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兵器知识

从苏芬冬季战争谈狙击特战

作者:马志杰 马玉军
文/马志杰 马玉军

1939年夏天,芬兰百姓沿着曼纳林防线建筑堤防

芬兰的滑雪部队身着白色伪装服,幽灵似地与周围的白雪融为一体,阻击苏军

1940年2月,在一场小规模战斗中,约有400名苏联士兵被打死,横尸密林冬季爆发的一场战争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与芬兰之间爆发苏芬冬季战争。这是一场大国与小国、强军与弱旅之间实力悬殊的对抗。苏联经过十月革命后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工业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而芬兰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小国弱旅,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也仅扩充到12.7万人,参战人员只有苏军的五分之一,而芬军反坦克炮才100余门,枪弹、炮弹分别仅够2个月、3个星期作战使用。

但是,在交战双方人员悬殊、武器装备差距明显的情况下,芬兰军队充分利用地处北极地带,冬季漫长而严寒,风大雪多,气温常在零下30~40度以下的自然气候环境,以及雪地光滑、森林路窄,利于徒步步兵、轻装分队机动作战,重装车辆及大部队难以机动的地形地貌特点,运用“运动战抗击”、“化整为零阻击”、“民兵袭扰”、“全方位狙击”等多种战术手段与苏军抗衡,特别是采用了全新的“全方位狙击”特种战法,战术效果更加明显。芬军在绵延近千千米的战线上,组建了多股由专业狙击手、步枪手等组成的狙击战斗分队或战斗小组,凭借熟悉本国地形地貌以及芬兰人擅长滑雪的有利条件,脚蹬滑雪板,穿梭于冰雪密林中,对苏军发起全方位狙杀活动,令苏军士兵闻风丧胆,虽然如此,但苏联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始终处于进攻态势。在战争持续三个月后,芬兰政府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下,不得不接受瑞典的斡旋,于1940年3月5日派代表到莫斯科签署了“割让10%的国土给苏联”的停战协定。

分析这场战争,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芬兰以失败告终。但是,仅从战争双方人员死伤的对比数字看,苏联损失更大。据赫鲁晓夫在其《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所述:“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而根据近期一些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的说法,如索科洛夫在《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里说:“1939~1940年有131 476人没有从芬兰战场上回来。”其它一些权威资料显示:大约20%~25%的苏联军人没有被统计在内。因此,苏军死亡数字可能为17万人,伤病员可能超过50万。难怪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

芬兰狙击战法

通常,我们将沙漠、雪地、严寒冬季、山地、沼泽和丛林地等环境下实施的狙击行动,称为特殊环境下的狙击。

芬兰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大地常年被积雪覆盖、冬季积雪深达1米多,边境一线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纵横,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展开的军事行动比较特殊。芬兰狙击手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结合灵活的狙击战法,给强大的苏军以重创。

分散配置,运动狙击 冰天雪地给倚仗重装备和机械化装备的部队机动带来极大不便,却赋予一身轻装且擅长滑雪的单兵大显身手的机会。芬兰招募的狙击手,大都是以打猎为生的猎人,这些人常年在严寒中度日、在积雪中追逐猎物,不仅耐寒,而且是滑雪高手,枪法也精准,不需要经过狙击战术专业训练,就能根据打猎经验摸索出简单实用的狙击战法。比如,他们充分认识到“雪地作战,越野机动优势是夺取战斗胜利的关键”,发明了“分散配置,运动狙击战法”。即根据敌情特点,同时派出数名狙击手或狙击小组执行任务,并指定一名资历高的人员作指挥官,到达狙击作战区后,狙击手分散开来,分配任务。待狙击指令下达后,各狙击组成员或者共同对付一个重要目标,或者分别猎杀多个目标。一旦行踪暴露或遭到敌方重火器还击,脚蹬滑雪板溜之大吉。身披白风衣的芬兰狙击手常常利用这种战法,悄无声息地接近苏军士兵,使在冰雪和泥泞中挣扎前进的苏军成为活靶子。许多时候,芬兰三五个狙击手就能把小股纵队行军的苏军车队全部消灭,而自身毫发无损。

预先设伏,顺风狙击 为保证“预先设伏”后不被敌人发现,狙击手采用了雪地中消除踪迹的办法。向预定设伏区域进发时,狙击手选择沿冰雪覆盖的森林地穿行,或者是积雪能覆盖行踪的路线,甚至利用降雪、强风等天气,掩藏狙击手行进中的踪迹。到达预定地域后,他们尽量选择和占据合理的狙击阵地:一是与自然背景一致的稍低洼地势或平坦地势,并构筑狙击掩体,而不是像常规地形上那样选择高处为狙击阵地和掩体,因为这样很容易被发现;二是将狙击阵地及掩体选择在顺风方向上:自己是顺风作战,敌人则处在逆风方向上,敌人还击时不得不逆风瞄准射击,这样在短短几秒种内,敌人的眼睛就会湿润模糊,枪镜中的雾气也会遮挡瞄准视线,从而打不准、瞄不上。芬兰狙击手发明的这种雪天“顺风狙击法”如今已被许多国家作为一项狙击原则来使用。

