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小康·财智

关于建设北京卫星城的五点建议

作者:文|赵弘
北京很多的技术呈现“导弹式”的外溢。2014 年北京市流到广东省一个省的技术超过河北和天津之和的1.5倍,这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数据。北京虽然带动了全国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周边的发展。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文|赵弘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规划纲要》正在落地实施当中。在《规划》中明确有这样一个观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这句话背后隐含着很多对于城市规律的探索,和对于我们解决目前北京城市病困扰的抓手和路径。

两年来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很多的成效,但是,由于疏解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备,特别是交通条件、公共服务条件还不是很完备,所以进展并不像老百姓所期望的那么快。河北地域广阔,北京的资源又非常有限,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源,真正使疏解取得成效,我认为,应该集中资源、集中目标,打造若干个北京微中心或者卫星城。

北京具有建设创新中心的基础,大概1/3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两院院士北京占到一半,1/5以上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北京集聚。技术交易,北京排名第一,上海排名第二,并且北京的量是上海的5.3倍,北京实际上担负着引领全国、辐射全国创新发展的作用。

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北京很多的技术呈现“导弹式”的外溢。2014年北京市流到广东省一个省的技术超过河北和天津之和的1.5倍,这是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数据。北京虽然带动了全国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周边的发展。在北京周边,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很多成果并没有在河北、天津更多地进行转化。

造成这样的后果,因素很多,其中和北京空间结构不合理、交通结构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空间结构单中心没有突破,北京形成了中心城和郊区的孤岛,中心城严重拥堵,而郊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同时北京市和周边、和河北、和天津的联系不够紧密,原因在于没有形成适合大都市发展的交通体系。

我们研究认为,建设北京的微中心、卫星城已非常紧迫,但是怎么样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选择重点区域,集中建设若干个,绝对不能一窝蜂搞得太多。北京的发展规划叫作两轴两带多中心,要发展11个新城和8个功能性中心。但是,十几年下来,多中心等于没中心,最后还是单中心。

第二,定位要清晰,卫星城要有特色,有功能或者是产业体现。在国外,很多卫星城,要么是科技卫星城,要么是高校卫星城,要么是医疗卫星城,要么是产业卫星城。北京周边的卫星城也要很好地进行定位。

第三,要把市郊铁路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我看来,我们不能用城际铁路替代市郊铁路,城际是解决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它们不是以时间为导向的,但是市郊铁路却是以时间为导向,解决通勤的问题。并且,我们也不能用地铁代替市郊,地铁速度太慢,站距太短,解决不了快速移动,因此,必须是市郊铁路解决中心区和周边卫星城的出行需求。

第四,引入公共服务资源。市郊铁路的建设是北京的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均衡布局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很难留住人才,再优质的高校和医院,移出去以后也会变成二等、三等。

第五,打造类中关村环境,增强对各类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中关村几十年来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创造环境,政府不断通过改革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创造创业创新环境。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责编:吴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