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于1855年绘制的柯尔特手持一把1851海军型转轮手枪的肖像
◎ 转轮上的凹槽(红圈)就是定位枪弹用的,图为一支柯尔特1873炮兵型陆军单动手枪
◎ 转轮手枪转轮上的棘轮(红圈)早在19世纪中叶,转轮手枪就已经横扫了当年的武器市场,成为当时最热销的武器。今天大名鼎鼎的柯尔特、史密斯-韦森、雷明顿等老牌枪厂就是靠着在当年生产转轮手枪赚得盆满钵满,从而奠定了今天的地位。转轮手枪能够在几秒钟内快速打出5到7发子弹,这傲人的爆发射速使得它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火力之王,直到半个世纪后这个桂冠被机枪摘去。
这种爆发射速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在美国西部,人们可以用它有效的对付野兽,而不必担心第一枪打空后被野兽杀害;士兵可以在落单和近距离战斗时,用它构筑最后一道防线。转轮手枪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也带给了现代转轮手枪之父——塞缪尔·柯尔特难以想像的财富。截止柯尔特本人去世时,他已经是全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种种传奇的背后无不告诉我们:当年的转轮手枪,是当之无愧的传奇。但这也让今天的我们疑问:转轮手枪怎么突然几乎从历史上消声匿迹了?
转轮手枪的死结
转轮手枪的确缔造了传奇,但月盈则亏,上帝从来不会一直眷顾某种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转轮手枪的生命线上,迎来了4个解不开的死结。
死结一:枪管、弹膛同轴度无法再提高。转轮手枪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试着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转轮(弹槽)内的子弹在旋转时对准枪管。这个问题曾困扰转轮手枪上百年的时间,直到一个叫做塞缪尔·柯尔特的年轻人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转轮手枪的转轮后方增加了一套棘轮机构,使得扳机、击锤、转轮联动起来,并在转轮上刻槽定位。使用这种新式转轮手枪时,射手在射击时,只需要压下击锤,转轮内的子弹就能自动对准枪管。相比于“对准基本靠手”的老式转轮手枪,这种新设计速度快、精度高,立马让转轮手枪有了巨大的实用性。塞缪尔·柯尔特也因此被誉为“现代转轮手枪之父”。但塞缪尔·柯尔特只是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套联动机构精度并不高,必须靠着精工细作才能勉强保证精度。如果联动机构磨损或加工质量较差,子弹往往未能准确对准枪管就发射出去了,这样轻则弹头和膛线摩擦严重,打不出枪管,产生弹头留膛事故,重则直接炸裂枪支,危及射手生命。遗憾的是,自1835后,再未有一人在这个问题上向前迈进一步。这个问题也成了转轮手枪的第一个死结。
死结二,闭气不严。由于转轮手枪的转轮是要旋转的,所以转轮和枪管之间必然会有较大的缝隙。开枪时,多达40%的火药燃气不是去推动弹头加速运动,而是从这个缝隙中偷偷溜走了。这样的弹头威力自然难以保障。这个闭气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当时的人们则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加大子弹的装药量。即使漏气严重,只要装药足够多,也能保证弹头拥有足够的能量。但转轮空间有限,装药量的增多意味着子弹体积的增大,这难免牺牲容弹量。为此很多转轮手枪厂商只好整枪放大。今天存世的许多转轮手枪外形巨大,但由于闭气不严格,这些转轮手枪的威力并不和他们威武的外形匹配。一味加大装药量,还导致了一个意外的后果,就是不安全。转轮和枪管之间漏气问题随着装药量的增加进一步恶化(题图),从这个缝隙中溢出的高速火药燃气量和速度急剧增加,甚至会切断误放在转轮和枪管缝隙处的射手的手指。
