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转作风、改文风。电视新闻,是地方电视台最重要、最权威的节目,如何做到既能准确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又让百姓喜闻乐见,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课题。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新闻节目一直存在着宣传痕迹太重、电视语言的概念化模式化比较严重、画面表现粗糙简单等问题。要么模仿省级台,没有自己的特色;要么粗制滥造,提不起观众兴趣,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如何突 破瓶颈,创新发展,办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节目,这是市县台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经验体会,就如何推动市县台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谈一点看法。
一、市县台新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策划不足导致选题缺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市县台新闻节目是这样一种状况:时政新闻多的时候,有三分之二甚至五分之四的篇幅是时政报道;当时政新闻不多的时候就东拼西凑,一期新闻节目做下来,没有重点、没有热点。策划不足导致主题性报道的跟进不够,新闻配置不合理。而且长期以来,市县台的重点报道一直跟着省台的步伐走,省台约什么稿,就做什么稿,做出来后既可以上送省台,也可以当作本台的头条或报题稿件播发。对于阶段性的重点报道基本上是被动应景的,市里的重点工作跟进拓展不够,有可能形成热点,产生规模和放大效应的新闻报道不足。
2.写作手法模式化。新闻做多了,好像有了一种模式、一个模板。会议报道严谨有余、生动不足,套路化、程式化现象比较普遍,缺少提炼和发现,有效信息少、形式乏味,难以形成社会的关注点。主题报道则高度有余、细节不足,空话大话多,有时候是选取的人和事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化味较浓,不易被大众信服和接受。社会新闻语言不生动、画面现场感不强。电视优于其它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文字表达上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画面表现的鲜活与现场感,这些优点在当前写作过程中都体现得不充分。
3.表现形式粗放,基本没有后期包装。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没有对新闻的形式加以修饰,缺乏应有的包装,使得新闻表现形式过于单调。
二、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破的几个方面
1.在节目编排上创新,强化针对性。新闻节目要做到有的放矢、打好主动仗,科学的编排和策划必不可少。作为一档时政新闻节目,首先要把新闻的政治性、思想性放在首位,同时又要打地方牌、精品牌和形象牌,确立其品牌个性,使其形成结构更合理、内容更鲜活、线条更明晰的节目特色。在节目的编排上,除了从新闻价值出发,考虑新闻的重要性、权威性、思想性和指导性,还要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要有贴近性和可视性;要培养头条意识,把每天的新闻头条做得先声夺人;要突出亮点,在每天的新闻编排中要凸显一个亮点,明显体现编辑的思想意图,对典型性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要加评论或编前编后语。
科学编排的完美呈现需要前期策划来做保障,因此,市县级电视台一定要强化策划意识,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本月、本周、本日的新闻要播些什么内容,哪些应该重点报道,甚至一条深度报道从哪个由头切入最恰当都要详细、周密计划。每个台的新闻部或者新闻中心都应该有一个包括主任、责编和部分记者在内的策划组,集思广益,共同商量探讨。定期策划不仅可以使新闻重点报道跟进更及时、新闻内容更丰富、新闻质量有保证,还能有效避免重复报道的问题。
笔者认为,新闻制作者应该把时政新闻分成两个部分来区别对待,重大的时政新闻像重要会议、重要调研活动,涉及到党的方针政策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会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重大的党务、政务活动和书记、市长的重要活动,不仅不能压缩,还应该把它作为优势新闻放大来做,要报足、报全面、报准确,但是在报道的时候要注意丰富手法,增强表现力;在内容上要改变语态,少说大话、套话、空话,尽量把时政新闻国计民生化,找到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信息,让老百姓知道党和政府的决策、会议或者调研活动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把这些内容凸显出来。在表现形式上,要力求做活,要善于运用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法,注意捕捉一些细节镜头。重要的时政活动,还要及时配发评论、观众反响、解读等相关报道,以进一步深化主题,达到强化宣传的效果。
深度报道是市县台的弱项,作为发挥舆论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报道领域,深度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思想性都很强,这也是电视台提高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途径。深度报道的信息源从何而来?还得靠研究时政报道,通过时政新闻来掌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洞悉领导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从而确立报道主题。另外,还可以从会议新闻入手,对其有效信息进行剖析解读。在报道手法上,要注意把大选题与普通人联系起来,挖掘其中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人和事。电视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来说理,报道的思想力度也从具体画面形象延伸开来。具体的人物形象、具体的故事情节、具体人物的命运,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把宣传精神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像,赋予主题宣传以新闻性和时代感,使主题报道鲜活生动起来,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来看,让观众看得下去、听得进去并且跟得上去,从而达到“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的宣传效果。
3.在表现形式上创新,凸显表现力。电视新闻表现就是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再现。表现形式好,可以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给观众以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要强化包装意识和组合意识,精美的节目包装、恰当的图标、图示等可以为新闻锦上添花。组合式报道也是提高节目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把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组,在一个节目中打造出“重点”来;也可以对同一新闻作多个角度、多个县区的联动报道;还可以把新闻、专题、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实行联动,以形成规模传播效应,凸显整体运作优势,放大舆论传播力。
4.在工作方法上创新,践行“三贴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心中有责,笃行担当,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用优秀作品引领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作为市县台新闻节目的记者,更应该在坚持党性的新闻实践中,俯下身子,挽起裤脚,去采撷那些带着泥土、带着露珠的鲜活新闻报道;采写那些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只有这样的新闻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不断成长。
总之,作为市县台立台之本的新闻节目,一味因循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紧跟形势,勇于创新,同时真切地俯下身,沉下心,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真正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样才能使新闻节目具有活力,成为百姓离不开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广播电视台/责编: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