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外管理

INFORMATION\/资讯\/管理文摘

作者:未知
陈春花:我为什么给顺丰总裁点赞?

图 东方IC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进行管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核心在于管理者如何面对员工,如何对待员工。正确的答案是:管理是向下负责,即管理者要对员工负责,而不是追责。

负责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当管理者对一个人负责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将这个人放在自己的生存范畴中,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下负责:“为了让你、你的员工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带领你的员工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下负责就包含:提供平台给员工、对员工的工作结果负有责任、对员工的成长负有责任。

为了完成向下负责的核心职能,管理者需要作出四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提供清楚的方向感与努力的目标

协助员工了解其工作对于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很多员工不能符合企业的管理要求或者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你没有与员工沟通工作团队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这样的情况出现后,很多管理者会将责任推到员工身上,认为员工没有能力。

第二,鼓舞员工追求更高的绩效

有能力让员工努力超越目标,达到他们原以为不可能达到的境地是对于管理者能力的一个考验,因为企业是在员工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创造佳绩的。

第三,支持员工的成长以及成功

这需要管理者真诚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并能够让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的发展目标合而为一。了解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策略的关联所在,并对员工每一个小成功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表扬,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你对于他的成功的支持和肯定,给员工以满足感。

第四,建立信任的关系

这是实现向下负责的基础,只有被员工信任,管理者才能发挥作用,带动团队。这要求管理者能够真正尊重员工,给予员工安全感,能够为员工解决困难,并坚定地站在员工的立场去处理问题。彼此信任,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

这些方面,顺丰总裁王卫做到了,顺丰快递小哥也就成为了顺丰的核心资产。所以我为顺丰总裁点赞。

摘编自 “春暖花开”微信公众号组织提升篇

员工工资,究竟给得够不够?

每年薪酬调查公司PayScale都会对公司薪酬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调查。但在近年的报告中,雇佣双方对薪酬的看法存在巨大差距。

例如:约73%的管理者和高管表示,公司员工得到“公平的薪酬”,即员工薪酬达到市场标准,并且符合员工的贡献。盈利水平最高的公司的领导者更为自信,这一比例达到83%。但在这些公司,仅有36%的员工认为他们得到的薪酬与自身价值相符。高管看法和员工看法可谓“天渊之别”,相差竟然高达30-50个百分点!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关于员工“在工作中是否得到了重视”这个问题,6012名北美高管和管理者当中,有78%给出肯定回答。而从员工角度来看,给出同样答案的员工却不足半数(45%),两者相差33个百分点,其中认为公司“保持薪酬透明”的管理者(40%)比例是员工(21%)的两倍。

当然,薪酬并非员工决定离开还是留下的唯一因素。那么,如何留住那些感觉自身价值被低估的员工,避免他们选择辞职呢?关键在于要多与员工谈论薪酬,将问题说得更清楚,只需要更清楚地告诉员工,公司为什么按照当前的水平支付薪酬。

调查显示,过去两年绩效薪酬其实有所增加,但激励作用不如预期的原因在于,公司往往没有充分地解释这种薪酬机制的操作和决策方式。其结果就是,64%的员工表示“相比从事类似工作的其他人,他们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虽然这个观念通常是错误的,但这一现象发出了警示:很多管理者缺乏与员工薪酬谈判和对话的能力。

摘编自财富中文网 Anne Fisher信息透明不一定赢得信任

哈佛商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希望了解如何才能让顾客、员工、股东更加信任公司。结果显示:信息透明化跟信任不见得有必然相关,信息透明化被过于强调了。

以保时捷汽车公司为例。德国从2001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公布财务季报,而保时捷一直拒绝配合。这项规定原意是让公司更透明化,但是保时捷认为,季报的数字是短期结果,加上汽车业具有高度周期性,公布季报可能会误导大众,所以只愿意公布半年和全年的财报。

这条新闻一出,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保时捷的股价跌了四成。之后公司以真实的业绩令股价回温。表面上,保时捷没有其他上市公司透明化,但是不只投资人相信公司,顾客也相信公司,在其他汽车公司利润下滑时,保时捷的利润却持续上升。

研究还发现,公司想要获得重要关系人的信任,只有诚实并不足够,还要让他们觉得,公司真的替他们着想。回收瑕疵产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市面上出现有瑕疵的产品时,消费者可能变得不相信公司,却也可能更加相信公司。

1999年,比利时、法国共有240位民众,大概因为喝了可口可乐而出现肠胃不适。即使当时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可口可乐就是致病原因,但是可口可乐立刻决定,在欧洲全面回收1700万箱产品,并公开表示,公司的成功来自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因此确保产品质量是公司的最高准则。后来的调查证明,民众的肠胃不适并非由可口可乐引起。

在这件事发生不到两个月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可口可乐在比利时的核心顾客群,购买产品的意愿和事件发生前持平,而此后三年,比利时的可口可乐销售成绩还创下新纪录。

摘编自 EMBA网站怎么才能开好周例会?

