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纪录片栏目的创新发展

作者:口 贺幸辉 景慧敏

口 贺幸辉 景慧敏

随着网络媒介和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中国电视观众被分流,而电视栏目作为与观众建立约会机制的重要载体,也陷入到栏目形态陈旧、收视率疲软的困境中,如何进行创新成为重要议题。2015年在栏目创新中呈现出纪实元素泛化的发展趋势,以省级卫视综合频道为代表,推出的一系列纪实真人秀栏目,不仅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年度发展最为迅速的栏目类型。鉴于这种新的变化,本文将纪录片栏目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型纪录片栏目,另一类是含有纪实元素的创新型纪录片栏目,并且从纪实观念革新、栏目美学特征变化、栏目运营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剖析深层的社会动因。

一、观念变革中传统型和创新型纪录片栏目并驾齐驱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更为逼真的媒介拟态环境,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纪录片栏目在创作观念上也随之出现分化。传统型纪录片栏目强调“纪录”的概念,关注现实世界,严格区分真实和虚拟;而创新型纪录片栏目则注重“纪实”的概念,模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分,以纪实手法创造一种真实感。在2015年,传统型纪录片栏目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而创新型纪录片则发展迅猛,但也存在着形态单一、收视两极分化的隐患。

1.传统型纪录片栏目平稳发展

从传统型纪录片栏目总量上来说,根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只统计卫视频道和纪录片专业频道),2015年我国开路播出的纪录片栏目总计117档,其中首播的栏目103档,在不同频道重复播出的栏目14档。在首播栏目中,以自编自拍为主的栏目48档(46.6%),以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的栏目28档(27.2%),完全外购的栏目27档(26.2%)。与2014年的数据相比较,以自编自拍为主的栏目所占比重上升了0.7%,以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的栏目所占比重上升了0.7%,而完全外购的栏目所占比重下降了1.4%。传统型纪录片栏目的整体创作格局变化不大,完全外购栏目出现小幅度下降,这说明传统型纪录片栏目的市场交易并没有随着纪录片卫视频道的扩张而迅猛发展。


2015年不同加工程度的中国纪录片栏目分布

2.创新型纪录片栏目异军突起

2015年最炙手可热的创新型纪录片栏目形态是真人秀,如央视一套的《客从何处来》、北京纪实频道的《雅荻跑世界》、上海纪实频道的《跟着贝尔去冒险》等。真人秀栏目不仅吸纳了原来纪录片栏目的制作力量,而且也是各频道投入最多的节目类型。以央视一套推出的季播真人秀栏目《客从何处来》为例,创作团队关注“人的故事”,注重嘉宾在寻根过程中和祖辈的对话而非结果。《客从何处来》(第二季)除了在CCTV-1、CCTV-2以及央视网播出之外,还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播放量已经突破4000万。

此外,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上星综合频道调控政策”,规定从2014年开始,各上星综合频道的新闻、经济、文化、科教、生活服务、动画和少儿、纪录片、对农等公益性节目播出时长每周平均不少于30%。其中,平均每天6时至次日1时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道德建设类节目需安排在6时至24时之间播出。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省级卫视推出了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和纪实手法相结合的道德建设类栏目,成为新的栏目形态。

3.纪录片栏目传播效果分析

2015年,传统型纪录片栏目收视率与收视份额较2014年相比波动不大。央视方面收视率排名前五的栏目与2014年相同,国际频道纪录片栏目收视仍然保持良好势头,《走遍中国》、《国宝档案》、《远方的家》三档栏目连续三年跻身央视传统型纪录片栏目前五。省级卫视方面,江西卫视《传奇故事》连续三年收视排名第一,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尽管收视率有所下滑,仍然保持了前五的名次。纪录片卫视频道方面,上海纪实频道占据了收视率排名前四席,表现强劲。

从题材分布上来看,统计的收视率排名前二十的传统型纪录片栏目中,社会现实类题材七档,占总比例的35%;历史人文类八档,占总比例40%;自然地理类栏目三档,占总比例15%;展播类栏目二档,占总比例10%。这说明,社会现实题材和历史人文题材纪录片栏目依旧是拉动收视率的主要力量。

在创新型纪录片栏目方面,真人秀栏目在收视率方面表现突出,《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取得了4.34%的平均收视率;《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也取得了2.29%的平均收视率,收视率方面远高于传统型纪录片栏目。值得一提的是,收视率排名靠前的真人秀拍摄对象均为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明星,且题材集中在游戏等领域。尽管各卫视、专业纪实频道、制作公司都开始向真人秀领域发力,但因为制作力量、资金投入、后期宣传以及题材和播出平台等因素影响,不同真人秀栏目平均收视率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二、上星新格局中纪录片栏目的战略调整

