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历史永远铭记》:国产抗战剧的创新之作

作者:口 胡泊

口 胡泊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与当下荧屏上数目众多的抗战剧相比,在文本来源、叙事视角、故事真实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当前许多抗战剧的稀缺元素,它们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副抗战剧的新面孔,让观众看到了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和人道主义立场。

一、以真实人物为主人公

近年来以抗战名人、历史伟人为叙事对象改编的抗战剧层出不穷,同时也塑造了好多“李云龙”式的经典人物形象。由于观众已经通过不同类型的文本熟知抗战名人和历史伟人的形象,抗战剧很难在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做出创新和突破。尽管这种类型的抗战剧在刚刚出现那几年很受观众欢迎,但是随着抗战剧走向模式化,甚至出现了一些过度夸大、不切合实际的低俗情形,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对抗战剧的批评也不时见诸媒体。抗战剧亟需创新,否则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被影视剧“改造”得面目全非,离历史资源本应发挥的文化效应越来越远。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当前抗战题材的创作要走进历史生活,把生活当成创作源,才能真正打动人”。他同时强调,要提高受众的素养,不能一味迎合,否则只能让创作者的生产品位更低下。

《历史永远铭记》既不以历史伟人为主人公,也不以虚构人物为表现对象,而是侧面迂回,从一个外国医生的视角切入,通过马海德医生在战争中救死扶伤的故事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电视剧在创作和拍摄过程中,一方面以马海德医生的传记为基本文本,另一方面,以马海德医生健在的爱人、亲人以及与其有过接触的人们对马海德的深情回忆为参考,从多个侧面演绎马海德医生在抗战中的故事,把其作为医生的一面、作为爱人的一面、作为外国人的一面、作为抗日力量的一面以及朋友、同事等多个身份都统摄进故事中,这样的主人公对观众更有说服力,也更有感染性。有观众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表示,自己被延安时期马海德追求苏菲时的大胆浪漫惊呆,而后通过查阅史料发现,当时的延安的确比较开放,这种经过观众自我验证的真实性,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颇有意义。该剧的创作经验和欣赏经验为抗战剧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为抗战剧走出模式化、走向多元化做出了开创性的榜样。同时,《历史永远铭记》也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使剧情更具感染力,这也是该剧能够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原因。

二、以爱情为切入点

战争和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主要题材的一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战争类、爱情类文艺作品,塑造出了一批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出了无数勇于追求真爱的人物形象。近年来,抗战剧在被搬上荧屏的过程中,其自身也经历了不断创新,这既有近年来文艺思潮对电视工作者的影响,也与市场化对电视的要求有关。总之,在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抗战剧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充满人情味。

抗战剧《历史永远铭记》一改传统的战争与爱情的模式化关系,把爱情作为整部电视剧的切入点,使爱情成为与抗日、治病救人同等重要的元素。该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有马海德医生的医疗抗日,更有马海德与苏菲的革命式爱情。他们的革命式爱情不是指共同抗日中产生的爱情,而是指他们爱情的革命性,其冲破了种族界限,冲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冲破了男女爱情保守私密的形态。该剧不以国恨家仇为切入点,而以主人公的真实爱情故事切入,这在抗战剧中是很少见的。

三、以治病救人为故事线索

作为一种宏大叙事,战争是各类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抗战题材影视剧成为2015年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主力军,一批又一批抗战剧出炉,构成了巨大的收视竞争。如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评价,考验着电视工作者的创作水平和时代责任。传统的采用宏大叙事的抗战剧对一部分中老年观众还有较大的吸引力,比如《东北抗日联军》、《长沙保卫战》等带有鲜明纪实色彩的影视剧,极富时代质感和历史厚重感,彰显了抗战剧自身的宏大叙事魅力;而另一类抗战剧,比如《炮神》、《伪装者》等,则延续近年来虚构抗战剧的套路,尽管有所创新,但始终摆脱不了主人公“高大全”的个人英雄形象模式,致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传统的抗战剧,习惯性地以抗战本身为线索,主人公则是一副职业革命者的形象,因此剧本本身只以抗战进程为线索,这就使得该类抗战剧就战论战,限制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想象力,使剧本的教育感染功能受限。抗战剧《历史永远铭记》一改之前同类剧中主人公为职业革命家的人物设置,以历史名人、美国医生马海德通过自身的一技之长—医术加入中国抗日行列为故事线索,从一个美国人、一个医生、一个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和具备开放思维的西方人等多个身份和视角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抗战剧亟需创新的当下,拓展视野、创新视角成为电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历史永远铭记》以医疗作为叙事主线,是一项重要的创新。该剧通过创新角度和叙事模式,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战争,使战争题材达到了一定的人文高度。

四、以人道主义为立场

战争作为一种全面的人类行为,它包涵的东西远远超出“侵略—抵抗”这种简单的二元模式,而是把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和思想都纳入它的范围。反映战争的文艺作品,如果能把战争的视野拓展到“侵略—抵抗”之外,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战争,那么它的艺术生命力将会更加长久。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之所以成为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小说,就因为其不单单是反映国恨家仇,而是站在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层面上反思战争。抗战剧若想走出当前的创作困境,必须借鉴经典文艺作品的成功之处,站在战争之外更宽广的立场,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应。

有专家认为,中国当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纪电视 剧中往往见史不见人,战争的过程、功劳写出来了,也表演出来了,但人物 的形象、性格以及人物 在战争中的立场却不够突出。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选取美国医生马海德以医疗援助中国抗日为叙事文本,讲战争,却不直接面对刀枪弹药,而是从美国医生跨国治病救人的角度看中国人民的抗日进程。这部剧把医生救人的故事置于战争的大背景下,让故事充满了张力,让人性受到了审视,最终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从马海德身上,观众看到了抗战剧中欠缺的人道主义。这并不是说传统的抗战剧中没有人道主义,而是指没有把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同等重要的立场看待。在许多抗战剧中,人道主义被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历史永远铭记》以人道主义为立场,使观众看到了充满魅力的人性之光,彰显了当代中国开放、多元、积极、理性的大国气质。

总而言之,《历史永远铭记》作为一部高扬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抗战剧,因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人性、全新的高度、开放的立场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好评,达到了当前中国抗战剧的一个新高度,为抗战剧走向多元化提供了思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责编:马莉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