管理其实很简单,但做到真难!就拿开周例会来说,就是一件非常简单又非常难做到的事情。如何开好这种会呢?

1.目的。会议一定要有目的,而且这个目的应该具体。通过跟进、细化、发现问题,改进,推进月度、年度目标的实现。总之,目的应该非常明确,是为了达成目标解决实际问题。

2.议程,可以提高效率。(1)上周行动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2)过程中好的方面及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3)新的行动计划和目标、责任人。

3.时间。相对固定下来,周例会1个小时就可以了,超过1.5个小时的会议一定在浪费时间。

4.信息。会议内容应强化目标导向性,聚焦在上周和本周的行动计划和成果上。而现实中,很多人在读自己的流水账。

5.结果。会议要有结果,会议上制定的行动计划如何落实,目标和评价标准是什么,责任人是谁,资源保障是什么,要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提供基础。

笔者曾对某国有商业银行某部门进行工作量饱和度的测查,部门员工称,他们的周例会要开一上午的时间。如果按3小时核算工作量,这个部门共有10个人,如果周例会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仅这一项工作,就能节约出20个小时,相当于半个人的工作时间。而这个部门却一直在报怨人员编制紧张,需要增加人手。

摘编自 世界经理人网 张登印消灭团队中的负能量!

1.抱怨。抱怨是团队中最易传播、辐射最快最广、最具杀伤力的“负能量”。一个人会传染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会传染整个公司。为了“维稳”,公司有必要“和谐”掉这样的人。

2.消极。“公司大概没前途了吧!”“这样下去怕是工资也发不出了吧!”员工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团队氛围非常不利,当大伙都在为目标奋力拼搏时,这类人会传播出各种扰乱“军心”的信息,可以说,这是最易动摇军心的负能量。

3.浮躁。怕左右摇摆的人,也怕急于求成的人。这些急于邀功、做事不踏实的人很容易破坏团队的协作和平衡,也容易带动其他人与他一样“急行军”,而少了脚踏实地的积累。

4.冷淡。冷淡对团队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工作中有意不配合,疏远同事,甚至有意给同事设置障碍,冷淡的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演变成“冷暴力”,导致整个团队人际关系恶化,人心背离。不少人对“冷暴力”备受压力,难以负荷就会选择离开。这显然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5.嫉妒。凭什么这机会又给了他?在这个只以成功论英雄的社会里,工作中的竞争常常变成了妒忌,别人的进步和优势让自己脸上无光,立马心生恨意。竞争中必有强弱之分,但想要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变强,还是从自身修炼开始吧。

6.多疑。“最近老板没吩咐什么任务给我,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同事之间、上下属之间缺乏信任,总怀疑对方的行为举止另有目的。其实“疑心病”的根源在于工作压力,注意调节工作节奏,避免猜疑变成偏执妄想而影响团队的和谐与合作。

摘编自 “每天一句德鲁克”微信公众号个人成长篇

黄鸣:莫让职业生涯“衰退”

人活着靠精神,靠目标激励,有奔头、有方向感的人活得才有意义。

激励自己有方法,先感动自己再影响别人。设定一个超越自己现有水平十倍、百倍的使命目标,倒逼自己想方法,把目标讲给自己听,把使命讲给大家听,让使命感动自己,用拼搏感动他人。

为激励自己,设定目标时就不要搞谦虚,更不可反过来否定质疑自己:这可能吗?完不成怎么办?这不是你谦虚的时候。什么时候谦虚?向别人学习时要谦虚,激励自己时就是要“挑战不可能”。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不应该分“春夏秋冬”,刚进入社会时是春天的小苗勃勃生机,稍成熟像夏天的树木浓郁茂盛;职场十年就进入成熟的秋季,年纪再长就到了边缘化的冬季。

我见到过无数有大成就的人即使进入老年也呈现出“赤子之心”,也目睹过无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的人在职场上成为“常青树”。被边缘化是一种心态边缘化,是自己放弃了对个人能动性的把控,放弃了自我发展的权利,放弃了组织对他本人的重视。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到了一定职位,上进心松懈了,手脚懒惰了,动手能力下降了,变得眼高手低了。慢慢地,组织的新知识他不了解,团队的发展速度他跟不上,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他也觉得陌生,甚至员工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勤政”,而在潜意识里不再指望他做“主心骨”了。

不进步就是退步,一个人的被边缘化就是被淘汰的前兆!我们要时时反省和检讨自己的生命力是旺盛的还是衰退的,从而保证团队的生命力能持续向上,避免年纪轻轻心态却提前进入人生秋冬季,更避免在大好年华时被自己“边缘化”。

摘编自 黄鸣新浪博客周鸿祎:好员工是这么干出来的

1.无论为谁打工,都要让自己学东西,客观为公司创造价值。

我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从来不觉得是在给公司打工,我觉得我在为自己干。学到的东西是别人剥夺不走的,客观上还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2.收获与投入成正比,应付工作是在浪费生命,要学会将普通事做得比人好。

应付一件事很容易,以后你只要每天重复做三个小时工作就完事了,但你怎么进步呢?离开学校之后,进步是从工作中做事情做项目积累经验,跟人打交道。所以,再普通的事我要做得比别人好,大家做得很普通,我要做得跟大家不一样。要做到超出大家想象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努力的,但收获也是最大的。

3.混日子实际上是混自己,老板损失一小点年薪事小,你损失青春年华事大。

如果你混日子,对不起,实际上你是在混自己。你能黑老板多少钱?假如你年薪10万,在单位混10年,也就花掉老板100万,对很多公司来说,100万损失不到哪里去,可是你荒废了10年,而10年后突然有一天公司倒闭了,或者你这个混混被开掉了,你怎么办呢?你有竞争力吗?

