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读书文摘·经典

俗套好使

作者:万维钢
万维钢 / 文

很多人认为高考题目是可以预测的,他们声称自己能感觉到出题的趋势,并且在考前帮着学生押题。

其实,简单的系统容易预测。那么,高考是个简单系统,还是复杂系统?

当然是简单系统。高考的任务并不是探索先进文化,而是给大学招生。这个任务甚至不是给最好的大学招天才学生,而是给全国所有大学,招各种水平的学生。每个考区只有一套试题,不管你报考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还是某地方大学的二级学院,你都要面对同样的作文题。

在这种情况下,出题者必须让所有人都能有所发挥。他们不会让学生谈对乌克兰局势的看法,也不会像法国高考那样,让学生分析笛卡尔著作。否则,对那些只想上个普通大学、将来谋个普通工作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除了学生水平不一之外,还必须考虑各地文化氛围也不一样。边远地区的孩子,可能根本没看过美剧。在这种情况下,出题可以涉及《非诚勿扰》,而不可能涉及类似《24小时》这样的美剧。

不能考太深,不能考太广,出题者还剩下多少选择?

出题者们要确保那些稍微聪明一点、用功一点的孩子都能考上,把偶然因素降到最低。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一道标新立异的作文题激发社会的强烈反响,决不允许任何事故发生。他们不指望用高考题促进社会进步,也不打算通过出题让自己青史留名。他们的使命就是给不确定的世界增加一点确定性。

所以,他们必然诉诸俗套。俗套最安全,数据分析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那么,面对一道俗套的作文题,你应该怎么写作文呢?

对大多数人而言,答案是写俗套的作文。事实上,何止是高考,就连美国中学的英文课老师,也看不出来真正的好作品。列纳德·蒙洛迪诺是一位科普作家,他跟霍金合写了《时间简史》和《大设计》。有一次,蒙洛迪诺替自己十五岁的儿子写了一篇作文,结果只得了A-。他震惊之余,问一位作家朋友,那人经常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而他给女儿写作文,只得了个B。

在高考中,出题人的追求是“好使”,而受众则大多是俗人,双方都没有什么创新的需求。还有什么项目也是这种局面呢?

比如说,娱乐业。超人、蜘蛛人、蝙蝠侠、钢铁侠,好莱坞为什么翻来覆去总拍这些超级英雄的故事?难道不应该经常推陈出新吗?

因为这些人物的故事好使。这是一项完全成熟的业务,观众知道自己花钱买票能得到什么,好莱坞也知道这么拍,一定会获得稳定的回报。观众和电影制作者达成默契,谁也不用担心谁。一部电影的投资规模越大,它的剧情就越俗套。大制作甚至常常重拍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大投入要求更小的风险。

越流行的东西,常常越俗套。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文艺青年都以不爱流行文化为荣。汪峰够酷吧?可是,有人统计了汪峰在大陆发行的9张专辑、共117首歌曲的歌词,发现其用词大量重复:“爱”出现54次,“生命”出现50次,“碎”和“路”各37次,“哭”35次,“孤独”34次……

汪峰人称“浪子”,但从他常用词汇表里随便选几个词,就能组合成一句汪峰风格的歌词,比如:“不再迷惘的生命,被燃碎了千万次,也依然坚强。”谁说数据分析不能创作艺术?

 

加班心理学

绅士不买裁缝账

徐小平打漂800万

破解二战胜利的方程式

我在故宫修文物

陈赓将军甘做“店小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