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印度如何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

作者:周路菡
文/周路菡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公司将投资目光转而投向印度。印度正在为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而努力,但是印度制造业的崛起也需跨越诸多障碍

最近三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非常快。印度将成为亚洲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问题,印度开启攻势来宣传“印度制造”。 印度希望通过各项经济改革,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制造业巨头投资印度,将制造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公司将投资目光转而投向印度。印度正在为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而努力,但是印度制造业的崛起也需跨越诸多障碍。

2016年,印度经济呈现多重利好

在如今,当俄罗斯、巴西都深深陷入发展困境时,印度经济却显示出了其独有的亮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今年1月2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印度2016年经济增长率为6.5%,去年的增长率为6.3%。

除了经济增长率,印度经济呈现利好的消息还有很多很多。

据印度媒体The Nation报道,印度在不久的将来会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之后)。印度目前30万桶/天的的石油需求增长量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1/4,与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量持平。目前印度每天进口石油约400万桶,其中约一半之多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

由于印度石油消费量的提升,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正准备在新德里开建办事处以协调原油销售问题。自从一月份以来,印度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已经实现了三连增。为了保证有稳定的原油供应,印度的石油公司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例如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印度石油公司、石油印度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共斥资42亿美元左右,购买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东西伯利亚油田的股份。

与此同时,2015年印度甚至首超中国成全球资本投资头号目的地。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22日报道,据英国《金融时报》旗下数据部报告,2015年,亚太地区吸引了全球45%的绿地项目投资(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其中2015年,外国公司总共将3883个绿地投资项目设在亚太地区,据估计投资总额为3025亿美元。由于2015年印度全年获得很多大型投资项目,印度超过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投资头号目的地。受经济增长趋缓且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国的资本投资下滑23%,FDI项目减少16%。在这份报告中,印度脱颖而出,摘得绿地项目资本投资排行榜的桂冠,2015年公布的FDI投资高达630亿美元。印度FDI项目数量增加8%,达到697个,尽管仍落后于中国的789个。

另外,根据2016年4月19日的《人民日报》消息,印度央行行长拉詹日前在美国华盛顿参加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印度经济正处于近10年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得益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和国内较低的通胀率,印度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率有望在未来几年里得以持续。

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这份报告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不过,这份报告却指出印度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是“少有的亮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受个人消费能力上升和能源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印度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均有望达到7.5%,将延续2015年7.3%的高增长态势。

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同样也是“一带一路”的枢纽大国,印度在与中国实现政策合作、互通互联、贸易与投资、人与人联系以及融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左右“一带一路”战略的稳定性。我们关注这个国家的经济动向,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印度在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格局以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莫迪政府执政推行“印度制造”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长期占据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中国,逐渐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问题。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使得印度的制造业颇具吸引力。2008年前,印度经济获得了9%的高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后,增长下跌到6.7%,后来又回升到7%、8%,2011、2012年又接连降到4.9%,2013年继续降到4.7%,2014年、2015年则恢复到6%以上。

实际上,传统印度的工业体系非常薄弱,印度是一个以服务业为特色的国家,2005年以来,以信息技术(主要为软件)、生物医学、金融外包等行业为主的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但是自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上台以来,莫迪总理大刀阔斧提出了十多项改革目标,立言要把21世纪变成印度的世纪,还要把印度变成一个强大国家。莫迪特别高调启动“印度制造”计划,提出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进入2016年,印度更是开展了密集的宣传攻势来向全世界宣传“印度制造”。

比如在2016年1月孟买举办了“印度制造周”活动,用于展示印度的制造业实力。4月初,印度官方则商讨借里约奥运会宣介印度形象和“印度制造”。来自印度外交部、青年和体育部、文化部、旅游部、工业政策和促进局、“印度制造”项目的相关人员举行会议,提出在奥运会开幕式前一周在里约热内卢设立“友好之家”,用于推广和宣传印度的艺术、文化、美食、旅游及“印度制造”。

“印度制造”计划提出以来,的确吸引了一部分海外投资。

其中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宣布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市场开发新车型。

富士康(Foxconn)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代工制造商,其大部分工厂都设在中国。2015年8月,该公司表示到2020年前,将在印度西部开设10到12家工厂,雇佣多达5万名工人。2016年5月,《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富士康将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买下1200公顷土地建设工厂,该工厂将完全用于生产iPhone。除了零售和生产设施外,苹果还将在海德巴拉帮建立研发中心。

一些原本在中国投资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培乐多(Play-Doh)、大富翁(Monopoly)以及孩之宝(Hasbro)等玩具制造业,也因为中国日益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而将投资目光转而投向印度。甚至一些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华为、一加、酷派和OPPO都计划在印度生产手持设备;小米则正在与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组装手机;联想计划与伟创力(Flextronics)合作。去年12月,vivo手机印度工厂举行了开工典礼。据悉vivo印度工厂首期投资1.25亿人民币,将为印度创造2200个就业岗位。按照计划,2016年底该厂将达到每月100万台的最大产能。

