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朱丽
他的商业故事,看起来比李嘉诚还要精彩。
生于战乱年代,5岁随父逃难到香港。12岁在兵荒马乱中告别校园,以兜售小食品生意补贴家计。用四年不到的时间,他赚下了可以在当时买下香港一条街的钱。
日本战败后,他的财富化为乌有。勤奋且善于开动脑筋的他,重新开启自己坎坷而丰厚的事业与人生。1950年创办嘉华公司,经营石矿开采业务,直至成为后来的“石矿大王”。随着业务版图的扩充及壮大,他进军地产、酒店、旅游休闲等领域,不仅在香港,还将20家酒店开到了美国,一度被誉为“酒店大亨”。
就在嘉华集团如今已经拥有横跨中国香港、内地、东南亚和美国的“帝国版图”时,年过七旬的他闯入澳门博彩业,取代何鸿燊成为“澳门新赌王”。一生的傲人成绩,又使他在85岁时(2014年)以220亿美元的净资产成为位居李嘉诚之后的亚洲“二富”。
百年沧桑中,取得70余年稳固基业的成功,他到底掌握了怎样的创富秘诀?而其掌舵的多元化业务集团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商形势中保持稳步前行,又有着怎样的管理之道?
他,和那个年代的香港富豪,经历几乎相似,靠着勤奋与极其敏锐的商业眼光,写下经典的创富神话。然而在他的身上,却又体现着与那些纯粹的富豪有所不同。
2016年6月24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已是87岁高龄的香港实业家,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畅谈他自谦“才疏学浅”背后,一些独到的管理思想及经验。
真正的成功在于管控风险
《中外管理》:嘉华集团涉足多个产业,每个领域都经营得顺风顺水。70多年来,您坚持的经营原则是什么?
吕志和:让创新卓有成效,而且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健的经营和事业体系做支撑,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稳中求进。
我认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对失败研究得多、对风险管理得好的人。获得持续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本来可以做十件事,但为了稳妥,我通常只做五件。即使大浪打来,也不会全军覆没。
我的商业战略是,凡事量力而为,要对一个行业熟悉后再集中所有资源去深耕。
过去我开石矿,人们叫我石矿大王;后来做酒店,叫我酒店大亨;现在做博彩,又叫我新赌王。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什么王。从开始做生意至今,经历数次行业转换,每次投资我都会贯彻到底,成功后再考虑做第二件事,而不是渔翁撒网。
《中外管理》:很多商人往往经受不住商机的诱惑,哪个行业赚钱就贸然进入。在这方面您如何平衡与取舍?
吕志和:无论进入哪个行业,我都要先掌握最全面的信息,积累充足的资源及优势之后,才会大胆而审慎地决策。
我注重在已有的基础上去发展未有的事业,也就是稳中求进。因为有机械设备的优势,才进入石矿建材和工程建设业;因为有石矿建材和工程建设的优势,才进入到房地产业;凭借房地产的经验,才进入到酒店业;依靠在酒店业几十年的深厚积累,才进入澳门博彩业。
其实为了稳中求进,我也放弃了不少机会。比如在香港房地产最火的时候,我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更有稳定性的石矿建材和酒店业务上,因而也错过了机会。我认为自己没有绝对成功的把握,就不会轻易去做。有机会当然应当去把握,但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否则遇到风浪便会出问题。
不和别人竞争,中庸是道
《中外管理》:从早年创业到今天将嘉华集团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商业帝国,您做的每个领域都是充满竞争的行业。您在商业竞争中靠什么取胜?
吕志和:不和别人竞争。而是做好自我创新与创建的事情,去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好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我的创新与创建,不是发明新技术或新产品,只不过是对已有技术、产品、管理等不断改良,将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做得更好,更要追上时代创新的需要。比如:在石矿业,我们用机械化、自动化改良传统手工作业模式,推动香港石矿建材业走向现代化。
如何拥有创新创建的本领?我的经验是:永无止境地学习、反思和反复检讨改良的新方向,至善的执行。要真正创新创建一份可持续的新事业,需要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投入,需要长时期的沉着应战,以务实的态度着眼于人类未来的真正需要。
《中外管理》:不和别人竞争,但商业原本避免不了竞争。如何做到?
