祝福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在偏远山村办了一家幼儿园,快乐地生活着。剧中爱心相互传递,人间充满温暖和关怀。从这些主要人物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仁爱思想像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给生活谱出和谐的音符。三是根深蒂固传统孝心的反映。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有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剧中马小龙是一个悲剧式人物,是行孝的代表。他苦苦追求罗小贝三年,由于母亲的反对,他们没有走到一起,这源于他对母亲的孝心,马小龙从小没见过父亲,是母亲一人把他带大,他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幸福而让母亲难过,所以他宁愿自己忍受痛苦,最后抑郁自杀。剧中其他年轻人也都不乏孝敬老人的品质,罗胜利虽然叛逆,但对父亲是非常敬畏的,他听从父母的意见,如约和柳如意结婚并和她维持着婚姻关系;如果能换回父亲的性命,小贝也情愿放弃和马小龙的爱情;还有春生和秋生以及秋生媳妇对母亲和长辈都是非常尊重和孝顺的。

《门第》不仅是一部反映婚姻生活的电视剧,也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剧。观众在分享主人公喜怒哀乐的同时,也从中汲取了营养,学会了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国的电视剧制作不仅要把握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还要选取合适的题材传播现代文明,在剧中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和风采,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注释:

①孙宝灵:《门第》现实主义的显示境遇,《名作欣赏》,2013年第9期。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责编:丁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