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智慧少年·润

物质、意识和死亡的关系

作者:未知
路明

说起人工智能,你会想到什么?

是《终结者》中自我觉醒的“天网”?是《骇客帝国》中无所不能的“Matrix”?还是李世石和阿尔法狗的五番“人机大战”?

事实上,仅仅数年之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敌不过初段棋手。如今,堡垒却陷落在即。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名叫阿兰·图灵的人。

图灵何许人也?他主持破译德军的Enigma密码,帮助盟军“提前2-4年”结束了二战。他是计算机科学的奠基者,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他设计了现代计算机的鼻祖——图灵机。可以说,当今每一台可编程的计算机,都是通用图灵机的后裔。

他可能是20世纪最著名的同性恋者。他最初的爱人——克里

斯托弗·莫科姆比图灵大一岁,瘦小,金发,有一双迷人的蓝色眼睛。寄宿制的男校孕育了这场隐秘的爱情。很多年后,图灵忆及当初,依然柔情似水,“会有一个夜晚,他在实验室外面等我,用他的手拉着我,一起去看星星。”

两年后,莫科姆突然因病去世,图灵为之悲痛不已。他开始思考物质、意识和死亡的关系。后世猜测,图灵对人工智能的执着和最初构想,可能来自一个浪漫得近似荒唐的愿望:用机器重建爱人的大脑。

那是个科学风云激荡的年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暴雨般涤荡着一切旧观念。图灵意识到,要想触及思想的本质,绕不开量子力学。他相信,人脑存在“直觉”,即不经思考直接抵达答案的过程。这种“直觉”,或许和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坍缩”相关。

量子力学看起来是如此怪异,一个粒子,同时又是波,它的状态用波函数进行描述。波函数坍缩本质上由概率决定,不可预测,因此机器无法模拟。很多科学家相信,人类的直觉、灵感、创造力,以及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都和这种随机的量子过程有关。莫扎特的交响曲、李白的《将进酒》、梵高的向日葵……无数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或许来自于几个波函数的偶然坍缩。

然而,在图灵的时代,量子力学始终在争论和质疑声中艰难前行。为了实现重建人类大脑的梦想,图灵不得不绕开量子力学。到后来,他拒绝相信思维的不可预测性,认为“直觉”和“创造力”都源于学习过程,因此可以通过电子器件进行模拟。1936年,在一篇名为《论可计算数和决定问题》的论文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图灵机的构想——把人类的思考等同于一个算法,用逻辑运算模拟大脑的活动。这种结构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模型。

图灵机的局限性在于:作为一种基于逻辑运算的系统,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真正的“思考”。好比用经典力学方法去求解量子体系,最后只能是南辕北辙。也正因如此,图灵机天生不具备情感的可能——因爱而生的图灵机,并没有爱的能力。

直到1985年,英国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才论证了量子计算机的可能性。此时,图灵已经去世30多年了。

(张秋伟摘自淘漉文化微信公众号)

 

在冰川上作画

妈妈,妈妈,我得了个奖

印泥

人之心择其轻重

她比别人做得少

没有灵魂的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