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O2O模式
引言
基于技术革新与环保并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7万辆,同比增长126.9%。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12.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61.6%。但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仍表现出较强的政策依赖性,为应对补贴政策逐步退坡的情况,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网络正在加快建设中。
2016年1月6日商务部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推动汽车流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加强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意味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服务的支持态度日渐明朗。在探索新能源汽车新模式的过程中,共享经济的理念开始被接受并运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模式也由此产生。
1、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发展概况
1.1 分时租赁概念
分时租赁顾名思义即为以小时或天计算,随取即用的一项汽车租赁服务。分时租赁较为普遍的两种取车方式为:租赁站点模式,在租赁站点提取和归还车辆;自由流动模式,在某些区域内任意地点提取和归还车辆。与一般汽车租赁服务相比,具有租赁时间灵活的特点,车主可以根据自身用车需求确定租车时间、时长。
分时租赁的车型主要是纯电动汽车,其续驶里程普遍在100-200公里之间,正是针对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特点,分时租赁采用将一整天车辆使用权限拆分开来进行出租的方式成为了纯电动汽车租赁的突出优势。
1.2 市场主体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领域,市场主体可分为汽车主机厂和互联网平台公司。在我国国内主要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商中,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均已推出新能源车的分时租赁业务,北汽集团通过与绿狗租车、宝驾租车达成战略合作,开展北汽新能源汽车的租赁业务,而上汽集团则是推出了“e享天开”计划。
根据分时租赁公司控制主体分类,我国分时租赁企业的营运模式有三种:
表1 分时租赁模式对比
分时租赁业务离不开线上推广,而整车企业不具备线上优势,因此新能源汽车整车厂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共同设立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成为整车厂涉入分时租赁市场的主要途径,例如原上汽集团旗下的分时租赁公司e享天开与电动车租赁公司EVCARD整合,合资成立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
由于整车厂处于产销链上游,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消化自身产能,侧重点在于新能源汽车。而互联网平台公司推出分时租赁业务的起源更多地受到效率、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其业务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共享平台的构建。主机厂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传统租车企业已有一定客户资源,推出分时租赁服务的获客成本比电商企业联合型公司低,更易于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领域,无论是由主机厂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成立的租车公司还是传统租车公司都是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
1.3 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企业多成立于2014至2015年间,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相呼应,其中有多家企业从P2P租车企业转型而来,P2P租车是指个人车主将私家车租借给个人车主,实质上是一种C2C的租赁方式,而分时租赁采用的则是B2C的租赁方式。
由于分时租赁与P2P租赁之间有相同的技术基础,比如计费处理技术、虚拟钥匙管理技术以及车身维护、防盗技术等,但P2P租车对车主间的匹配要求高、交易频率低,难以跨区域推广,但分时租赁B2C的模式解决了车源的问题,跨区域租赁点的设置提高了流通效率,因此分时租赁B2C的营运方式更具备推广的可行性。
截止2016年7月,我国推出分时租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常州、成都、广州、芜湖、青岛等。从各地区汽车投放数量上来看,各租车企业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进行业务布局,但也有部分企业例如易开租车选择将推广重点放在安徽省芜湖市。
在租车公司主要的经营城市,租赁站点数量与充电桩数量比例约为2∶1,有部分覆盖的城市存在有租车站点但没有充电设备的情况,这是因为部分租赁公司推出了异地还车业务,但使用这项业务的车主比例不到1%,充电设施情况仍是制约业务开展的重要原因。
2、分时租赁O2O模式分析
分时租赁的消费对象分为两类:个人车主以及企、事业单位。因面向对企、事业单位的分时租赁业务由租赁公司与企业线下协商决定合作意向,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本文就ToC端分时租赁服务的O2O模式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消费者注册、选车均于线上完成。消费者选定车辆之后,取车至还车环节转向线下完成,而费用结算、锁车又转向线上(具体用车流程如下文图2所示)。从消费者整个使用流程来看,分时租赁O2O模式对线上技术服务系统要求更高。
支持分时租赁O2O模式的技术服务系统可分为IT系统、车辆系统和充电系统三部分,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服务有:订单后台管理、车辆分配管理、钥匙管理、计费处理、取/还车后台管理、能量管控以及保修处理等。
车辆来源与传统租车公司无异,但分时租赁模式对整车厂的车源依赖性更强。因此制约分时租赁模式推广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整车厂投放租赁市场的汽车数量,缺乏“新能源汽车”这一载体,租赁服务难以展开。
图1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O2O模式个人消费者在分时租赁模式下的租赁过程中(如图2所示),由于没有交付车钥匙的环节,从而摆脱了对门店的依赖,除取车以及还车之外,其他步骤均在线上完成,用车流程十分简便。
图2 分时租赁租车流程图基于汽车循环使用的考虑,各租赁公司对归还车辆的剩余电量有最低要求,消费者在车辆使用完成后需寻找最近的还车点。因此对于充电设备较少的城市而言,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将被降低。