死结三,转轮手枪持续火力不佳、重量大。转轮给转轮手枪带来了极高的爆发射速,但“成也转轮,败也转轮”,转轮内子弹的再装填过程十分的繁琐,再装填时间往往长达十几秒,并且装填难度较大,很难在移动中完成装填。转轮的容弹量也是一个死结。如果想增加容弹量,就要增大转轮,转轮增大后又要增大全枪尺寸和重量,这就难免牺牲了手枪便携性和隐蔽性。转轮的缺点不止如此,由于转轮要承担膛压,从而导致转轮不可能像自动手枪的弹匣一样做得又薄又细,这给转轮手枪带来了减不下来的结构重量。
死结四,就是扳机力较大。到20世纪初期,转轮手枪发射模式发展到了巅峰——单/双动转轮手枪出现了。这种转轮手枪既可以单动射击,也可以双动射击。双动射击下,射手每次射击只需扣动扳机就可以完成所有击发动作。双动模式下反应速度很快,并且不必预先压下击锤,携行安全性很好。单动模式下,射手每次射击时必须先手动压下击锤,而后扣动扳机完成击发。这种模式反应速度较慢,但扳机力小,射手不会因为费力扣动扳机而破坏瞄准,因此射击精度很好。这种模式看似“两全其美”,实际上是顾此失彼——转轮手枪以射速见长,这两种模式却都不利于速射:单动模式射速太慢,双动模式扳机力极大破坏瞄准基线影响精度。要知道,此时已是20世纪,转轮手枪的射速优势几乎荡然无存。这种令人诟病的单/双动模式虽然是进步,但已是落日余晖,更像是在宣布:转轮手枪的时代即将谢幕。
这四个死结牢牢地将转轮手枪的发展滞留在了原地。毫无疑问,这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死循环是死路一条。“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的有识之士也都普遍意识到:换代的时刻即将到来了,未来必然属于那些能够克服转轮手枪缺点的新枪械。历史从来不缺乏勇士和智者,很快就有三个人站了出来,用他们崭新的设计,在转轮手枪背后狠狠地插上了致命三刀,转轮手枪从此一蹶不振。
◎ 一支发生严重留膛事故的史密斯-韦森.357马格努姆转轮手枪
◎ 一名波兰人制造出的世界最大转轮手枪,口径达到28毫米
◎ 史密斯-韦森.50马格努姆转轮手枪发射时会产生几乎可以把射手遮蔽的枪口焰,这种十分危险的设计纯属无奈之举
◎ 晚年的勃朗宁和他设计的霰弹枪合照
◎ 较为少见的M1911(不是A1),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 正在发射的格洛克17手枪,漏气量同样很小
◎ 一战中美军合影留念,人手一支M1911
◎ 二战宣传画,图中美军士兵手持M1911。宣传语为:振作,兄弟!第一刀:勃朗宁与M1911 19世纪末期,美军在菲律宾与当地的摩洛人发生武装冲突。摩洛战士在宗教和麻醉药物双重刺激下,深信自己能刀枪不入。当年枪械火力贫弱,美军居然无法有效阻挡摩洛人的冲锋,许多摩洛人都冲到了美军士兵面前。这时美军士兵就不得不依靠.38口径柯尔特转轮手枪作战。但.38转轮手枪毕竟是手枪,威力远远比不上步枪,往往要打中3、4枪才能打倒一个摩洛战士。此事刺激美国陆军开发一种新的大威力手枪。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美国陆军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新型手枪的发展,各大枪械公司也开发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奇形怪状的手枪。这一批手枪中的最后赢家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M1911手枪,其设计者为一代枪械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
但即使在那个大师闪耀的年代,M1911的诞生也经历了十余年的痛苦发展。在历经了M1900、M1903等数代不算太成熟的设计后,M1911的原型枪——M1910终于诞生。此时,勃朗宁本人也来到柯尔特工厂中,亲自督造M1910手枪的生产,新生产的M1910手枪被再一次提交给陆军进行评估。