4.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没用,成功缘自于你的能力积累。

不要做愤青,你看丁磊、马化腾都是平头百姓,他们在这个行业能成功,说明什么?说明只要你努力,你也有机会成功。很多员工在北京买车、买房有成就感,靠的正是能力的积累。

5.不喜欢公司就坚决、赶快离开,只要在公司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做事。

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这个公司,不喜欢老板,赶快辞职,一分钟也别见到他。但如果你今天还没有离开公司,就应该好好工作。有人说:“我有个性,我不爱干这个。”我说:“你没有成功之前,个性能换房子吗?如果个性能换房子,我比你有个性,但它的确换不了房子。”

摘编自 周鸿祎新浪博客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1.缺席。导演伍迪·艾伦说:“百分之八十的成功来自于出席。”无论是在你的社交生活中、你的事业上,还是你的健康方面,仅仅只是更多的出席就会使你的生活大大不同。

2.拖拖拉拉。我最喜欢的摆脱拖拉的方法,一是吞食青蛙,也就是说在一天的最开始就完成那些最艰难最重要的工作,这通常会使你这一天都十分高效;二是吃掉大象,不要打算一口吃成胖子,这会使你感到过多负担以至于产生拖延的念头。将一项繁重的工作分为若干可付诸于行动的小步骤。

3.总做无关紧要的事。为求高效,你应该将精力的大部分集中在少数重要的事情上,只需按优先顺序写下这一天你需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头做起。即使你只能完成其中的一件事,你仍然完成了今天最重要的事情。

4.无法停止思考。因为多虑而很少采取行动,陷于无穷的分析之中只会使你虚度光阴。行动之前加以思考是没有错的,但是强制性的反复思考就会极度浪费时间,而且你永远也等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做事时间。

5.过于消极。当凡事都从消极方面考虑时,你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打击。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和错误,而这些问题是本不存在的,最后你的“有所作为”也将不复存在。

6.与世隔绝。人们很难去承认自己的想法不是最佳选择,因此你越来越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变得闭目塞听。这会让你很难取得进步,就更不用提效率了。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盲目追求新的信息,否则你就会成为一个沉迷于自我帮助的人。

7.信息过剩。输入信息过剩会导致难以清晰地思考,你就需要在汲取信息时更有选择性,在工作时尽可能避免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摘编自 豆瓣网Henrik Edberg最闹心的,是下班回家后的15分钟

你的工作压力大、焦虑感爆棚,你的另一半的工作境遇也往往如此。一天中最具挑战性的经历,不是发生在工作上,而是在回到家后的最初15分钟,如果交流顺利,就能让双方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在意和关心,身心放松;如果最初这15分钟的交流不顺利,总会导致两个人懊恼又失望,甚至破坏了一整晚的心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不同的需求。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个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想要先静静再开口说话。然而,更早到家(或者整天在家)的另一半却有着强烈的表达欲。即使两个人同时回到家,一天的工作经历也可能完全不同,他们面对这些经历所需要的东西也可能非常不一样。有些人需要向对方倾诉工作上的事,而有些人需要娱乐消遣,有些人需要转移注意力,有些人需要喝一杯,而有些人只是需要一个简单的拥抱。

不同的恢复时间。神经科学家曾指出,人们从消极经验中恢复的时间有很大不同,恢复时间不同的人,大脑的活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这意味着有可能一个人过了非常糟糕的一天,但在走出办公室的一刹那心情变好;而有些很平常地工作了一天的人,却直到晚上还受工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每段关系,都是一种跨文化体验。伴侣在开始共同生活之前,虽然都会花时间去考虑彼此人生目标与观念的不同,但是他们很少会停下来,思考家庭生活中更平凡的小事,以及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跨文化关系”的意义。

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首先,意识到差异的存在,同时接受它。期待两个人一回到家就思维同步,既不现实,也毫无帮助;其次,识别你的个人需求,然后与对方交流。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微不足道,没有必要那么郑重其事。然而,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如此交流的重要性,才让那么多的伴侣关系如此紧张。最后,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一步步规划,再坦率地说出你的需求,长远来看一定大有裨益。

摘编自 《哈佛商业评论》 埃德·巴蒂斯塔

 

寻找创新的长尾

许正:向谷歌学习投资未来

爱佑汇“互联网+殡葬”试水生死关

乐视控股易到,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当“互联网+”遇上“知识+”

创新可以购买,但不保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