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公共性在地方广电媒体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作者:口 杨华

口 杨华

传媒的公共性是指传媒在服务于公共利益以及促进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①大众传媒作为公共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传媒的公共性是在体制场景下传媒实践体现出的逻辑,离开了传媒的实践,任何体制安排都与传媒的公共性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②因此,要考查媒体的公共性,就必须对其具体新闻生产及其产品进行考察。本文以四川省达州电视台的《达州全搜索》栏目为考察对象,考查地方广电媒体在新闻生产实践中公共性的呈现及其对自身公共性的本质属性的影响。

一、《达州全搜索》中公共性的呈现

(一)呈现公共事务

英国著名传媒学者汤普森提出“可见度的公共性”,认为传媒报道社会事务和问题,提高公共事务的可见度,让公众充分获知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信息,这彰显出传媒的公共性。据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对该栏目的公共性进行考察:

1.呈现和介入公众生活。栏目着力于描述市民生活状态,诸如“孩子受伤”、“报名难”、“找回宠物”、“寻找肇事车”、“邻里纠纷”、“高空坠物”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都得到了报道。2014年11月26日播出的“广场狗乱窜”反映了市民对狗频繁出现在市区广场的意见,呼吁狗的主人自觉遵守养狗规定,规范公共行为。再如,栏目的“寻找达州好心人”板块通过“好心人故事”、“寻找好心人”、“好心有好报”三个小单元串联起来,反映达州市民的好心与善举。

2.营造和保护公共空间。栏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促进了公众利益。如2015年9月7日播出的“鞋店换了新老板,被辞员工要赔偿”,从劳资纠纷的角度报道了市区一家鞋店被辞退员工的索赔行为,将镜头对准普通员工,充分反映其诉求,并进一步通过对律师的采访从法律责任、解决办法、相关建议方面提供了服务信息。再如每周一播出的“社区大搜索”板块,通过“社区群众大家说”、“社区干部真心话”、“社区评分对对碰”等单元,促进了社区群众与管理者之间的对话。

(二)提供公共话语平台

1.表达公共意见。节目为公共话语表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观点得以对话与交流,弱势群体的意见也得以呈现。如2015年9月7日播出的“社区大搜索”板块反映了金山寺社区民众对瓶盖厂喷漆味道太重、棚户区改造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的意见,社区干部也给予了及时回应,称“针对瓶盖厂污染一事将马上联系企业进行整改,同时,尽快拟定棚户区改造方案”。可见,节目中公共意见的表达对相关权力构成了监督,促成了政府回应和相关问题的解决。

2.注重受众参与和互动。栏目通过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多元媒介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了共同参与的机会,互动性较为明显。一方面,主要的搜索报道完全由群众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天天微搜索”、“620热线”两个常规板块也完全建立在受众互动参与的基础之上。同时,其他的板块如“想说你就说”、“社区大搜索”也为公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

综上分析,该栏目在呈现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话语平台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公共性效果与社会作用,在践行公共性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价值。

二、《达州全搜索》在实践公共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提供的公共议题与讯息有限。就栏目整体而言,过多地呈现了“小事”、“琐事”,对“大事”关注不足,涉及地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硬新闻过少。如在2015年9月12日的节目中共播出6条搜索报道,分别为“拾金不昧”、“漏水”、“乌木”、“现金不见”、“邻里纠纷”、“整治超载”。从这6个搜索词来看,“小事”明显居多,公共关切不足。

2.悲情、灾难、负面报道居多。栏目过度强调负面信息和社会的问题状态。如2015年9月7日的节目中,除了“社区大搜索”、“天天微搜索”、“620热线”等板块之外,共有7则搜索报道,其中只有“老兵退伍”和“求助”凸显了正面主题,其余如“劳资纠纷”、“女子坠河”、“偷饮料”、“车被划”、“充错话费”等均是负面、悲情新闻。

3.公共表达的弱化。栏目在反映公众意见和诉求方面并未尽力,仅在无关痛痒的负面新闻中呈现公众意见,对真正涉及公共事务的新闻信息仅作简单化处理,更缺乏积极的设置议程。如2015年9月12日的报道“超载超限处罚新标准正式实施”仅凸显“处罚与整治”,强调决策执行的力度,而对这一决策制定的相关背景、商议过程、群众意见等信息均未进行呈现。

4.商业广告的过度渗透。节目时段播出大量商品广告。首先,内容提要出现4次,在播出时屏幕右方约1/4的面积被“皮草商城”、“五金机电市场”等广告信息所占据。其次,节目共插播5次广告,总计时长约7分钟。再次,当主持人出镜时,演播间的提示器播出“工程机械”、“建材市场”等豆腐块广告。最后,“天天微搜索”与“620热线”播出时,屏幕下方约1/3的面积被广告所占据。

(二)原因分析

1.过度追求市场利润。阿特休尔指出,媒介“力图一方面满足付费者的兴趣,一方面使自己为公众消费者服务的形象永垂不朽”③。显而易见,《达州全搜索》在两者之间未能找到平衡,对自身生存的关心甚于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栏目过度倚重广告商,用消费主义理念代替了传统的新闻价值理念。同时,对利润的追求也促使采访成本较低的琐碎新闻成了地方广电媒体的便利选择。

2. 一味迎合受众。在注意力经济的背景下,公众的注意力成为媒体经济的源头,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对于公众的态度由告知、启发转向迎合、奉承、取悦,“给公众所需要的任何东西”④。而公众的需求良莠不齐,于是媒体在信息的采制与传播方面就出现照顾大多数、向低水平看齐的倾向,使得信息以公众需求的名义参与市场竞争,即所谓的高收视率。

3.采编理念和水平有限。在选题方面,栏目过度依赖热线电话,新闻线索大都来自群众反映,使得不少报道的事实要素较为琐碎。同时,栏目缺乏将与公共话题相关的新闻素材向公共事务的方向进行引导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公共性追问。

三、地方广电媒体公共性缺失带来的影响

(一)影响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体惯常以“满足公众需求”作为其新闻重要性与严肃性缺失的托词,而“培养”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对公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生着潜在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因此,从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的角度看,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广电媒体新闻节目的偏见性选择,“教导受众将琐碎的东西看的至关重要,将一些恐怖离奇的东西误认为是真正的新闻”⑤,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公众利用信息、选择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其政治参与的热情与能力。

(二)影响媒体自身的发展

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虽然可能使媒体在短时间内受益,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正好相反。麦奎尔等学者总结出观众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其中监测环境是人们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动机。通过观看新闻节目,获得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信息,从而及时把握环境变化。地方广电媒体引入市场机制是必然趋势,但若因此而削弱了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功能,势必会降低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最终失去公众的信任。

(三)影响公共利益的实现

地方广电媒体的公共性走入商业性的误区,将盈利目标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其新闻节目引领受众将注意力放在与公共事务无关的一些琐事上,带着公众去观看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让公众花大量时间去接受夸大化的碎片,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无法获得传播的机会,公众的真正需求无法真实地得到满足,从而偏离了公众生活和公众利益。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项目《公共决策视域中地方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YJC860047)的相关成果

注释:

①肖生福:传媒公共性之内涵解析与考察框架,《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9期,第155页。

②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新闻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1页。

③[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权力的媒 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页。

④[美]理查德.科恩:余红、杨伯溆译,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第38页。

⑤周培勤、叶小力:美国传媒业垄断现状,《中国记者》,2004 年第5期,第63页。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责编:刘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