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年1届的北京国际车展又一次落幕时,让人不禁感叹时光是如此匆匆。感叹之余,回味车展所见所闻又别有一番滋味。
放眼当前全球各大A级车展,商用车和乘用车同时展出的场面恐怕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其他地区并不多见。或许主办方的初衷是:把乘用车和商用车放在一起展览,可以展现汽车工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可以借乘用车超高的关注度带动商用车的人气。但至少在本届北京车展,并没有达到如此的预期。关注度不高并非是因为国内商用车的水平有多差,实在是因为在这样一个不太适宜的平台上,商用车无法赢得它应有的尊重。
众所周知,由于商用车的换代速度与乘用车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才把举办周期定为2年1届,即使如此,也不是每家参展企业每届都会展出新品。而北京、上海2大车展间隔只有1年,对于商用车企业来说,根本不可能在每次展会都有拿得出手的新品,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众多知名企业缺席,展区看点寥寥。
观众在专业展会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京车展专业观众日首日,商用车展区突然人气极高,大量专业观众涌入到各个展台,围着一些新车开始进行专业“测绘”。如此景象,让很多参展商做出了紧闭车门的无奈之举。在专业展会上同行之间进行技术交流本是展会内容的一部分,正常的产品观摩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交流和观摩的目的不是为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是作为抄袭和模仿的捷径,显然背离了展会举办的初衷。当看到举着各种测量工具穿梭于各展位之间的那些专业观众,瞬间让我联想到参加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时发生的类似景象,当时,欧洲一家参展品牌的工作人员对此行为所流露出的警惕和鄙夷神情至今让人难忘。
最后再来说说车展的媒体报道。随着传播平台和报道手段的丰富,车展的报道形式也较以往丰富了不少。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媒体平台的商用汽车杂志对此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车展期间我们利用商用汽车官方微信平台推出了“北京车展全景直播”系列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对各大参展商进行逐一报道,让没有机会看展的读者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展会的情况。从传播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但由于时间仓促,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好在我们还有杂志这一平面媒体,通过本期车展专题报道,希望可以弥补微信直播的一些不足。如果说微信直播是一道快餐,那么杂志专题报道有点像“文火慢炖”的大餐,不同的口味,只为满足您对于专业信息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