速集速散,运动狙击 隐蔽与伪装是狙击手必备的技能之一。以打猎为生的芬兰狙击手更知道用伪装来掩护自己的行踪,他们多以白色被单制作伪装服,因为简单实用、价格低廉,穿戴起来时间短,能包裹住全身,在白雪皑皑中伪装效果奇佳。此外,为避免头、面部的暴露和反光,芬兰狙击手同样用普通白布制作成伪装面罩和头罩,还能有效防止狙击手的头、面部被冻伤。作战中,芬兰狙击手凭借伪装技术上的优势和对山林、雪地的熟悉度,身穿白色伪装服,滑着雪橇在大雪封路的荒郊野外飘忽机动,迅速集结,任务完成后迅速疏散,将传统狙击作战变成聚散自如的“运动狙击战场。”

与之相反,苏军士兵却穿着笨重的棕褐色制服,在一片雪白的环境下格外暴露,常常成为芬兰狙击手的活靶子。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芬兰狙击手曾回忆:在野外宿营的某个夜晚,苏军正围着篝火取暖,被迅速集结的芬兰狙击手当成活靶子,而受冻挨饿的苏军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毫无应对之策,因为他们根本发现不了敌人。

坐在俘获的苏联旗帜和斯大林的画像下,一群芬兰军官在取笑苏军的《滑雪作战指南》苏军的头盔和制服的颜色与白雪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特战狙击战法

苏芬冬季战争中,芬兰军队所实施的大面积狙击作战,是对传统狙击战术方法运用的一次大胆创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战果。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而芬兰一名狙击手仅需 1.3发弹。这一悬殊的数字,向人们展示了特殊环境下狙击战法运用的威力和效率。

因地制宜战法 苏芬冬季战争爆发后,如果芬兰军队一味固守抗击,万难抵挡住苏联50万大军和2 000辆坦克的攻击。他们将“阵地战”与“游击战”相结合,并充分利用苏芬边境特殊的自然环境,大量使用狙击手,以芬兰人擅长的滑雪板、滑雪橇为战场机动工具,不分昼夜、小群多路,对苏军进行大面积狙杀和袭扰。这种“全方位狙击战法”,令拥有重装备的苏军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心理上也充满压力和恐惧。

隐蔽突袭战法 狙击作战必须隐蔽企图,到达狙击场后再突然发起进攻。怎么才能做到呢?一是在接敌过程中,成员之间要尽量保持较近距离,并通过战术手语交流。战术手语是狙击手必备技能,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传达信息;二是学会利用天气状况隐蔽潜行,恶劣天气恰恰是狙击手潜行接敌的最好时机;三是利用人类的生理特点悄然接敌。比如:人在凌晨两点半到三点十五分这段时间内最疲倦,警惕性最低,往往处于熟睡状态。狙击手夜间行动多选择这段时间。

战法与技法相结合 优秀的狙击手之所以冷静、果敢、弹无虚发,能杀敌于无形,是因为他们将狙击战法与狙击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狙击战法通常包括狙击战术的运用、方法、手段,以及根据不同狙击对象和作战环境的灵活创新等。狙击技法则主要是狙击手的自身技能,尤其是在实战环境下隐蔽、伪装、观察、移动等。在苏芬冬季战争的战场上,有一名叫西蒙·海耶的芬兰狙击手,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创造了狙杀542名敌人的世界最高记录,苏军士兵恐惧地称他为“白色死神”。猎户出身的西蒙·海耶之所以狙击成功率如此之高,得益于他自幼锻炼出的狩猎狙击技能、野战生存技术,以及对于冰雪、山林等特殊地理环境的熟悉度,并将狙击战法与技法结合起来运用好。比如:在野外伏击时,他用水将枪口附近的积雪凝固成冰,避免射击时扬起飞雪,防止敌人发现自己的位置;伏击待命时,他在口中含着一块雪,避免呼出的气团暴露自己;为保证狙击精度,海耶经常穿着厚厚的棉袄和大衣,以保持心跳和呼吸的平稳。可见,狙击战术与技术的结合就是智慧,运用的智慧胜敌一筹,生存的机率就更大。

世界狙击之王——西蒙·海耶

 

铁甲天兵 亮剑高原

专访“ 西南枪王”王必可

突击,在海天之间

“中华山毛榉”?外媒关注中国“红旗”16地空导弹系统

红色记忆 ——长征战斗经典(3)

美国“雷击”垂直起降试验飞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