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反映当下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乡里彩虹城里雨》在河南卫视播出。该剧描绘了当代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整体现状,通过演绎疙瘩岭村四户农民外出打工的生活以及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命运纠葛,为观众深入了解当代农民思想和全面思考未来农村发展提供了有益素材。该剧在塑造可亲可爱又可敬的农民群像的同时,反映出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惑以及他们在思维转化上的艰难突破。
一、在城市社会中寻找机会和定位时的迷惘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加快城乡之间人口、资源、技术、资金的流动,从而带动乡村居民生产方式、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其中除了政策、体制的相应调整外,农民向城市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正如《乡里彩虹城里雨》中所展现的那样,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当下农村的“新常态”。通过他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农民如何融入城市、城市如何接纳农民,也成为摆在二者面前的难点和问题。
由于客观教育条件和环境所限,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而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只能选择那些重体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而从事这些工作也就意味着要面对较大的人员竞争、较低的经济回报以及较弱的社会存在感。在《乡里彩虹城里雨》中,集体外出打工的农民被骗到了“黑砖窑”,他们获救后分散在餐馆、工厂等地从事保洁等低薪酬工作,其中身强力壮的大闯也只是得到了相对较好的保安岗位。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欲望,进入城市的农民随着眼界的开阔,自然而然希望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平台,但自身的“先天不足”和或多或少受到的“排斥”,很容易使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陷于迷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成为城市的“旁观者”。
如果农民只是城市中为了挣取一份工资的“临时打工人”,那么他们将难以激发潜力和能量来投入城市建设,更无法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资源转换的“传递者”和“转化者”。因此,要让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认同感”和“成就感”,提高自己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乡里彩虹城里雨》中的彩凤在工厂打工时潜心钻研业务,逐渐成为了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大闯在依靠自己的品德和特长赢得老板的信任后,挖掘出了自身的管理能力,成为家乡种药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就是不甘于沉寂、努力发挥自我能量、体现个体主导意识的农民典型。除了引导农民突破固有思维之外,城市也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提供切实的保障和鼓励措施,创造良好的融入氛围。
二、在金钱和亲情之间平衡及取舍的困惑
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大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对于背井离乡的他们来说,最大的牵挂和羁绊莫过于家中的孩子和老人,可以说,为改善和提高家庭生活条件而进城务工是以割舍亲情为代价的。但亲情的长期缺失对家庭留守成员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孩子的心理成长会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工正常流动的主要症结。
《乡里彩虹城里雨》全面反映了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现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孩子们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每天结伴游玩、调皮捣乱,流连忘返于“黑网吧”,染上网瘾。留守儿童属于“易病体质”,对于亲情的渴望使他们很容易将外界不良刺激作为情感的发泄物或代替品,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剧中孩子们离家出走找寻父母的行为,就生动表达了他们对亲情的强烈渴望。同时,剧中留守老人无力承担农活、生病无人照顾的情节,也表现出这一群体的困窘。国家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利益换来的是家庭悲剧,这与国家主旨和农民个体意愿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家庭去打工,但打工却又伤害了家庭,大部分农民在这一矛盾面前进行选择时往往只顾及到直观的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背后不可弥补的损失。《乡里彩虹城里雨》中的疙瘩岭村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他们提供了健康上网和与父母视频的场所,有效缓解了孩子们对远方父母的思念;针对留守老人制定结对帮扶制度,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将亲情置于与金钱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尽量做到两者兼顾,应该是农民工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国家已为农民工在城市的打工生活特别是子女就学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随着后续政策的扩展和延伸,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必将更加顺心、和谐。
三、立足城市和回归家乡的两难选择
城乡差距是目前我国客观存在的情况,城市生活是很多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所向往和憧憬的,当农民工来到城市亲身感受和深切体会到都市的繁华后,更会趋向于城市生活。但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绝佳的机会才有可能实现一个农民工向城市人的跨越,大部分农民工相对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他们在城市安家立业的成本,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处于无法立足城市又不愿重回农村的尴尬境地。
《乡里彩虹城里雨》中的豆妹决心留在城市生活,她抛弃了婚姻和家庭,最终一无所有、远走他乡。这个反面例子充分说明亲情和家庭才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动摇的根基,失去根基就失去了保障和活力。剧中的大闯和彩凤是两个正面典型,他们凭借自己的奋斗在城市中得到了可以立足的资本,但他们心怀家人和家乡,通过吸引投资在家乡开办中药饮片厂,为新农村建设和村民发家致富开辟了新路。事业与家庭的成功使他们实现了完美的人生理想。
农民工已成为现代城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春节期间“返乡潮”后的“用工荒”充分说明农民工在城市运转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他们的工作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但正如《乡里彩虹城里雨》表现的那样,回到家乡搞建设同样是农民的价值体现。城乡统筹发展注重的是农村的内在经济增长力,而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对当地怀有更深感情并在城市中得到提升的农民群体。在国家多项政策的扶持下,农村已具备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民工回归家乡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契机和人生舞台。
四、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观念博弈
我国近几年将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是为了顺应全世界的环保潮流,更是对过去重发展、轻环保这种错误观念的深刻反思。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吸引外资办企办厂无疑是加快发展的捷径,但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农村吸引投资的筹码一般都是未被开发的资源或环境,相比于成本高、回报期长、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方式,投资商往往会采取成本低、回报快的简单开发模式,农民得到了“金山”,却失去“青山”。
在《乡里彩虹城里雨》中,最初的投资商想在疙瘩岭村建一个电子废物回收厂,并向每家支付了补偿款,当村干部耿孝民发现建厂规划不含环保措施后,立即决定终止合作,但村民们普遍不愿放弃已经到手的补偿款,面对投资商要求的巨额赔偿,耿孝民坚守原则,积极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疙瘩岭村的整体利益。环境保护是着眼未来的“综合算数题”,对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又相对贫穷的农民来说,摆在眼前的实在利益是难以抵挡的诱惑。如何在农村发展初期就建立科学环保的发展理念,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引导,并在项目审批上释放出更多注重环保的信号。
随着我国发展理念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对生活品质概念的理解已由单纯的物质条件上升到了安全、健康、优美的环境需求,我国也正在努力解决因过去一味追求快速发展而导致的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面对已有的“前车之鉴”,农村发展必须从初期开始就立足长远,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避免再次走上环境换经济、经济补环境的“回头路”。《乡里彩虹城里雨》中成功建成的中药饮片厂,就是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合理种植中草药,再进行加工,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保住了青山绿水,做到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作为这一战略目标的重点扶持对象,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推动农村发展的主体正是《乡里彩虹城里雨》中塑造的农民角色,他们代表了当下有品德、有梦想、有斗志、有技术的“新农民”群体,这一群体既有接受新鲜事物、先进科学的意识和能力,更有对建设美好家乡的期盼和热忱,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源动力,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农传播体系升级研究》(2014SJD111);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众媒介对农信息传播状态调查研究》(201410298079X)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编: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