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艺术视角与表现方式,展现大美河西
1.嫁接现代影视技术,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
纪录片《河西走廊》开篇伊始便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描述,将河西走廊定义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片中时而细腻、时而空旷、时而华美、时而宁静的画卷般景象瞬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该片全方位地展现了每一处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可谓让观众大饱眼福。其视角丰富多变,加上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每集内容都做到了精彩纷呈。该片改变了过去高空取景的视角,采用了平景拍摄,拉近了观众与敦煌景观的视角距离,也表达出了对历史过往的时空感和沧桑感。
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不是简单地还原历史场景,而是把林则徐、左宗棠等历史人物融入其中来讲述历史故事,实现了一种本质的真实。可以说,河西走廊作为我国古代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完成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和变换,继而形成了无以复加的史诗。
这些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经典故事,与河西走廊遗址完美结合,通过现代影视技术的嫁接,有效增强了纪录片的历史性与趣味性,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再次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第一集《使者》向观众讲述了河西走廊的关键性人物,他心智坚韧,以家国大业为己任,富有冒险精神,这个人便是受命于汉武帝刘彻、出使西域被困数十载最终返还的张骞。片中展现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匈奴崛起,屡屡侵犯大汉边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骞临危受命,带领出使团队踏上了未知的西域领地。无论是第一集《使者》,还是后几集《通道》、《驿站》、《根脉》等都展现了大量的模拟古代场景,这些场景再现了河西走廊的风貌、战场争斗、驿站风情等,而随着剧集的渐渐深入,河西走廊逐渐从一开始荒凉的戈壁变成了人烟聚集的商旅要地、从烽烟四起的战场变成了军队驻守的要道、从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和亲演变成了华夏版图的进一步扩张,一幕幕的场景变化使得观众穿梭于缥缈的古今之中,令那些尘封于历史画卷中的人物与传奇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2.多种拍摄方式相结合,演绎历史传奇与地域特色
《河西走廊》的编导们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还原历史人物,用专业的拍摄手法重现了祁连山下的美丽画面,甚至通过虚构人物的手法,将观众带入到了这条古老又质朴的千年古道之上。
此外,《河西走廊》还一改传统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将重要的事件传奇化、人物形象复杂化,充分展现了人物发展的曲折、历史变迁的不易。它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观众在漫漫黄沙、行进缓慢的骆驼队中体会到了大汉王朝疆土扩张的艰难与不易。同时,为了保证大跨度历史讲述的连续性,并让观众同先辈达成情感共鸣,《河西走廊》还在局部运用了基于合理想象的适度虚构。例如在《使者》中,匈奴妻子的引入把历史人物张骞还原成了和现实的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人”,让冰冷的历史多了一抹人性的亮色。这种全新的视角带给了观众一种新的艺术尝试。
二、丰富的叙事载体和完美的影音效果相结合,展现大美河西
《河西走廊》在每一集的演绎中,都将该地区的人文历史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并利用现代视觉效果,将中心人物、历史事实同现实环境进行了对比。
1.历史和影像叙述的统一
从叙事结构上 看,《河西走廊》的“断”与“续”表现为叙事内容在整体架构下的单元展示。①从深层角度来看,河西走廊作为我国历史的“参与者”,在其演变过程中,沉淀着浩如烟海的人物及历史事件,这些都成为历史车轮前进的巨大动力。《河西走廊》从民族精神和文化出发,叙说了历史的变化,描绘了时代变化的宏伟蓝图,同时又全方位地再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史实,从而将其文化内涵和人文风俗以独特的影像再现出来。
2.历史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河西走廊》从缜密的叙事出发,聚焦人物,让历史景象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在短短的十集中,它把人物的叙说作为结构的主题,比如张骞、霍去病、左宗棠等一系列的历史关键性人物,演绎着他们在河西走廊的丰功伟绩,将历史完整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片中还通过古代场景再现、故事模拟拍摄、独白描述、3D动画还原古代遗址等方式,分析了河西走廊在参与历史事件后发展的必然性。这些表现方式都使得观众与河西走廊有了更为亲密的接触,将现代技术与河西历史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纪录片《河西走廊》的拍摄完全跨越了时间概念,它运用独白来引出故事中的历史情景,并在故事再现过程中挖掘河西走廊的内在底蕴,在展现我国西部地区历史发展的同时,也体现了河西走廊对于我国历史以及文明进程发展所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带给观众巨大的艺术冲击感。
3.精良的影音结合
纪录片《河西走廊》在情节的演绎中,并没有出现采访、纪实等段落,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解说、画面音乐作为引子,去完成一部以讲故事为主题的纪录片。音乐家雅尼制作的背景音乐《河西走廊之梦》更是起到了妙笔生花的作用。例如在第五集《造像》中,鸠摩罗什等佛教徒通过河西走廊将佛法传入中原王朝,配乐在此处的作用是要将出身天竺望族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的身份表达出来,同时也为画面剪辑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设计人物的出场,最终配乐演奏出沉寂而又充满参悟感的旋律,让人不禁对后面的故事产生期待。随后清澈的竖琴加入,将段落引入极为简洁的现代配乐空间,竖琴与弦乐共同交织出历史的厚重感,令人在观看时不禁被感染。
河西走廊上千年的传奇悲壮史诗,通过悠扬、舒缓的配乐贯穿于纪录片《河西走廊》始终。从开篇的张骞、常惠出使西域探索未知,到大破匈奴开疆扩土的卫青、霍去病,再到丝绸之路的建立、敦煌贸易的展开,导演通过蒙太奇的表现方式将主题音乐的节奏与纪录片中的故事情节巧妙匹配,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历史与今天的对话、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可以说,主题音乐《河西走廊之梦》是该片的点睛之笔,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河西走廊的生命力和历史沧桑感。
《河西走廊》作为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见证了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大美河西,其内容丰富多元,不仅有汉民族文化,还融入了少数民族、佛教等多元文化的发展变迁,无论是从拍摄角度还是拍摄手法上来讲,都为今后的纪录片拍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注释:
①李明德、刘煜:《河西走廊》:纪录片辩证叙事的艺术,《光明日报》,2015年7月13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责编: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