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科技创新与品牌

基于TRIZ理论的国内灶具演变发展分析

作者:文\/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刘伟超 赵新军
文/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刘伟超 赵新军

图1 图2 图31.引言

“灶,炊穴也。” 灶,本义指用土砌成的,供烹煮食物、烧水的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灶具的定义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此。简单地说,灶具就是容纳燃料或控制热量或承载炊具的一个产品。

在几千年的生活中,灶具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它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自然饮食的状态,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灶具承载着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诉求,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灶具的使用和普及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人类的进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灶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设计演变过程不但遵循着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和进化规律,同时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诸如文化、政治因素。随着灶的发展,中华民族书写了一部关于灶具发展的史籍。

2.灶具发展史及TRIZ理论的应用

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篝火、火塘的形式应该就是灶具的前身。当时生存的原始人们居住在野外,因为需要遮风挡雨,所以要求居所尽量是密封的,但是使用灶具时又需要排烟,因此居所又应该尽量是敞开的,这是一个物理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原始人们创造了半包围式样的穴居篝火(图1),这里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条—分割原理,将完全密封的空间分割出一个联通空间,供排烟使用,同时又尽量保证了空间的相对密封性。火塘的出现是原始人们希望对火加强控制而出现的灶的形式(图2),原始人类不是在地面向上搭建出一个聚拢火的结构,而是反向地下挖出一个聚拢火的结构来,其中应用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3条—反置原理。

在河姆渡时期出现了各型的陶灶(图3),在这个时期的陶灶上面,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排烟效果,原始人们在陶灶上打出许多孔来,以供排烟,同时又可以透过火而隔绝燃料,使灶具部分变成了多孔的材料,此处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31条—使用多孔性材料这个原理。

战国时期有款提梁虎形青铜灶(图4),这个青铜灶由灶身、烟囱、提链以及与之相配的平底釜和甑等几部分构成,可进行拆装。这种结构设计使灶具携带起来更方便,非常适合军旅使用。这里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条—分割原理和第5条—组合原理。另外,灶身内壁上分布有小尖状结构,在上面搪了泥,这样可以使灶内热量不易散失,节约燃料,有效解决了青铜材质本身热量易散失的问题,提高了灶的热效率,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40条—复合材料这个原理。

东汉后期出现在灶身两边悬挂水缸的陶灶(图5),利用灶的热量给悬挂水缸里的水加热,方便人们使用热水,从而更加充分利用了灶膛的热量。这里运用到了提高理想化程度的方法6—利用资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晋灶中出现了两个灶口的合成灶(图6),可同时在两个灶口烹饪食物或烧水,更好地利用热量,提高效率,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5条—组合原理。

宋代能见到多层蒸笼(图7),多个蒸笼重叠放起来,更充分利用热量,应用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7条—重叠放置原理。

明清是厨房格局的定型期,此时灶的形制和功能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以江苏启东三眼灶为例(图8),这个灶台的烟箱连接着灶塘和烟囱,烟雾在此经过并流入烟囱,是灶台与灶门的双层隔离墙,由于烟箱内有烟雾产生的热量,因此烟箱周围十分干燥。在烟箱中开有一到两个称为焦心或焦心洞的内凹空间,用来搁置火柴、食盐、醋、酱油等物品,不仅可以防潮防湿,而且方便烹饪时随时拿取使用。这里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3条—反置原理,以及提高理想化程度的方法6—利用资源。另外,此灶具已经具有了风箱部分,风箱在明代已出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已有记载,其作用是把形成的气流压送到灶塘内,增加空气的对流,促使柴薪充分燃烧,提高热效率。其中正应用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25条—自我服务原理。另外以江南地区农家靠壁灶为例(图9),将长方形的灶台做成圆筒形,方面了操作使用,避免了棱角的伤害,此做法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4条—曲面化的原理。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传统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便受到了影响,随后至当代逐渐出现燃气灶、电热灶、电磁灶、微波灶等现代产品。燃气灶的发明使用是灶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图10),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能源上,燃气灶结束了以固体柴草为燃料的时代,以可燃气体代之,同时,一定程度上结束了灶具作为容纳燃料的容器的时代,可使燃料单独储存在燃料瓶中。应用到了技术系统进化法则进化规律9—系统的分割。另外,在燃气灶上火的大小实现了轻松调节,使其在大小之间可以动态变化,运用到了技术系统进化法则5—动态性进化法则。

电磁炉的出现是灶具发展史又一重大突破(图11),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路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的锅具底部放置于灶面时,锅具切割交变磁感线而在锅具产生交变电流,锅具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融入了电磁场的概念,构成了一个物场模型:人—电磁场—食物或水,是一个有效完整系统。微波炉应用了微波加热的原理(图12),简单说来就是: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食品中的水分子,将随微波场而变动,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震动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因此,食品的温度也就上升了。用微波加热的食品,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应用到了40条发明创造理论中的第18条—机械振动原理。

灶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整个发展过程遵循着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不断应用着40条发明创造理论,也不断向理想化进步。

 

共创新 冀未来

行走燕赵大地 甘为春泥护花

管华诗:拥抱科技创新的“春天”

万全之“策”

坚守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人才就是我们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