金立已经决定在印度投资建厂,地点在德里附近。金立印度负责人表示:“金立希望未来实现100%印度制造。”

华为在去年7月获得了印度政府的一项关键生产许可,为其在印度生产手机铺平了道路。此外,华为荣耀官方此前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我们已经开始认真评估当地产品,内部正讨论在印度生产事宜。”

目前外资进入印度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这和外资流向在本世纪初外资进入中国的行业领域高度重合。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间,外资在印度工业的流向分布主要是:印度的交通装备(241亿美元)、信息和通信电子(239亿美元)、环境技术(225亿美元)等领域,而同一时期,外资流向中国的主要是信息和通信电子(225亿美元)、环境技术(190亿美元)、交通装备(138亿美元)。所以外资在中印两国的投资行业分布上,可谓高度相似。随着外资持续加码印度制造业,未来中印两国产品面临直接竞争的机会无疑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得益于印度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印度本土企业家对印度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塔塔钢铁公司总裁B. Muthuraman认为:“以后印度的制造业也会和中国一样,取得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15%在2012年到2015年,印度制造业保持着15%左右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产品涵盖工程装备、消费电子产品、环保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纺织品以及IT产品。由于房地产的压力以及中国人力、资金成本的上升,外国企业正在将印度作为另一个制造业与产业链采购的地点,这使得近几年来印度制造业稳定增长。从2006年到2011年,印度制造业保持着17.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主要产品为纺织品、工程器材、汽车和化工品。在2012年到2015年,印度制造业保持着15%左右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产品涵盖工程装备、消费电子产品、环保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纺织品以及IT产品。按照目前的增速,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计到2025年,印度制造业总产值将会达到1万亿美元,占GDP的25%到30%,并新增7000万—9000万个国内就业岗位。

根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印度目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位居全球第四,预计到2018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目前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认真看待印度制造业。

印度的经济管制政策开始放开

“印度制造”是莫迪政府亲自操刀为振兴本国经济量身定制的关键性计划之一,旨在以加强制造业为突破口,为成就世界强国“夯实基础”。 按照计划,“印度制造”目标是在2022年制造业占GDP比重要从现在的15%提高至25%,而这项核心目标的附加效果可以让印度在7年内创造出1亿个就业机会。

可以说,自莫迪政府上任以来,印度正在通过引入政策、刺激投资、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造国内落后的交通与供电网络等措施,激发印度在制造业上的优势。

莫迪政府在做法上印度先打下四根支柱:分别为新法规、新流程、新产业及打造新的工业走廊。前三项是在经营友好的经营环境,而工业走廊是印度制造目前中最重要与困难的部分,亟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印度ELARA资本管理公司估计,印度制造计划的基础建设商机达1.25万亿美元。

在“印度制造”计划中,工业走廊一共包括5条路线,包围了3/4的印度,最核心的工业走廊是连结了印度两座最大城市的“德里—孟买工业走廊(DMIC)”,全长1483公里,由印度与日本政府共同合作,预期可带领印度经济持续成长20—30年之久。德里—孟买工业走廊成功将为印度带来占GDP45%的贡献率,将占印度的总出口值57%。印度全国40%的工人与工厂都将聚集在此。

同时,新政府将首批25个行业列为重点,承诺将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并提供一系列相关配套优惠政策,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将印度经济拉回快速增长轨道。

另外,印度原来严苛的经济管制政策也开始放开。

比如印度工业政策和促进部宣布,取消对直接入户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海外投资限制,此前这类公司的海外投资上限为74%,同时广播新闻媒体的外商投资上限从26%提高至49%。

印度工业政策和促进部甚至出台文件,咖啡、橡胶、小豆蔻 、棕榈油和橄榄油的生产也将允许外资百分之百控股。外商投资包机公司和信贷信息公司的限额也从74%提高到100%。而这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因为农业是印度政府长期管制的产业。

印度最近还发布了新规,放宽了对外资零售商在印度这一全球第二人口大国运营的条件。以前在印度经营的外资零售商需要向印度国内供应商采购至少价值30%的商品,新规定则放宽了零售商满足这一条件的时间。按照原先的规定,外资零售商需要在初始投资之日起五年内完成本地采购指标,现在只需要在印度开设首家门店之日起五年内完成任务即可。单一品牌的零售商还获准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商品。