吕志和:“中庸是道,平凡是福”。我主张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来避免与同行短兵相接。
以我集团旗下的银河娱乐为例,10年多前我们刚到澳门发展娱乐休闲业务,最初以“城市俱乐部”模式进行市场运作,站稳阵脚后再开设首家旗舰“星际酒店”,在市场赢得正面口碑后,又开设了大型综合度假城“澳门银河”第一、二期,配合澳门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结果深受世界各国游客好评,连续几年获得“全球最佳度假村”称号。
做生意不追求暴利,当然也不想亏本。我认为发展事业,做得好比做得大更重要,做得稳比做得快更重
东方文化OR西方制度?
《中外管理》: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似乎常常存在一个疑问:到底是用东方的文化,还是西方的制度来管理企业?
吕志和:我认为是中西合璧。西方的管理制度擅长于制度架构的设计和科学化的执行,中国的管理则注重在情、理、法的复杂关系中寻觅出中庸灵活的运用之道。
西方在企业管理与商业运作方面比较先进。我在创立嘉华集团之初,便不断引进西方的管理制度提升运营效益,聘用海外专业人士出任公司的高管,也将儿女以及优秀员工送到海外学习。1980年代我们在开展酒店业务时,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与世界知名的酒店品牌合作,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提供优质服务。起初对如何管理酒店我并不十分清楚,但内心有一个认识,要以中国传统作为基础,外国人的管理作为制度去做,来实现我们提出的“恰到好处,化解是非,传承文化,保持士气”,让我们的管理和服务都更加直接、简单、透明,但也要充满人情关怀。为此,我们组成一支中西合璧的“全球化部队”,为公司不断力争上游提供强力支持。
举个小例子:当酒店里的一位客人发生意外,大家商议如何处理时,美国人说直接报给保险公司即可,我们则认为应该派人去安抚,最后管理层拍板,既报保险公司理赔,也要派出高层管理人员到现场安抚客人。而这种既按规则办事,又辅以人性温暖的方式令客人大为感动,后来成了我们的忠实客户。
在美国,嘉华旗下所有酒店从装潢到宾客服务,都突显着中国元素的特色,这也是我们与众多同行相比的竞争优势。
我以西方的管理制度为主,不断完善嘉华的管理系统。1990年代,我开始推动“企业家族”的概念,加强企业制度上的改革进度,厘清管理层的权责,以及集团总部和附属公司的地位。比如在澳门,我们的管理和会计制度是借鉴了拉斯维加斯的方法,而对于如何管人、待人,则是用我们的家庭观念,所以能够作出一定的成绩。
中西合璧的管理精髓
《中外管理》:在您看来,中西合璧的管理精髓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运用?
吕志和:我不是一个全面西化的中国企业家,相反却是一个非常热爱且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多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真正考验领导人管理能力高低的,却是制度之外那些不能量化和标准化的问题。于是我始终坚信人的力量,再好的制度和科技也都只是工具,只有用对的人,工具才会被使用得当。
高层次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心和人际关系的管理。企业管理一方面是很科学化的,可用数字去衡量成绩,但要令上下员工忠诚为公司工作,管理过程中就必须了解许多人性和人情的因素。对人心和人际关系管理的关切,让我在西方制度之外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儒家、道家、法家及兵家思想,都是我很欣赏的传统文化,因为它们都以人为依归,讲求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管理者若对这些哲学思想透彻了解,必有助于处理情、理、法三个层面的平衡,而这些思想,也是全世界都应该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认为传统美德和人与人相处的艺术,看起来与现代管理风马牛不相及,却是一个商业架构茁壮的基础。
《中外管理》:中西合璧是所有企业应当践行的吗?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倡议?
吕志和:在我看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既要与世界融合,又要不失我们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中西合璧”是中国企业的出路:以中国文化思想为核心价值,运用西方严谨的制度,以制管事,用心育人。
这不但适合中国人,而且同样适合西方世界的人。
这些年行走世界,我越来越为一个更大的问题忧虑,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道德文明建设。一位真正的企业家,不光要正派经营并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也要分享成果,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力量。这也是我2015年捐资20亿港元成立“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的初衷,希望这成为中国人建立和谐世界的一个善行。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既要与世界融合又要不失我们自己的特色“中西合璧”是中国企业的出路以中国文化思想为核心价值运用西方严谨的制度以制管事,用心育人要,站得住比站得高更重要。
责任编辑:史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