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来说,“考试焦虑症”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或许有考生还深受其害。面临考试,部分考生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胸闷、出冷汗、手脚冰冷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在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正是因为考试焦虑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发挥,影响到考试的成绩,因此,也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人大体知道要如何应对和处理考试焦虑的问题,然而,是否考试结束后就万事大吉了呢?恰恰相反,考试结束后,考生的心理状态会更加复杂,若忽略了心理调适,患上“考后综合征”,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要了解“考后综合征”,先要明确考试后的两个不同时段,而其中的分水岭就是“发榜”。公布成绩前,考生最有可能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1 亢奋
经过紧张的“冲刺”阶段和在考场上的“拼杀”之后,大多数考生都感觉总算可以“解放”了。于是,看影碟、打游戏、上网聊天……一玩就是一通宵。一些考生甚至颠倒了生物钟,养成白天睡觉、晚上玩乐的不良习惯。而家长也认为该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新闻曾经报道过有一个考生考试后过分放纵,常常熬夜看世界杯球赛,结果身体不支导致猝死,乐极生悲酿成了悲剧。除了过度玩乐,暴饮暴食也是考后常出现的现象,有研究显示,考后是肠胃炎高发的时段。一些考生由于考前对生冷食品比较忌口,考后会放开肚子大吃冷饮,也有考生因在聚餐时饮酒过量被送进医院治疗。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很好理解。很多考生在考前把神经绷得太紧,过于压抑。当考试结束,压力一下撤去,考生急于摆脱考前的“悲惨记忆”,给自己“找乐子”。大部分考生和家长也觉得考生在考后放松是理所当然的,但可能忽略了“度”。
建议考生在考后先彻底放松两天,然后可以给自己拟一个假期计划,平时的作息安排不要过于紊乱,切忌“黑白”颠倒。考生可利用长假做一些以前较感兴趣又没时间做的事,比如游泳锻炼、练习烹饪、跳跳健美操等。考后的饮食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聚餐时要注意饮食卫生,特别是男生喝酒别逞能。
2 空虚
不同于上面提到的那些“high过头”的考生,还有一部分考生可能一时无法适应考试结束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在考后第二天一早,依然坐到书桌前做模拟卷。备考期间,考生生活规律,节奏紧张,奋斗目标很明确,考后松弛下来,生活节奏变慢,一些同学可能因失去了奋斗目标而不知所措,感觉做什么都无聊、没劲。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标感的失去。考试前,考生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生活中的一切安排都以这一目标为中心,考生的一切喜怒哀乐也都与考试这件事息息相关。考试结束后,这一切都没有了,部分人难免会陷入迷惘。
若考后产生了空虚迷茫的情绪,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对于考试的认识。考生在备考阶段,脑中只有“考试”这个概念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考后还是这样,就会出现问题。要明确的一点是,考生并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如果可以看到考试背后的动机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考试不是目标,而是途径,就能跳出迷茫的怪圈了。除了心理调适,考试结束后,考生尽量不要让自己闲着,可以选择约朋友旅游、运动等外出活动,也可以选择在家看书、听音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3 焦虑
虽然已经考完了,但因担心考试成绩,很多考生还是会表现出焦虑症状,如紧张、烦躁、易怒、失眠、坐立不安等。更有严重者可能表现出强迫思维的症状,如不断担心自己考得不好,也告诉自己不要总这么想,又控制不住。去年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晚上,小宋便依照参考答案给自己估出了分数。可她心中却惶惶不安,担心万一失利,分数不高或者出现扎堆情况,影响录取。小宋那段时间一直十分焦虑,每天度日如年,吃不好、睡不好,分数出来的前一天晚上就守在电脑旁不停刷新。这些焦虑情绪大大影响了考生的生活,有人甚至会出现睡眠质量差、乏力、没精神、食欲减退、烦躁等症状。
焦虑情绪主要来自于不合理的认知。这其中可能包括对于考试的认知,也可能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常常会听到考生在考后说,“我很担心那道题自己没有写清楚”、“很有可能xx科会丢很多分”、“如果这次考砸了,就全完了”。这其中就反映了他们想法中一些不太客观和合理的部分。一方面,他们夸大了考砸的可能性,觉得没考好是十之八九的事儿,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失分的地方,而忽略了那些答对了的题。另一方面,过度焦虑的考生也夸大了考砸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在他们的心里,考砸了是极其可怕的,是糟糕至极的,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面对这种情况的能力。而事实并非如此,考试的结果再重要也只是一个考试,人生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终结。
因此,要缓解考后的焦虑,转变不合理认知是极其重要的。除此之外,也可以适当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要对考试和成绩“念念不忘”,就算考得不好,也已经过去了,考试只是个里程碑。有意义的做法是将精力放在当下,并积极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考试成绩公布后,成绩理想的考生,全家皆大欢喜;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甚至是落榜的考生,也许又将面临一次心理挑战。
面对不理想的成绩,考生最容易产生悲观、自责的情绪,他们不断懊悔“为何考场上犯傻”,“为何考前没有复习到”,悔恨自己平时努力不够,在自责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一些考生在考前对自己抱以较高的希望,但由于考场发挥失常,怕被理想的大学拒之门外,觉得愧对父母,感到非常内疚。
当发现这样的情况,考生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家长要理解考生,允许考生“体验痛苦”。考试失利毕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悲伤难过也是很正常的情绪。如果家长可以陪在孩子身边,给他一些支持和依靠,会对考生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情绪的宣泄,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果想哭就哭出来,总比憋在心里好,妥善解决情绪反应可以避免问题持续发酵。处理情绪宣泄,家长可以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考试和失利。考生的过度悲观主要来源于将考试结果看得太重。其实,再大的考试失利充其量也只是人生中的一次挫折,而谁又能避免一切挫折呢?而且,失利和挫折也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如果能认识到这些方面,考生的悲观情绪也会缓解。
考后悲观、自责的表现除了伤心、哭泣以外,家长更要警惕的情况就是考生封闭自己。有的考生会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不愿见家人和亲戚朋友,不和同学交往,也不接听电话。越是这样,他们越有可能陷入悲观的情绪中无法自拔,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如“考试落榜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我是个没有能力,没有价值的人”。这样的想法会导致抑郁情绪,甚至自杀行为的出现(因高考落榜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悲剧常有发生)。当家长观察到这样的“信号”出现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除了多开导,更要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以免情况恶化。
对于高考后因落榜选择复读的考生,也需要一些额外的心理调适。首先,选择复读要慎重,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切实需要和要承担的压力。其次,要摆脱上一次考试失利的阴影,重树信心。最后,也要从之前的失利中吸取教训,认真对待接下来的挑战。
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涯都会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考试,人们也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考试前和考试中,很多时候容易忽视考试后考生的心理状况。“考后综合征”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意识到考后的心理调适,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