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著称的芬兰,正在通过向全世界输出清洁技术成为发展环保经济的典范。在芬兰,超过1/3的政府研发投入在清洁技术领域,这也为国家带来了核心竞争力。芬兰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的突起,显示出其独特的整体经济增长模式。
未来中国和芬兰之间将依托国际合作的桥梁,吸收借鉴芬兰城市的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开展能力建设、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芬兰如何成为环保经济的典范
芬兰地处北欧,是一个只有550万居民的“小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时,芬兰这个北欧小国仍然太过偏远。更加无奈的是,芬兰也是一个自然资源的“穷国”,除了森林和湖泊,芬兰几乎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资源。一百多年来,芬兰的纸浆和造纸行业也许还值得世界侧目。但是近年来,芬兰这个人口仅仅相当于北京市1/4人口的国家,却屡屡获得全球环境保护大奖。比如在今年1月份耶鲁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2016年全球环境保护绩效指数(EPI)排行榜中芬兰就居于榜首。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芬兰、冰岛、瑞典、丹麦和斯洛文尼亚。而在2013年,芬兰还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洁净的国家之一。
这是芬兰的胜利,更显示了芬兰国家战略选择的正确。因为在全球的经济版图上,芬兰这样一个无煤、无石油、无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国家,却通过努力开发提高能效方法和采用新能源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中并取得了显著地成绩。
统计显示,目前在不足中国1/28面积的领土内,活跃着至少2000家从事清洁技术业务的企业。根据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尽管2015年以来欧盟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但芬兰的清洁技术企业的合并营业额仍然达到近400亿欧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
过去几年来,芬兰其他行业的营业额都在下滑,特别是诺基亚的衰落影响了芬兰经济的收入,但是芬兰清洁技术行业仍表现出了强大的增长潜力,从事清洁技术相关业务的公司对未来几年都有稳定的增长计划。据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芬兰投资贸易促进署执行董事KaisaHernberg女士介绍,行业内2/3的公司计划进一步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有90%的公司计划未来5年内,增加清洁技术业务部门的岗位。
更具说服力的是,芬兰GDP目前占全球的0.4%,其清洁技术却占全球清洁技术市场的1%。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芬兰清洁技术的出口额增长了10倍,约占其出口总额的7%。在生物能源、清洁工业流程和能源效率解决方案等诸多关键领域,芬兰均已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正是芬兰企业不断创新技术和不断追求高效率低耗能的目标,使得芬兰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成为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发达国家,并成为世界环保经济发展的典范。
清洁技术带来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尽管芬兰整体经济增长有限,但清洁技术产业的表现却令世界各国都刮目相看,尤其是芬兰的相关企业已经在能源、资源及水效率、生物能源、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供和智能技术等领域均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与专长。据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的信息,目前,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能源效率解决方案。这些提高能效的方案在芬兰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庭供热系统能源效率解决方案;也包括在工业生产中的规模化方案,比如芬兰的水处理、采矿、制造业、航运以及废物处理等企业都将能源效率作为关注重点。
回顾过去,可以看到芬兰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国家持续的创新,更来源于国家新颖的发展理念。
芬兰投资贸易促进署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由于全球都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趋势中,包括中国、巴西、印度等很多国家在未来50到100年都会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家环境问题,加上各国环境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全球范围对清洁技术的需求都在增长。所以未来50到100年里,芬兰要发展,就要密切跟随这个世界对清洁技术的需求持续增加的时机。
据芬兰就业与经济部的清洁技术战略计划总监KaisuAnnala女士介绍,芬兰政府已经大力投资,支持清洁技术发展。“芬兰技术产业发现,清洁技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清洁技术领域有着显著的机会。我们为此制定了战略计划,旨在帮助芬兰清洁技术行业将营业额增加到500亿欧元,并在2020年创造4万个岗位”。
