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国家旅游

丁家界的第180个新年


位于湖南西北部的张家界是一个以旅游著称的城市,拥有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一系列重量级的标签。景区的光环,让人们常常忽略了,这里还生活着寻常的人家,过着云淡风轻的日子。土家人把山上聚居的村落称为“界”。当年,覃氏光裕堂的为躲避土匪,被迫迁居到位于山顶的丁家界,如今已经有了第七代,上下13间老院子,守着天门山的日出与云海。



丁家界位于湖南省张家界永定区大坪镇,正对着张家界的标志性景点——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绝佳。

覃氏家族是血统纯正的土家人。土家人一般都是群居,喜欢将屋子建在古树下、岩坎上。屋子是木板屋,基脚是一色的青石板,不用水泥。这样的屋子,终日散发着树脂的清香。两层的木板屋称吊脚楼,底层悬空,仅靠柱子支撑,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下可以放置杂物,上层的居室,中间是供奉祖宗、神灵的神龛所在的堂屋,左右两边称饶间,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是火炕,后面作卧室。这样的空间组合,生出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当年,大户人家会将吊脚楼扩建成四合天井大院,可作为家族议事与节庆祭祀之地。老支书覃栋初的家,是丁家界唯一的一座四合院。

覃氏家族的年轻一代大多在异地打拼,他们的父辈也大多搬进了山下的楼房,山顶的房子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大爷爷是握着火枪过来的人,有着多年不变的倔脾气,和家人吵两句嘴,索性就不吃饭,回到自己屋里,跟那些大大小小的火枪做伴。二爷爷爱马,他的白马散养在田间,他待在田里的时间比待在家里的时间要多得多。丁家界的日子就是这样的云淡风轻,听上去颇有些诗意。

但只要进入腊月,丁家界的生活节奏便不一样了。首先是杀了猪,大片大片的猪肉挂在火炕上的铁钩子上,熏得里黄外黑,直往下滴油,油落到火炕里,冒出一小股青烟,与土家吊脚楼的木头香味融合到一起,形成一股再难复制的家乡味道。

清晨,晨雾笼罩着山脉和村庄,随着公鸡的啼叫,老屋的柴火开始噼啪作响,屋顶的瓦缝里漏进一丝微光。老支书覃栋初已经起床,取下熏好的腊肉,开始给从外地回来的三个儿子以及孙辈们准备年夜饭。

2016年2月,丁家界的覃氏家族迎来了第180个新年。




大山里的云雾变化不定,但丁家界的生活却是实实在在的。当初覃氏族人是靠着勤奋白手兴家,所以执拗地相信大小物件都应该保有与手心相触的温度。加上土家族人天生对木头有一种亲近感,覃氏家族大到桌椅等家具,小到厨房用的食物模具,只要是能用木头制作的,都会由族人亲手打造,他们认为这是一条连接自己与家族的纽带。



当老支书覃栋初家的火炕挂上新做的香肠和新鲜的猪肉时,意味着当年那些馋嘴爱吃腊肉的孩子们就要从外地赶回家过年了。家家户户也开始为过年做准备,采摘新鲜的蔬菜,挂上鲜红的灯笼,山雾笼罩的丁家界一时间热气蒸腾。这也是漫长、湿冷的冬天里最温暖、最热闹的时光。



丁家界上的清晨如往日一般宁静。即便盛大的节日即将来临,日子也还是如常地过着。土家族过年并不铺张,时间也比汉族要早一天,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称为“过赶年”。关于赶年的传说有很多,但核心都是回家团聚。赶年,盼的不是时间快走,而是团圆早到。



寒冬腊月,南方的山区寒冷潮湿,火炕成为丁家界人生活的重心。火坑用坚实的麻石砌成,方方正正,平实质朴,就像山里的人的性格。火坑的烟火,木壁上挂着的香肠腊肉,散发的全是过日子的气息。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围着这个火坑,一家人吃饭、说话,男人收拾农具,女人做针线活,小孩子一边看书一边剥花生吃。



2015年春节,丁家界的几户人家相约,在老支书家开阔的四合院大办一场“长桌宴”。提前回家的后生背来了充当桌子的门板,一块一块拼起来,在院子中间摆出长长两行。每个人都搭上一把手,端菜、盛饭,每桌摆上十大碗。大家按照辈分依次入席,每人夹一坨肉放在自己面前那碗米饭上。喊一声开餐,斟满米酒的大碗先端起来,一口喝干逝去的365天。第二碗酒,把祝福和心愿许给新的一年,每一天,都要好好品尝生活的苦辣酸甜。



土家人过年最隆重的活动是打糍粑,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齐上阵,分工有序,有的负责打粑粑,有的负责烧火,有的负责制作,有的负责用甑子蒸……吆喝声一起,重孙辈的孩子们一齐凑上前,看个新鲜。以前,糍粑是土家族拜年访友的必备佳品,小伢子提着一袋糍粑敲开亲戚家的门,都会叫上一句:“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大概和现在的“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是一个意思。为了吃一顿家乡的年夜饭,四散在外的“孩子们”都一一到齐,城里的“老板”脱下西装,接过老父亲的炒勺,接管厨房,用土钵碗装上肥得流油的扣肉与香糯的芋头。这些游子吃遍山珍海味,但还是想以家乡的味道来开启崭新的一年。

 

摩洛哥 未来请晚一点来

寻找太平洋上遗落的珍珠

过大年 拍大片

圣城与“过客”

老城 青春理想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