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图3清朝晚期,清政府为了筹建度支部印刷局(北京印钞厂的前身),学习国外先进的印制技术,于1907年派员赴美国考察并联系引进设备与技术。1908年,清政府专门聘请了美国著名的雕刻家海趣(Lorenzo James Hatch),以提升雕刻印刷技术。海趣到京后,设计并雕刻了俗称大清龙钞的大清银行兑换券。该钞是中国首次采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的钞票,非常精美。1909年秋,印刷局从各地招募了一批青年,由海趣进行培训。数年间,这些年轻人学有所成,成为中国第一代钢版雕刻技术人员。海趣于1914年在北京病逝,而他的弟子不仅继承了这门技艺,还历经民国与新中国将其流传下去,广泛应用与钞票与邮票印制中。说到邮票,海趣也颇多贡献。《中国邮票史》(第三卷)107页记载:“北京政府时期的邮票,从1912年开始,除英国伦敦印制的部分外,所有普通票、纪念票、欠资票、专用票、附捐票、航空票等等,甚至还包括拟议、试样、而终未发行的邮票在内,一直到1928年‘大元帅’票为止,其设计者都是北京财政部印制局所聘美国技师海趣和格兰两人,他们在多年的设计工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拱门式’的图案风格,并在一定期间内成为较固定的模式,这对中国邮票的设计,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邮票目录》中,民纪1光复纪念(图1)、民纪2共和纪念(图2)的设计和雕刻者标注为赫琪、格兰,其中赫琪就是海趣。
本文作者赵启明(以下简称“启”)与赵樯(以下简称“樯”)分别供职于印钞与造币厂,他们不仅都与钢版雕刻这门传统技艺结缘,还是一对父子。在海趣诞辰160年之际,他们根据在美国参观海趣作品的感受,特撰此文作为纪念。
樯:参观美国多赛特博物馆,我们深深地为海趣先生的钢版雕刻凹印艺术所感染,并有了更新的认识。而作为这个专业的传人,你的感想一定比我更多。
启:的确不虚此行。海趣先生一生中雕刻了这么多精美的人像、风景,还有他和他的助手格兰在中国雕刻的邮票等作品,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品赏、学习和研究的。这里,选择两帧肖像来谈点体会。
繁密流利之美 图3是美国第24任总统哈里逊雕刻版肖像,画面人物的头长约60mm、宽45mm,属于大尺寸。每毫米排1至4根线。作品以亮灰为主色调。优悠疏朗的排线表现了人物踌躇满志的神情,循序渐变的点线予以抒情的视觉美感。海趣先生精于谋篇。在这幅肖像的脸部,他沿用了传统的排线走向:主线从外缘向颜面的中部走,呈汉字“八”的笔势,接着别出心裁地顺着额角以弧线下接颧部转为辅线。一梳百顺,令人骋怀畅神。肖像人物的眼窝以精细线条织成,轻柔地衬出自信的目光;调动S形细线让发须飘逸;粗线之间夹细线使呢制服有厚实的质感。融会贯通的线群送来“春风拂面薄于纱”的脉脉温情。背景以轻松的笔触衬托出领袖人物的特有气质。品茶似的,可从中细细品出海趣的苦心孤诣,随类赋彩又寄情于物,真叹服他把钢版雕刻这门独特的艺术和技巧发挥得如此游刃有余!可见,唯有高水准、大手笔的钢版雕刻艺术家才有幸能为华盛顿、林肯和哈里逊等总统造像于珍藏版。因此,作为开创近现代中国印钞钢版雕刻艺术事业的第一人,海趣实至名归。
简练精妙之美 大清龙钞上(图4),载沣头像长20mm、宽15mm,属小尺寸。这是海趣为设计并雕刻的“大清银行兑换券”的主要部分。因画面小,设定每毫米排2至8根线。通过放大镜细看:载沣像的排线至为精要,画面主色调为中灰色,由黑白灰及其衍生的多层次色调分布于载沣面容、白领圈、衣冠、饰物和背景。海趣放眼全局,一气贯通的主线旋律精心附丽于形体结构。载沣像的面部大小与人民币一角硬币差不多,精工细巧的点线在柔和的光色中渐变。右起主线的行距由上向下从疏渐密,同时从眉鼻中部向外缘由散渐聚;成群的点子以不同大小、粗细、疏密的姿态渐次地追逐着,使脸庞由实往虚向后面转过去,犹如乒乓球弹落在地,声音越来越轻、节奏越来越快,粒粒饱满的点子,似可触及温润含有弹性肌肤的脉动;色调浓郁的缎服质地由宽厚的线条刻出,光亮洁白的高领正细如蚕丝地后转;数枚西瓜皮似的条纹,顿使小小宝珠散发着珠光宝气。凡此类质感和细节,皆寥寥数笔反映真实,于细微处见精神、见功力。精炼,是不断提炼的结果。这件作品充分展现了海趣惜墨如金、以少胜多,似作格律诗地推敲,将皇室遗风范存的载沣肖像镌刻得如此逼真传神,堪称精炼的典范!