2015年随着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上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四家纪录片卫视频道并存的发展态势。在新格局下,纪录片栏目不仅要求更高的品质,而且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因此,各频道开始通过加大栏目创新力度、促成跨界融合发展、引入国外优质资源以及提升品牌价值等方式应对新的全国性市场。

1.资本催生新的栏目类型

2015年,除了各省级卫视综合频道推出真人秀栏目外,以上海纪实频道和北京纪实频道为代表的专业纪录片卫视频道也推出了此类栏目,体现出了资本化和娱乐化对整个中国纪录片生态的影响。

真人秀栏目一般采用季播模式,邀请明星嘉宾,大投入大产出,全媒体传播。以2015年上海纪实频道制作的《跟着贝尔去冒险》(第一季)为例,其投资总额在7500万元,制作模式由云集将来和Discovery共同原创,并通过Discovery国际电视网输出到海外市场。《跟着贝尔去冒险》首播收视率为0.7%,居于2015年上海纪实频道投入的大项目之首,同时在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乐视、凤凰等主流视频网站头版头条推荐,前六集全网观看量超过四亿点击量。

这种大投入大产出的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观众,有效拉动收视,全媒体的传播模式也更容易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种由资本催生出来的新类型,在高投入的背后也蕴含着高风险,特别是当各个频道都去模仿这种栏目类型时,会导致栏目内容的同质化,不利其长远的发展。

2.跨界融合发展

跨界融合成为栏目发展的新途径。纪录片栏目开始通过整合营销打通纪录片、电影、娱乐、体育、旅行等领域,突破以往依 靠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提出“纪实+”的概念,即通过整合打通纪录片与其它产业的壁垒,实现纪录片商业化运作,推动中国纪实影像产业全面升级。例如北京纪实频道的《寰宇客》采用“纪实+旅游”的形式,打通纪录片和旅游业;教育电视台3频道则采用“纪实+饮食”的新模式制作《东西可以这样吃》,采取合作方按要求制作节目并负责产品销售,频道对节目进行审看播出并配合宣传,双方按照销售情况进行分账的经营方式。这也意味着,相比传统的贴片广告,未来纪录片栏目将会有更多的软性植入式广告。

此外,2015年电视和电影之间也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如上海纪实频道推出的纪录电影《味道中国》,就是栏目编导在平日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精品化提升,直至进入院线放映。而日播类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也成为培训新编导的基地,纪录片栏目、纪录作品和纪录电影之间不再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其为更多的从业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空间。

3.国际合作增强

上星迫使各纪录片专业频道进一步提高纪录片栏目的品质,国际化是一种不约而同的方式。上海纪实频道从国外引入了《经纬》、《寰球》,为了避免与其他频道的相似性,它不采用全国版,而是争取更多在海外片库挑选片源的权利。北京纪实频道则采用广告置换的方式引入了《寰宇客》和《奇纪实》。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也计划在2016年与国家地理和历史频道共同开发三档新栏目,分别为与探索频道共同打造的动物自然类纪实栏目《动物星球》;与美国历史频道展开合作的全国首档历史剧情类纪录片栏目《历史片场》;与美国探索频道合力打造的纪录真人秀节目《顶尖钓手》。随着国际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未来在纪录片栏目中将会从单纯的节目引进,进入到更为深入的内容层面的合作。但由于引进渠道类似,也存在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风险。

纪录片栏目的对外传播也开始尝试进入到国外主流媒体。2015年探索频道和五洲传播中心一起推出了栏目《神奇的中国》,该栏目体量为每周一小时,于固定时段集中播放中国题材电视纪录片,将在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播出,可覆盖亚太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亿家庭订户,这也是国际媒体集团首度开辟的关于中国的栏目。

4.栏目品牌意识凸显

纪录片卫视频道的增多使得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各频道都开始意识到栏目品牌的重要性,因此在资金投入、编排播出等方面着力强化栏目的品牌价值。

省级卫视对具有稳定创作团队和创作方向的栏目加大了投入力度,如吉林卫视的《回家》在2015年制作了52期,投入四百多万。在日常播出的基础上,栏目还将诸如丁玲、老舍、曹禺、常香玉等一些大师的题材制作成人物传记类纪录片。目前此类在栏目基础上衍生出的人物传记片已经达到了10部以上。从2016年1月1日起,为了进一步加大栏目品牌的影响力,《回家》栏目从周播改为日播。天津卫视品牌栏目《中国人》的制作量也有所提升,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大约10集,并且逐步走向项目化、系列化,通过销售非独家播映权盈利14万。

