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从英剧《神探夏洛克》管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作者:口 田海燕

口 田海燕

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加工的方式获得更多民众的关注,而影视艺术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结合实现了其文化艺术内涵的提升。近年来,影视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以及其所取得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然而对这一艺术现象的关注多是针对国内作品。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拓宽,国外的优秀艺术作品大批涌入国内,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其中由文学改编为影视剧的优秀作品更是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讨论。本文以英剧《神探夏洛克》为例,结合时代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进行初步分析和探究,发掘其在改编与传播中的创新之处,以期能够为当下影视艺术的对外传播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英剧《神探夏洛克》的改编艺术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由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所创作的56篇短篇小说及4部长篇小说组成,由其改编的英剧《神探夏洛克》自2014年开播至今共包含9集。显而易见,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将小说中的所有故事全部改编为电视剧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改编策略在有限篇幅内更全面、具体地向受众群体展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就成为了摆在改编者面前的关键问题。

当下文学作品 的影视改编主要包含三种形式:“忠实高于改编”、“改编高于忠实”以及“既忠于原著同时也不乏创新”。第一种改编在最大程度上对文学原著进行了再现和还原,然而在时代进步的背景下,这种改编方式创作出的影视作品往往由于表现僵化而不为观众喜爱和认可。第二种以文学原著为框架,采用夸张或模仿的表现方式进行故事讲述,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广大受众群体的注意力,但是这种改编在本质上是对文化的一次性消费,甚至会消磨掉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因此也不为学术界提倡。而本文研究对象《神探夏洛克》所应用的即为第三种改编,在有意识地忽视了诸如时代环境、案件经过等多种表层“真实”元素的同时,准确深入地把握住了诸如令人拍案叫绝的侦破技巧、毛骨悚然的反派角色及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例等原著精髓。这部改编作品在各社会阶层受众群体中产生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表明了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性。其具体成功元素的运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1.集体互文性强化

文学原著与由其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之间存在着无可分割的互文性,也就是说文学原著由文学改编创作成影视作品后,二者即建立起了互相参照、牵连且无可分割的相互关系。

历史上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多次改编积累下了广阔的受众群体,《神探夏洛克》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保留住这一部分受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对此,《神探夏洛克》如前文所述首先把握住了原著精髓,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中的灵感,发掘了二者的契合点,并通过契合点引发旧有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使之关注、接受和喜爱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背景、情节等过大的变动而引发的情感排斥。同时精彩的剧情也激发了新一代青年受众群体对原著的好奇心理,促使其阅读并寻找与剧作之前存在的相似性,文学原著与剧作的互文性使受众群体对剧作有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作品赢得了更强的传播影响力。

2.应用新媒介技术

《神探夏洛克》对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应用国际信息传播技术,剧作实现了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同时播出。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剧作让制作者对受众群体的意见反馈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以该剧第二季结尾为例,夏洛克的假死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如“飞行衣”、“重力靴”、“替身”等各式各样天马行空的设想,为编剧提供了更多更奇妙的创作灵感。从第三季开始,电视剧制作者收集、整理并分析了观众提出的理论设想,制作成为分线索并融合在剧中,这无疑是新媒体时代中制作者在媒介支持下深入了解受众群体思想、精神需求的成功范例。

3.创新化的表现方式

文学作品用文字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了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个性等,而影视剧的改编不仅要完成场面及动作创作、人物关系调配,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从文字到影像的本文转化,即运用视觉语言表达文字内容。《福尔摩斯探案集》为长篇侦探小说,故事情节性较强,改编难度较小,其主要侧重包含有经典环节渲染、故事情节凝练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这也是由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过程中能否抓住精髓、反应主题和时代特点的主要决定因素。