樯:我知道你爱用音乐理念去雕刻或欣赏,举个例子吧。启: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暗示——点线织体的形式与西洋器乐协奏的旋律感节奏感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哈里逊肖像,暗部一排排主线与一排排辅线交织着推向明部,犹如中提琴主旋律与小提琴副旋律的弦乐协奏由弱渐强地奏鸣;接近高潮亮部的线条转为点子,就像钢琴弹奏出来的一个个音符;菱格中微乎其微的点子,像是银铃儿“叮叮叮”地轻叩……
当炭画的素描雕刻成“点线化的素描”,就像把说的变成了歌唱,正如古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这样“咏歌”出来的素描,伴随点线的起伏会联想起旋律和节奏流动的美感。原来身在西洋艺术熏陶氛围中的海趣,自然得趣而融其情感于钢版雕刻艺术之中了。
樯:听了你的这番描述,我觉得你把视觉上的点线与听觉上的旋律互为联想了。从而使我想起文学修辞中的“移觉”。如同美食追求色相味美,不仅是为了果腹。
启:既然点线是心弦音符的流淌,雕刻就要表现出所感觉到的味儿。不满足于对物体的简单摹仿,进而以追求弦外之音为乐趣。
樯:那么请你详细谈谈,精美的作品是怎样雕刻出来的吧。启:“怎样雕刻”的话题,一些朋友也问起过。钢版雕刻艺术在中国经历了一百余年,从海趣先生来华传授算起,到我这一辈约是第三代了。这里,仅就我四十年来师从前辈及自己积累的经验谈些体会。因为雕刻技艺专用于防伪钞券,是一个相当特殊复杂又耗时的系统工程。
樯:哦,原来如此。不知就里的人可能会以为:雕刻就是操刀便刻呢。
启:钞券是有价之物,必须搞得复杂、精粹才好。要像栽培美丽而带刺的玫瑰花,赋予艺术性兼具防伪性,必须统筹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不然乱了方寸就会影响步骤。诚然,我们无从得知当年海趣先生是怎样运筹帷幄的,但用心细察他雕刻作品,线路与刀功如此驾轻就熟,足见他久经磨练而自成体系的心路。因此感同身受:刻苦得以纯熟,纯熟而后生巧;唯此必由之路,别无捷径。例如载沣肖像,即使是小型,都事先缜密筹谋,倾注了非同常寻的心力的。
樯:你说过要把研读素描和线基设计放在雕刻的首位,是处于怎样的考虑?
启: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素描指导线基,线基引领雕刻,雕刻以追求“点线化素描”为极终目标。素描的色调要从线基上萌芽,茁壮成长。雕刻就像在钢版上画素描。因此,扎实的素描功底是雕刻师所必须的。海趣以其亲自绘画并雕刻的两幅肖像,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素描功底。为了雕刻载沣像,他特地拜见这位王爷,零距离观察他的神情与容貌。我们3年前在海趣故乡的美术馆里欣赏着他的素描和油画,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他素来重视素描和用功。正因如此,他一来到中国便严格要求学生先用两年时间画好素描和油画,然后方可学习雕刻。
图4樯:这也使我回想起过去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和罗马造币厂进修浮雕的情景,在那里,素描课时安排得挺多的,说明西方艺术家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都很重视素描基本功训练的。钱币设计中的浮雕侧重于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采用了高低起伏、镜面或喷砂,而纸钞雕刻艺术是采用明暗浓淡的色调,这种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
启:首先,画家用炭条、铅笔画出能表现物象的明暗色调层次的素描,然后雕刻家把素描的明暗色调由含糊的笔触,凝聚成为条分缕析的点线,再度创作成了“点线化素描”。完成 “点线化素描”的钢版经过工艺处理进入凹印机印刷,填充油墨、擦净版面、给纸压印,这时凸立纸面的油墨产生了具有防伪性的手感兼有艺术性的美感。雕刻师必须深入观察生活并且画好素描,还要练就把纸上素描提炼为钢版上“点线化素描”的本领。
樯:为什么线基设计对于“点线化素描”来讲十分重要?