而上海纪实频道和北京纪实频道也通过集中编排,凸显原创栏目的品牌影响力。如上海纪实频道将其品牌栏目《纪录片编辑室》、《档案》、《大师》等栏目都调整为一小时,并安排在晚间7点到12点档播出,形成了品牌的联动效应。北京纪实频道则将现有的自制栏目《纪实天下》、《影事》、《昨天的故事》、《时尚印象》、《奇妙之旅》统一升级改版成通档节目,并在黄金时段播出,以扩展其品牌影响力。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与湖南卫视同步播出其原创日播栏目《我的纪录片》,体现出青春纪录的特点。

但是,总体来看,上海、北京和湖南等三家纪录片卫视频道,原创纪录片栏目数量并不多,栏目的品牌效应不突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频道之间进行差异化竞争,因此打造具有自主版权的品牌栏目迫在眉睫。



三、纪录片栏目中真实与虚拟关系的转向

自2014年以来,在纪录片栏目的审美特征上就开始出现杂糅化的发展趋势,如《远方的家》以纪实方法制作旅游节目,出镜记者以体验者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远方的家;北京卫视的《档案》、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则是将说书人与纪实元素混合,以讲述人的视角重读历史或现实,注重戏剧性效果。不同栏目形态相互混合,各种节目元素重新搭配,形成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栏目依然偏向于现实空间,只是借助戏剧性元素以增强栏目的可视性。

但是到了2015年,以迅速崛起的真人秀栏目为代表,开始越来越偏向于虚拟时空,各类明星在假定情境中进行真实展现。如果说以往的纪录片栏目是在整体上真实,在具体细节表达上借助搬演等虚构手法,那么真人秀栏目却是在整体上虚构,所有的框架都是预先设定的,但在细节上却使用纪实表现手法,让明星进行本色表演。因此,在纪录片栏目中,真实与虚拟的关系开始出现转向,不再强调对现实的关注,而是注重在虚拟世界中营造真实感。

这种转向一方面为纪录片栏目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警惕态度,因为在真人秀栏目形态中,“真人”已经开始被异化,他们是拥有真实姓名和身份的脸谱化人物,是形形色色的性格符号。“在这里,‘人’的真实没有任何意义,‘秀’的真实才为媒体所关注。”①也就是说,在真人秀栏目中,人的丰富性被消解,它反映的是一种虚假的真实,将观众同现实分离,在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中,以娱乐性替代了严肃性。而对现实社会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思考是纪录片的独特价值所在,尤其是在虚拟化和娱乐化浪潮汹涌来袭的时代,纪录片的这种社会担当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纪录片栏目的发展需要在真实和虚拟之间保持张力,平衡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倡导更为多元的审美形态,而不是扎堆于单一形态。

四、小型化和扁平化的栏目运营管理

2015年纪录片栏目运行管理呈现出小型化和扁平化趋势,突出垂直、直接、高效的特点,便于制作团队灵活机动地完成项目。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将前后期分开,导演直接面对总监,省去中间环节。广东卫视的《追梦在路上》、《凡人大爱》两档常规栏目也直接由频道副总监管理。

对于日播类栏目而言,由于播出量较大,基本采用外购、委托制作和自制三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上海纪实频道上星后,将《纪录片编辑室》改成日播类栏目,在栏目的制作方式上自制30小时,占全年节目播出总量的十分之一;委托制作50小时,两者加起来,栏目拥有80个小时的版权节目。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也采用了类似的运营方式,自制栏目所占的比例较小,主要靠外购和委托制作。2016年,除了在国内整合资源外,《探索发现》栏目也到国际纪录片市场寻求更多的合作,在合作形式上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购买上,而是寻求两个国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共同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制作。在栏目内容的管理上,两档栏目都采用了类型化和系列化的规划方式,《纪录片编辑室》将选题分为社会调查类、美食类、工程类等几种类型,每一类型的选题又按照系列节目进行策划,以突显规模效应。

2016年,《纪录片编辑室》和《探索发现》栏目将从生产和播出基地变成项目策划和指导机构,培训更多的制片人和项目监理。此外,进一步加强对委托项目的管理,将项目经理转化为总导演,在创作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大型纪录片项目的增多,经验丰富的编导主导纪录大片制作,栏目制作者普遍比较年轻。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编导平均年龄为26岁,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编导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纪录片栏目编导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也显得深度不足。因此,年轻编导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2015年中国纪录片栏目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真人秀一支独秀,但原创能力尚待提升。资本力量初步显现,跨界融合迈出一小步,但如何平衡资本与人文价值、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探索。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注释:

①黄生晖: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第151页。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责编:丁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