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互联网+”时代下 高校电视台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口 陈潇 王金菊

口 陈潇 王金菊

以手机、微信客户端、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手段为代表,“互联网+”时代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现代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中,成为引导时代发展的新起点。高校电视台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道德教育和舆情引导的重要使命。但在“互联网+”的时代冲击下,校园电视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基本定位的转移、文化使命的再认定等方面。

作为2015年度十大关键词之一,“互联网+”自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引发多个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它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具有高效、便捷等诸多优势。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积极接纳的同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运行机制逐渐渗透至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流行文化。从这一角度来说,“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将不仅限于技术革命,还意味着社会文化的转型。高等院校不仅要创造知识、培育人才,还要能为师生提供最为便捷的信息。高校电视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成为“互联网+”时代中更方便、更快速的信息传播渠道。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电视台的基本定位

高校电视台是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逐渐在我国各大高校推广。不同于报纸、社团等机构的相对独立性,高校电视台由于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设备和专业培训,它更多地表现出与高校校园主流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条件,传统体制中的“一元主导”模式受到了冲击。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价值多元、个性表达的新载体,他们不再满足于通过校园报纸、论坛和博客等方式交流信息,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将自我的情感诉求表达出来。因此,传统体制下以“寓教于乐”为原则的高校电视台节目制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校园文化,势必要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沟通渠道不断增多,高校学生可以以极为便捷的方式获得西方最新的流行文化、学术资源,高校电视台如不能提供最新的资讯则有可能被冷落。

综合上述两个层面的因素,我们认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电视台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基本定位的重新确立。“互联网+”时代塑造的新媒体环境对高校电视台造成的冲击,集中表现为以个性化为装饰的伦理相对主义和追求个人价值表达的离心化倾向。在“一元主导”的模式下,高校电视台等媒体机构多采用正面宣教和严肃批评的教育策略。这一方式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却很难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客观上说,新媒体环境赋予了社会个体更多的言论自由度,并使得舆情控制和舆情引导相对难以处理。在“互联网+”时代里,高校电视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将自身视为唯一正确的存在和舆论的裁决者。它所肩负的使命不仅是信息的发布,更成为各类社会资讯的合作者,它应果断地站在改革的前沿,对传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到资讯的发布者,才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电视台等传统校园媒体必须完成的首要工作,只有实现身份的转换才能完成基本定位的精准界定,从而承担融入当代文化的社会使命。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电视台的文化使命

“互联网+”带给高校电视台的不仅有挑战,也蕴涵着机遇。根据传播学的基本原则,校园电视台是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今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具体表现,承担着向广大在校学生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使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我们研究校园文化、理解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最为重要的文化背景。在网络技术逐步渗透进大学校园之后,以道德教育和舆情引导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发布就成为高校电视台最为重要的责任。新生代大学生,或以表达自我的个性化价值观点作为对抗的手段,或以选择性忽视的方式过滤掉校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道德教育内容。而校园电视台的工作者们也逐渐认识到,较之过去的道德教育信息传播,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对道德教育知识、价值传播非常有利。具体表现为:吸引力更大,新媒体将文本、图画、声音等信息集为一体,能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感染力更强,新媒体的立体动画及仿真画面,对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更快捷方便,学生可在任何一个终端随时高效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开放,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环境,促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成熟。

作为立足于校园内的新闻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的受众和制作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其节目内容也基本是反映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观看者通过校园电视台可以以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校园生活的细节,并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忽视的信息进行补充,这是早期校园电视台所承担的基本使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不再是闭塞的,他们能够通过手机、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以最快的方式了解当前信息。而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则会相对延迟,二者之间形成的信息到达差距很难弥补。鉴于此,为了提高高校电视台的受关注度,也为了扩大高校电视台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高校电视台还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使命,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教育、信息传递的渠道,而是要根据师生的差异化、层次化需求对电视节目进行精加工。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师生员工的消费诉求,另一方面则是让高校电视台融入到当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地承担起属于它的文化使命。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电视台的出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语境中,高校电视台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问题的形成是由于内外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时这也是社会整体性发展的结构性副产品。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以某种方式获得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需要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电视台的基本定位、文化使命进行整体性调整,只有让它完全适应于新媒体环境的诉求,才能为高校电视台提供一条适合发展的出路。具体来说,高校电视台的发展必须紧密地契合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预期保持一致。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流行文化元素和西方价值观念涌入校园。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日渐突出,并成为制约和影响高校电视台良性化运作的直接原因。而受限于资金投入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也很难与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相媲美。信息化浪潮中,以手机、互联网为物质载体的“互联网+”时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还造就了受众群体对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依赖性思维。

对于高校电视台而言,挑战和机遇是同时并存的,这不仅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发展的共性存在。当互联网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趋势时,高校电视台是否可以改变固定时间播放的传统方式,将其纳入到校园网络中,这样不仅为弘扬主流文化开辟新的空间,也在大学生群体和高校电视台之间搭建起信息互动的平台,从而完美地填补高校电视台在“互联网+”时代与新媒体之间的信息鸿沟。

其具体措施可以从下述三个层面着手:首先,高校电视台应努力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融合,诸如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方式进行宣传,在提高校园电视台受关注度的同时,让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便捷性得到充分展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校园电视台的知名度,还能改善校园电视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公众形象。其次,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的智力资源,通过打造校园电视台专属网站等方式将相关视频分类上传。在接受广大师生留言和评论的过程中,提高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水平并进行有效的扩大宣传。在某些城市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则可以发挥不同高校之间的技术优势,通过构建校园电视台联盟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使不同院校之间的技术优势和制作经验得以交流,还能提升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整体水平。再次,高校电视台在发展中不能满足于当前的实 践操作水平,而是要通过整合新媒体资源,使其成为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电视媒体平台。

(作者陈潇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王金菊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责编:倪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