在清洁技术领域,芬兰迅速形成了几千家拥有核心技术的清洁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大小,都善于创新,并对研发都投入极大热情,研发出了诸多先进的技术以解决城市生产生活带来的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
塑料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用作购物袋,今天仅在欧洲每年就用掉100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需要500年才能被自然分解。为了替代塑料袋,芬兰Paptic公司历经七年,芬兰初创企业Paptic开发出具有塑料特性的木质纤维材料,这种材料结实耐用,由于使用了高达70%的可再生和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能100%回收利用。去年这家公司在首轮融资中筹集了110万欧元,有望让塑料袋在芬兰及欧洲成为历史。
芬兰是一个极度缺少石油的国家,但是技术创新却让芬兰在生物柴油制造方面走在前列。芬欧汇川(UPM)是著名的跨国森林工业集团,该公司位于芬兰拉彭兰塔的全球首家木质基材可再生生物柴油(biodiesel)精炼厂正式投产。UPM拉彭兰塔生物精炼厂基于自己多年研发的加氢处理工艺,每年可生产近1.2亿升UPM BioVerno可再生生物柴油(biodiesel)。UPM这种取名为“BioVerno”的生物柴油是一种创新型生物燃料,采用制浆工艺的残留物粗妥尔油制成。生产中使用的大部分原材料来自于UPM位于芬兰的纸浆厂。与传统柴油相比,这种再生生物柴油(biodiesel)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80%。
位于赫尔辛基市的空气净化系统研发公司NaturVention,则发明了神奇植物墙,墙上满是各种绿叶植物,墙面上方有一组风扇,从中吹来清新的空气。开发这款产品的公司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AkiSoudunsaari介绍,这面墙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不仅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湿度,同时还能大量吸收室内的有害化学物质。据测算,采用这种方法的空气净化效率是采用土壤培植植物的129倍,平均一平方米面积的植物墙可净化50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面积。
AW-Energy 公司曾赢得2015年欧洲红鲱鱼(Red Herring)大奖,拥有27项国际专利,也是全世界第一家为海浪发电设备获得可行性证明(Statement of Feasibility)的公司。在葡萄牙8米高的海浪中进行联网发电测试之后,劳氏船级社宣布WaveRoller可在海中正常运转。据悉,到2025年,AW-Energy 公司的海浪发电设备将足以和海上风力发电分庭抗礼,到那个时候海浪发电产业将开始盈利。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积累优势
“生态城”(Ecocity)一词,最早由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瑞杰斯特于1979年创立,而生态城概念最早起源于芬兰艾洛·帕罗海默教授,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将生态城战略作为机构创新的关键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
生态城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的系统。芬兰人在努力建设这个“人间天堂”,因为欧洲几百年的工业文明到今天所结出的果实,已经将工业文明逐渐过渡到后工业文明,就是如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而不是单单为了经济发展。这似乎更取决于人类的直觉思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系统里,人们才能尽情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
如今在赫尔辛基,城市的建设的目标被定义为“持续提升市民的福祉水平、完善城市功能、让城市充满生命力和经济稳健均衡、管理良好”。城市的发展目标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在持续提升市民的福祉水平方面,就提出了“为年轻人提供归属和发展的住房空间、老龄人得到良好的照料服务、城市语言坚持双语制(芬兰语、瑞典语)、进一步实现赫尔辛基的国际化,把移民群体视为活跃的城市居民对待、护理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健康服务不均衡得到降低和健身运动更加受欢迎”等实施细则。这样的城市建设,显然比很多国家仅仅将生态城市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噱头的理解方式要完善地多。
可以说,芬兰提出的生产城市建设则是目前世界上少于的具有可持续建设经验的城市体系。比如芬兰承诺在2050年以前建成碳中性的社会,不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特别是芬兰通过技术创新,已经在健康、水、卫生、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方面拥有可操作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这已经将很多尚处于概念推广阶段的国家远远落在后面。
比如垃圾处理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最突出的难题。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垃圾平均年增长速度在4.8%。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前段时间发生的上海的垃圾偷运到无锡等苏南地区就显示出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在面临垃圾处理问题中的无奈。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生活垃圾日产之多、处理之难,已经使得城市垃圾处理陷入困局,这是日益流行的特大城市病。