1911年3月3日,陆军进行了一系列严酷的试验。在试验中,每把枪都要射击6 000发子弹,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 000发后手枪会作简单的维护并上油。打完这6 000发后,陆军再用一些有生产缺陷的弹药对每把手枪进行测试。最后还把枪浸在酸性液体或水、沙、泥混合物中使手枪生锈,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射击试验。
这批精工细作的手枪通过了所有试验而大获全胜。这次试验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严格的可靠性试验。连续射击6 000发弹的纪录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在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45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部队的制式辅助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1911型.45 ACP”自动手枪。
虽然样枪往往都是不计成本制造出来的,但这款新枪的确创造了可靠性传奇,这样轰动的结果也让新手枪声名远扬。新手枪将枪管和弹膛合为一体,同轴度极高,完美解决了闭气和安全性问题,也使得这款手枪的威力在当时的同类武器中出类拔萃。这款新手枪容弹量达到了7发,使用弹匣供弹,射手只需要花费1、2秒时间换好另一个弹匣就可完成再装填,火力持续性大大提高。新手枪作为自动手枪,抛壳、压倒击锤、推弹上膛等动作均由上一发弹的后坐能量完成,这样射手不必像射击转轮手枪一样,每一次都手动压倒击锤,而是只需要扣动扳机。因此动作简单,射速很高,而扳机力也很小,射击精度也很高。
这给其它转轮手枪厂商带来了极大冲击,也再次给柯尔特带来了希望。美国军方对这支枪十分满意,加上他是美国人设计制造的,M1911被迅速投入生产,并进入军队作为军官配枪使用。
历史之神也许太喜欢M1911了,它给了M1911 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时,双方都陷入了胶着的堑壕战。传统的步兵战术通通失去用处,取而代之的是在火力和夜幕掩护下的突击作战。在狭窄的堑壕中,步枪、机枪太长,携带使用不便。堑壕中作战距离太近,精度已经无所谓,胜利往往属于火力更胜的一方。为此,可以半自动射击的自动手枪,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火力核心。
因此,原本配给军官作为个人防卫武器的手枪,摇身一变成了主力武器(冲锋枪出现前)。德国人广为装备卢格手枪,美国人则像救命稻草一样抱起了M1911。在残酷的战争中,手枪作为最后防线,带来的不仅仅是火力的优势,更是极大的心理安慰。因此,美军士兵纷纷自掏腰包购买M1911手枪。M1911手枪甚至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当时的士兵往往人手一把M1911手枪。经过这次大战的洗礼,M1911已经成了当时的传奇、烙印甚至是信仰。
前所未有的绝佳机会大大推广了M1911,也给转轮手枪捅上了狠狠的第一刀。但M1911并不完美,作为一款手枪,M1911握把太大,不利于握持,其独特的铰链机构导致枪械维护复杂,成本较高。此外,由于是彻底的新手枪,这使得习惯了生产、使用转轮手枪的工厂和用户大为不适。总之,M1911虽然撼动了转轮手枪的地位,但树大根粗的转轮手枪仍然占有很大的市场。不过很快,第二刀就到来了。
◎ M1911结合时,需要把空仓挂机杆的圆轴(红圈)塞入枪管下方的铰链孔(黄圈)内,但铰链孔为活动件,经常错位,难以装配
◎ 为数不多的迪厄多内·塞弗的照片
◎ M1935 MKI型自动手枪特写,保存良好