3、基于SWOT的发展趋势分析
SWOT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该方法将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统一,可作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因此本文从上述四个维度对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总结分析。
3.1 优势
通过分时租赁的方式,可以使汽车的使用权在一天之内进行多次拆分,从而将汽车使用率提升2至3倍,使用成本降低至传统汽车的20%。对于短时间用车者而言,特别是对于目前各租车公司推出优惠活动以实现市场推广的阶段,分时租赁模式更具有价格优势。
传统租车公司在出租汽车时虽然简化了用车流程,但用车者需前往门店签订用车协议、取还车钥匙,而新能源汽车采用虚拟钥匙,减少了用车者需前往门店进行交付的麻烦。
此外在消费者对车辆性能、电池可靠性、使用便捷性顾虑较多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租车的方式接触到新能源汽车,而无需支付购置成本,使得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性能,从而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3.2 劣势
一方面租车行业渗透率不高,消费者暂未养成租车出行的习惯;另一方面,在车主不了解传统租车服务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之间差别的情况下,为满足短期用车需求,租车仍以日租为主,分时租赁的价格优势难以突显。
对于出租公司而言,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高,增加了单次租赁的成本。充电设备数量少、覆盖范围小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租赁行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规模,同时充电设施后期维修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租赁公司难以及时发现、维修已损坏的充电设备。
租赁站点模式下的租赁服务对线下门店数量、覆盖范围要求高,门店覆盖范围和密度将会影消费者的用车体验;自由流动模式下,汽车维修保养以及车辆回收所使用的人工成本将高于租赁站点模式,不利于前期业务范围的拓展。
3.3 机遇
由于受到道路资源的限制,私人汽车保有量今年增速有所下滑,汽车产业进入微增长阶段,为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消费者必将转向租赁市场寻求车辆使用权。随着各地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路权的开放,部分车主将选择驾驶新能源汽车出行,届时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将会成为最便捷的使用途径。
目前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早期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引导。2016年1月1日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此次5项标准修订全面提升了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有利于打破当前电动汽车充电的孤岛格局,从而缓解充电基础设施的短缺局面。随着充电设备数量、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新能源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3.4 挑战
由于汽车本身是一种“重资产”,线上信息资源的整合离不开线下实体企业的支持,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惯性,因此未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行业或将出现寡头垄断的局面,较早进入市场的在位者将具有发展优势。新能源汽车租赁费用在经过“烧钱”补贴阶段后,价格会有所上升,但由于传统汽车租赁业务的存在,分时租赁的费用将趋于平稳。各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价格差距来源于成本控制的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高低等方面。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讲,分时租赁模式是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较为适用的模式。但由于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完善,后期维修、保养服务水平低等痛点的存在,新能源汽车的分时租赁业务普及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4、结语
文本研究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的推广受到汽车数量、充电设备情况以及地域因素影响较大,在不断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使得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系统运转与城市运营协同发展成为分时租赁业务落地的关键。
与传统汽车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小,以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商为主导的分时租赁企业具有稳定的车源支撑,就目前而言更具备发展优势。在个人车主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还不高的阶段,各企业间应避免行业的恶性竞争,将推广重点落实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租赁的认知上。这样才能在未来具体场景中,激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共享经济的认同感,普及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探索企业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汪鸣泉. 纯电动汽车共享推广可行性研究[J]. 交通与运输:学术版, 2013(1):145-147.
[2] 李明. 分时租赁:汽车租赁的发展方向[J]. 上海汽车,2015(3): 51-53.
[3] 纪雪洪, 咸文文.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盈利模式研究[J]. 汽车与配件, 2015(50).
[4] 丁晓华, 王冕, 陈岩,等. 电动汽车共享商业模式的发展[J]. 科技导报, 2016(6):105-110.
作者简介:
王茜,硕士生,现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方华,副教授,现就职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国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