成立于1983年的芬兰高科技公司MariMatic,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在垃圾收集前端研制了独特的空气动力自动垃圾收集系统——MetroTaifun,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交付使用了800套。系统拥有1500项专利,这不仅在小国芬兰独一无二,即使在全球也属罕见。据介绍,该系统管道全部铺设在地下,直径为200毫米到300毫米,所使用的复合材料能增强管道的韧性和耐腐蚀性,减少运输过程中垃圾与管道的摩擦。垃圾投放口设在小区内或者高层建筑中,主要收集混合型垃圾。垃圾进入管道后,先进行压缩,从而节省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能耗。芬兰赫尔辛基大区下的万达市垃圾发电厂,是芬兰目前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该厂收集了区域内大约150万居民的日常垃圾,经过初步分类处理后,用于燃烧发电。在垃圾处理的后端,则是效率极高的垃圾发电厂。比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区下的万达市垃圾发电厂,是芬兰目前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该厂收集了区域内大约150万居民的日常垃圾,经过初步分类处理后,用于燃烧发电,每年消耗掉大约32万吨居民垃圾,产能可为万达市一半面积供暖,同时还能为该市30%的居民家庭供电。该电厂称得上是全欧洲最现代化的一家电厂,能效可高达95%。
此外,芬兰在城市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空气质量保护、测算、分析和净化、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废水处理等,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条。
“十三五”中芬将在会展开更多合作
今天中国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与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很多迹象表明,中国在未来将在城市发展方面正在采取新的思路,并试图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通俗的说法就是,中国的发展宁可走慢一点儿,也要走好一些。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芬兰,作为世界上率先启动生态智慧城市发展和推进清洁技术创新战略的国家,近年来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委(科技部、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地方省市(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密切开展双边合作,通过多元方式参与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中芬部际间生态智慧合作试点项目已经启动多个,比如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中芬生态谷和中芬北京移动硅谷生态创新园;与此同时,两个地方性产业型合作项目: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以及三个推动中的试点:中芬可持续生态城(江苏苏州)、香港中芬生态城(辽宁大连)、中芬生态产业园(江苏扬州)也在持续推进中。
在“十三五”期间,中芬必将展开更多合作。中国将依托国际合作的桥梁,吸收借鉴芬兰城市的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开展能力建设、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如为了借鉴芬兰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的经验,今年3月,中芬木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芬两国将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木材产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这次会议,芬兰重点推广了“芬兰木•秀于林”木业项目。21家芬兰木业企业期望通过此项目与中国木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今年4月,由芬兰大使馆主办的“中芬京津冀空气质量及区域供热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并正式发布《城市集中供热创新——楼宇换热站》技术标准中文版。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和芬兰农业与环境部长凯莫·蒂卡宁出席论坛。论坛上,两国参会代表分别以“芬兰空气污染防控政策”、“京津冀区域供热现状及发展展望2016~2020”、“芬兰区域供热致力于空气质量改善”为主题发表演讲。经过此次交流,中芬两国将进一步加深在供热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挑战。
此前,中芬双方代表在芬兰赫尔辛基共同签署了“美丽北京”项目计划书,该计划主要针对工业领域的建材、造纸。现在,在“美丽北京”这个平台之上,已经有8个试点项目,中芬两国企业间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和协议也已经有10个。2016年5月举行的2016“美丽北京”中芬清洁技术交流活动中,主办方特意举办了室内空气论坛,希望借鉴清洁技术产业相对发达的芬兰技术,助力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改善。
习近平指出:“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城市文明兴起,也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中国和芬兰正在建立共对挑战的战略思维与机制,在中芬试点示范中不断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投资创新,为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地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