◎ BHP把M1911的铰链改为了斜槽(红圈),分解结合大为方便,零件数更少第二刀:塞弗与BHPM1911的热销再次给柯尔特公司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但M1911并不完美,作为一代枪械大师,勃朗宁自然也深谙这一点。1922年,已经71岁高龄的勃朗宁受比利时FN公司之邀,为法国当局设计一款新的手枪。由于勃朗宁把M1911的专利卖给了柯尔特公司,这导致勃朗宁在设计新手枪时,不得不绕开自己以前的设计,使得新手枪的诞生异常坎坷。1926年,一代大师撒手人寰,带着遗憾离开了谱写着他的传奇的枪械领域。
但新手枪的设计工作并没有停滞下来。勃朗宁在FN的助手,也是后来FAL步枪的设计师迪厄多内·塞弗继续领导设计该枪。此时,M1911的专利期已过,塞弗立马在新手枪中添加了很多M1911的特征。终于,在1935年,一款革命性的新手枪——BHP手枪(大威力手枪)诞生了。
一样的布局,一样的原理,BHP继承了M1911的优点,却有着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性能。BHP无疑是M1911的深度优化版。BHP将M1911的平动扳机改为转动扳机,增加了扳机行程,提高了手感;同时优化了套筒设计,套筒前端不用开槽,复进簧更好装,成本也大大降低;在原理上,BHP延续了M1911的勃朗宁枪管摆动闭锁结构的同时,将圆柱铰链机构改进为开闭锁斜槽,这使得加工和枪械分解、结合都变得极其简单。BHP还有一个更为纤细的握把,握持非常舒适。最为创新的是,该枪采用了由塞弗设计的双排单进13发大容量弹匣,几乎是同时代其它枪械的两倍,这是当时领先全球的高科技,并且沿用至今。
物美价廉、性能超群的BHP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迅速成为当时的枪械明星。不同于M1911的幸运,BHP可谓是命途多舛。1935年第一批BHP量产,但好景不长,比利时被德国占领,FN工厂也被纳粹接收。但德国人同样对这款手枪青睐有加,将其命名为WaA613并装备德军。同时,BHP的生产被部分转移到了加拿大,由约翰·英格利斯公司生产。这场跨越了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生产更是证明了BHP的优秀性能。战后,FN公司恢复了BHP的生产。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大批国家列装该枪。至今起码有超过90个国家的军队或执法机关仍在使用BHP,最尤为可贵的是,这一切是在没有政治推动下达成的——FN公司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BHP的热销完全是凭借着自身优秀的设计而造就的。
如今,80年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还在继续装备BHP,它也早成了手枪的代名词,毫不夸张地说,稍有一点手枪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其在FN公司的手枪系列产品中的地位至今也无法撼动。但这也导致了一个尴尬局面——FN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手枪,无论名声还是市场都无法超越或者达到BHP的水平了。
廉价、高效,这就是BHP的特征。如果说M1911用高额的价格,换取了超越转轮手枪的性能。那么M1935则用更低的价格,换取了比M1911还高出许多的性能。在M1911的时代,转轮手枪还能靠着大产量带来的低成本苟延残喘,到了BHP的时代,转轮手枪已经一败涂地了。
此时的转轮手枪残存下的优点不多了,仅剩下能够迅速排出瞎火弹和兼顾携行安全和快速开火了。凭借单/双动机构,转轮手枪可以以双动状态携行,击锤不必压倒,十分安全。紧急出枪时,双动下虽然精度不佳,但贵在反应迅速。而M1911和BHP这样的自动手枪,如果需要快速出枪,则需要预先压好击锤,安全性不好。如果释放击锤,携行虽然安全,但开枪前需要射手手动压倒击锤或拉动套筒,反应不够迅速。但紧接着,第三刀来了。
◎ BHP的弹匣和M1911、54式手枪弹匣对比。上方最“胖”的就是BHP弹匣,中间为M1911,下方为54式手枪弹匣