启:线基是什么?线基就是线条的底线。如果把载沣的服装上宽线条还原到最初就是极细的线条,这极细的线条,这就是我所说的线基,这也像线的芯子。谋划的线基,就是为拓宽、加深以表现明暗色调作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法强调慎重初战。那么,若视钢版为战场,线基设计就是备战;若把线基设计当作弈棋,要投下一着好棋,必须胸怀全局,不然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说作为开局的线基设计,其好坏对于战略的深谋远虑何等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雕刻的全盘与未来的成败。经验证明,按照素描的规律,把线基谋划得越是缜密、周全与精准,对于雕刻就越胸有成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优柔寡断、简单凑色因为心中无数,以致点线与乐曲旋律不合拍而“离谱”了,“没辙”了。因此,线基对于以“点线化素描”塑造物象,可谓是重中之重。
樯:没想到,这样粗的线条原来是从如此细的线基中发育出来的!那么,怎样设计线基呢?它与哪些方面有关联?
启:以载沣像为例,确定主色调与物象各部分色调、出色细胞三根线、黑线与白线匹配的比率及其渐变与否的细则。此外,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曲线与直线以表现物象的质感、动感或静态以及自我流露的情感线,形似微风轻掠春池的天光水纹。
谋定黑线条与白线条的搭配。利用黑白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规律组成层次丰富的明暗色调。“远看颜色近看花”,多么素朴的民谚,却一语道破了黑白与色调关系的真谛。比如太极图(图5),黑白分明,分别点缀了黑、白小点以S形以作谐调,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正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用谐音含蓄的表现“晴”中之“情”,借景抒情又情景交融。太极图至简至精却包罗万象,流光溢彩:一道道交织的光线射向暗影,残留下一粒粒渐变着的黑点。罗网似的暗影怎敌那迎面的光照,怎奈疏漏些微弱的星光。这不过是机械性的照相网目,无情感可言(图6 );而海趣的作品,黑线白纹井然有序、点线笔触灵活渐变;不因囿于方寸之微缩,却以艺术虚拟手法将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兼带浓浓的抒情味。
樯:听了你关于线基的描述,我觉得线基是否像是春天里播下种子?
启:不错。可以用春播、夏长、秋收形容雕刻从谋划、雕刻、调整到完善的全过程。精当的线基似秧苗,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是走向成功的胜算。要学习海趣的聪明才智,学习他设计线基能预见未来并雕刻出理想效果的眼光和能力。
樯:为什么说雕刻到了最后的阶段,也会有“编筐编篓,难在收口”的说法?
启:这是说,凡事到了调整完善的阶段,须持谨慎的态度。雕刻即将计日成功,不要因个别小点子、小细节而不慎功亏一篑。为使“点线化素描”神形兼备、日臻完美,必须慎之又慎,细心加以收拾,尽显雕刻中点线潜质的艺术魅力。雕刻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一种不断完善的设计过程。
樯:赏析了海趣的杰作,你再简介一下他的生平与成功的因素当作最后的总结吧?
启:海趣1856年生于美国弗蒙特州多塞特小镇,18岁成为美国印制局的见习生。此后,不断学习、探索和历练,业绩斐然,在雕刻艺术上自成系体。1908年,清政府邀其来到中国,开创了新的印钞事业。他在中国的几年里不仅雕刻了著名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培训了首批钢版雕刻人才。遗憾的是,他于1914年2月因患感冒不幸逝世于北京。海趣先生把人生的最后六年献给了中国钢版雕刻艺术事业,他倾注心血的教学成果与大爱越洋的精神,都充分地体现在学生的作品以及国内外奖评之中了。
不过,传统的手工雕刻目前正逐步被快捷省事的电脑处理或激光设备所替代,当初海趣先生越洋万里来传授的这门纯手工技艺快成为“夕阳艺术”了。
樯:你的忧虑可以理解,此种景况别的国家也同样存在。时代发展,潮流难挡,也许哪一天“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启:好吧,希望如此。不管怎样,我们敬仰与怀念海趣先生的情感永无句号。赏析他的杰作,愈加留恋手工雕刻艺术过往之不易及其蕴含的情趣意味。谨此纪念为中国近现代钢版雕刻事业奠基做出非凡贡献的海趣先生诞辰160周年。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