《神探夏洛克》中,新一代福尔摩斯手中的烟斗变为了智能手机,满头卷发取代了原有的猎鹿帽;新一代华生成为了战后退伍军医。二人由中年绅士变为青年偶像,原著中二人的深厚友谊在剧作中得到了更深刻的展现:夏洛克为不连累朋友不惜假死、华生为使朋友逃生而携带满身炸弹与敌人扭打。剧作运用字幕的方式对人物心理做出了可视化处理,使观众对夏洛克内心的所思所想有了明确了解,在增加叙述内容的同时带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够有身临其境、跟随主人公一同解开谜团的代入感。剧作中的故事完全颠覆了以往“忠实性”的改编原则,如将《四签名》的夺财故事改编为黑暗势力找寻走私文物,并加入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把原著《跳舞的小人》破解动作密码的情节改编为破解黑莲教的苏州码子等,筛选并去除了原著中的非重点元素而将文中精妙的侦破、推理技巧和过程作为剧作的表达核心。上述种种创新化的表达方式非但未引发原有受众群体的不满,反而使观众对其精妙的构思赞不绝口。

二、文化传播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由完全忠于原著到创新性改变,大批令人赞叹的成功作品诞生的同时,也有不为大众喜爱和接受的失败案例,分析、研究前者的成功之处并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和相关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1.注重差异

性纸媒与电子媒介相比各有不同的特点。语言和文字是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受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纸质载体的叙述方式也必然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对比来看,影视剧的叙述方式则有着超越纸媒的全球性和跨民族性。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即通过更加生动、具象的视听手段向受众群体展现文字中的人物、情节等,一方面能制造出纸媒无法实现的感官震撼,消除由受教因素带来的信息接受阻碍并进一步扩大信息受众面,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接受途径;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过于直观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榨了受众者的思考空间,原著中特定文字才能表达出的深刻含义也可能因此消失。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必须首先注重二者之间的差异性,熟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表达特点及优劣特征,在发挥影视作品优势特点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削弱改编可能导致的文化内涵的流逝,在为受众者提供视听感官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精神素质①。《神探夏洛克》不仅利用声、画、字的结合为大众提供了原著展现不出的精彩视听享受,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原著所要表达的人类的智慧、友谊的美好、对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等诸多文化精髓。

2.把握时代热点

除建立在原著文化精髓基础上对剧情与人物进行精心重构的同时,《神探夏洛克》对时代热点的把握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夏洛克同华生的“暧昧”互动是广大受众者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房东太太对二人的调侃、夏洛克哥哥对华生出现在夏洛克身边的认可等轻松诙谐的暧昧情节,迎合了时下关于对“同性恋”这一话题的关注。此外,无论是青年偶像形象的主人公、节奏紧凑的情节发展还是悬念层出的剧情,剧作的改编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新时代独有的诸如快节奏、娱乐化等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能否在精神层面上把握住时代热点,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决定剧作改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原著与现实的平衡

福尔摩斯这一艺术形象诞生于18世纪80年代,而时代发展使原著中的很多内容在今日不再适用,例如福尔摩斯对血迹的判断、通讯不便带来的时机贻误等原著社会环境下的极大困扰,都可以被现代科技轻易解决,如若忠实还原原著内容则必然无法引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因此,《神探夏洛克》完全摒弃了此类内容,仅仅保留了原著中诸如缜密的推理过程、严谨的思维方式等精华,并加入了诸如恐怖组织、信息化漏洞等现实社会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赋予了原著中英雄式主人公一些类似常人的缺点,成功将文学原著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了一起。通过把握原著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剧作不仅延续了原著的文学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其自身的现实意义,以唤起受众者对现实的思考与共鸣的表现方式获得了传播成功。因此,实现文学原著与现实生活二者之间的和谐,也是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作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由开始的忠实照搬到现在的创新探索,由开始的困难重重逐渐演变到了今天的蓬勃发展,其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证明改编的艺术创作方式对于文学和影视发展的重要意义。英剧《神探夏洛克》在文化传播领域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其影视改编技巧新颖独特,值得学习与借鉴。当下,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研究、学习外国优秀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是从业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注释:

①万信琼、喻闰梅:近十年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电影评介》,2011年第8期。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责编:倪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