◎ 加拿大装备的BHP,还是较早的MKI,可谓是老古董了
◎ 同样装备“老古董”的澳大利亚军队
◎ 历代007大多都佩带一支PPK手枪,这几乎成了007电影的标志第三刀:瓦尔特与PP/PPK
和M1911、BHP的大威力和威武的外形不同,这第三刀——瓦尔特PP/PPK(简称PP)是一型相当小巧的手枪。这款手枪造型优雅,威力也不大,但却有着不一般的传奇——它一出生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枪,纳粹党于1931年夺得政权后曾大量秘密配发该枪。1945年4月,希特勒使用他的PPK手枪在柏林元首地堡开枪自杀。同时,这款枪还是电影导演和小说家的最爱,在许多电影和虚构的小说中也屡见不鲜,其短管型号——PPK 手枪更是秘密特工007——詹姆斯·邦德的代名词。
1929年,德国瓦尔特公司的创办人——卡尔·瓦尔特推出了PP手枪(德语Polizei Pistole,即警用手枪)。1931年,瓦尔特又推出刑警用手枪(Polizei Pistole Kriminal),即PPK手枪。PPK手枪是PP的短管型号,长度比PP手枪缩短18毫米。从时间上讲,PP手枪比BHP还要早一些,但该枪对世界枪械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则是二战后了,比BHP要晚了许多,因此将其列为第三刀。
同PP那美到让人窒息的造型带给人的娇弱印象不同,PP手枪娇小的身板下,实际上是极其复杂的设计。在PP手枪上,瓦尔特实现了自动手枪的单/双动击发。即自动手枪也可以像转轮手枪一样进行单动或双动射击。同时PP手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PP手枪为自动手枪,因此它的单动模式和M1911这类自动手枪相同,射手不必手动压倒击锤,同样具有射速高、扳机力小、射击精度高的特点。而它的双动模式,则和转轮手枪相同。
如此,PP手枪就可以像转轮手枪一样兼顾安全携行和快速开火,同时单动模式更优秀。而遇到瞎火弹时,转轮手枪虽然可以转动转轮跳开瞎火弹,但PP手枪也可以再次进行双动射击以再次击发枪弹底火。此时已是20世纪,子弹本身的可靠性已经远远不像黑火药时代了。PP手枪虽然不能跳开瞎火弹,但也足够优秀。总而言之,PP手枪完美结合了转轮手枪双动模式下和自动手枪单动模式下的优点。最终,转轮手枪失去了所有优势。
客观言之,PP手枪的单/双动结构设计得较为保守,带有很明显的转轮手枪特点,加工的难度在今天看也很高。但正是因为PP手枪娇小的外形,人们看到了自动手枪的希望——体积小如PP的手枪都可以做到单/双动,体积更大的手枪又有何难呢?正是从PP手枪开始,世界上的手枪设计进入了单/双动自动手枪时代。如今西格的P22X系列,苏联的马克洛夫PM、德国的USP、意大利的伯莱塔92、我国的64式、92式等,全部为单/双动结构。在手枪领域,人们至今享受着PP手枪留下来的福利。至于PP手枪本身,它的命运和BHP十分相似——瓦尔特公司再也推不出一款能够比PP更经典的手枪。
至此自动手枪给转轮手枪插上了狠狠的三刀。转轮手枪在自动手枪面前丧失了所有的优势。自二战后,世界上任何国家再也没有新研制的、得到大规模装备的转轮手枪(中国05警用转轮手枪例外),手枪设计完全进入了自动手枪的单行道。
枪械更替是时代的法则,任何枪械都必然有着自己的辉煌和落寞。转轮手枪虽然淘汰了,但人类对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如历史上的美妙音符,永远地跳动着。
◎ PP手枪枪管更长,因此枪口更为修长一些
◎ PPK手枪特写,左边是PPK的中国远亲——64手枪
◎ 由于是早期的单/双动自动手枪,PPK的结构设计比较复杂,不如后来的手枪简洁
◎ 64式(上)和PPK握把对比照。尽管是亲缘关系,但64的设计已经比PPK简洁了很多,摒弃了PPK难加工的异形轴和半刚性抛壳挺等“费力不讨好”的设计
◎ 05式警用转轮手枪成了世界上唯一一款代替自动手枪的转轮手枪[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