所以随着莫迪的上任以来,外国投资者对占据议会多数席位的印度人民党消除政策改革阻碍的前景表示乐观。如果印度人民党承诺的劳动力与FDI改革能够实现,包括国内市场的飞速增长,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以及雄心勃勃的“国家制造业政策”(NMP),那么印度制造业的确将取得重大成果。

而这种经济管制政策的放开,值得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

印度制造业崛起需跨越诸多障碍

莫迪政府推行的“印度制造”计划自2014年实施以来,印度的制造业不断在摸索中前行。虽然一些利好的政策频现,但是印度的制造业却并没有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2016年1月印度采购经理人指数曾一度下探至50以下,直到2月和3月才缓慢上升到50以上。有分析指出,印度此前连续14个月的出口下滑说明全球需求放缓,缺少海外订单让“印度制造”无处发力。

也有舆论认为,印度欲重振制造业,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瓶颈仍有待突破,“印度制造”想快速超越“中国制造”也是比较天真的想法。因为印度与中国相比,其制造业基础目前相差太大。即使人力成本比较低,但在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交通物流、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印度还需要跨越诸多障碍。

以基础设施为例,印度的交通与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管理效率也很多底下。据世界银行新近发布的报告,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印度的营商便利环境仅位列第134名。

在 2000—2010 年间,印度每年只有 3% 的GDP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2011-2015年间,据印度央行测算,印度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的6%,显示公共投资明显不足。而在中国,每年有20%的GDP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印度的电网管理非常落后,比如在2012年7月30日/31日两次大面积停电期间,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印度东部、北部、东北部超过20个邦陷入电力瘫痪,印度全国近一半地区停电,停电地区人口超过6亿。这次停电不仅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创造了世界电力史之最。

对许多印度人而言,因为印度的供电能力长期不足,当地平日内数小时的停电是司空见惯,机场、企业、医院、大型商场以及富有的家庭都有备用电源,在电网供电中断时随时启用。但在中国,完善和稳定的电力供应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制造业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基础设施长期欠账已经成为印度经济的软肋,并且削弱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潜力。

另外在交通系统中,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交通系统。印度的公路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差得出奇,很多路面都极其凹凸不平。印度的车祸死亡人数长年霸占世界首位,平均每四分钟就有一人在路上丧生。交通运输的落后,成了印度经济发展的致命弱点。大部分区域的道路状况很差,完全不能满足物流需求。作为世界第七大面积的印度,只有三个主要港口。而孟买作为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1200多万人口,却只有一条横贯南北的交通动脉。铁路运输方面,印度铁路全网运行速度不超过每小时60公里,外界对诸如印度的火车印象就是人满为患,车顶上是人,车厢外还挂着人。

塔塔集团董事长塞勒斯·密斯特里也坦言,印度制造业要吸引外资必须更新基础设施、加强能源和物流系统。为了完善基础设施,印度政府计划在2012年—2017年期间,投资一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建设五条包括大量公路、铁路和电信枢纽的五条工业走廊。然而,由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这些工程的建设仍在拖沓中。

另外让外资企业比较惧怕和无奈的是,印度的法律规章制度错综复杂,官僚体制严重。印度当前的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无论政治领导层希望做什么,都必须在中央层面经过纷繁复杂的程序,甚至还需要在各邦经历更加复杂的审批。

在裁减劳工方面,印度现行约有50余条中央劳工法规,170余条地方劳工法规,这些劳动法规对于劳工的保护非常严苛。企业一旦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就无法自主裁减掉合约期以内的工人,而必须申请政府批准。制造商为了保持用人灵活性,往往只和工人签订临时协议,工人流动性大,技能难以提升。这也成为制约企业和印度制造业长期发展的恶性循环。咨询机构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旨在提高工人福利,但事与愿违,大多数企业因为惧怕触犯劳动法而宁愿不扩大生产规模”。

另外,与中国劳动者素质快速提高不同,印度目前劳动力素质两极分化严重。虽然印度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但印度长期奉行精英教育,导致其国内劳动力素质两极分化严重。据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印度的文盲占世界文盲数量的1/3。受教育程度的低下,还使企业工人缺乏制造业所需的纪律性。不能按时到岗,也不会按照企业生产需要来加班,导致经常拖延工期。

印度经济学者夏尔马则对于印度的“人口红利”持异议,“印度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多数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素质不高,政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他们反而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当然,由于外国投资人因为对莫迪政府的期望与信心,每年都有超过500亿美元的投资进入印度。印度政府的新政策措施正鼓励且有利于内需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印度接近十三亿消费者也会受惠于当前能源价格下跌、通胀压力减轻,这些对印度的制造业发展都呈现为正面因素。

 

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虚拟现实井喷

虚拟现实直播的四个应用风口

VR 商用化路上的三大“拦路虎”

客厅新经济扑面而来

“北亚管理会计领袖智库”(CGMA 100)在京成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