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首席财务官

小微企业信贷资产风险评级

作者:马福熠

文/马福熠

建立基于小微企业经营状态细分的风险评级体系,提升五级分类模型在小贷行业应用的实际效果,成为全过程风险管理的题中之义。

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本质属性要求风险控制体系回归企业经营层面,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识别、监督与控制,进而实现信用风险管控。这种思维是当前所有经营信用贷款的企业家和风控人员急需建立的。这种思维也是对传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理念,以及商业模式层面与战略层面的突破与创新。

五级分类模型之小贷应用

一直以来,小贷公司的风控部门都在套用银行的风险资产五级分类模型。尤其是在各地金融办的强制性要求下,五级分类模型在小贷公司的应用更为普遍。五级分类模型是描述一项债权资产所处的五种连续风险状态,将债权资产从无风险状态到完全损失状态做了五阶段切分,进而将从风险形成、演变到最后损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从适用范围角度讲五级分类可以用于对公贷款、零售贷款甚至其他所有金融类资产,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因此,不加修订与完善直接将其应用于小微企业信贷领域势必会产生诸多不适。这是由五级分类模型的高度普适性与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同时,五级分类模型对于具体风险演进过程的描述却呈现出模糊化和碎片化的状态,很多时候让风控人员有如“雾里看花”一般无所适从。

五级分类模型的本质思想是从信贷资产风险与损失的形成过程出发按照不同阶段偿还能力的主要特征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因此关于偿还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分类科学性的关键环节,进而使问题回归到了信贷业务的关键成功因素——偿还能力评估本身。所以,从本质上讲,如果小贷公司对偿还能力的评估没有系统的框架与方法,是无法构建一套科学的五级分类体系的,更无法将贷后管理与五级分类体系有机结合形成动态风险监控系统。


再进一步讲,比较清楚的逻辑是,五级分类模型的应用是建立一套动态监控客户偿还能力的系统,如果静态的监控系统还存在问题,那么五级分类并不能解决监控风险的本质问题。当具备静态识别与评估小微企业偿还能力的关键技术时,那么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动态应用,利用五级分类的本质思想修订或构建一套适合小贷公司的五级分类体系。

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本质属性

近年来,由于银行业务边界的逐渐外扩以及小贷行业内部激烈竞争,在无形中已经逐渐将小贷公司的业务范围推向信用贷款领域。六年的实践表明,各地小贷公司自愿或被迫开展了相当规模的信用贷款,区别更多则体现在额度大小与期限长短。实践中采用没有实物资产抵押担保的信用方式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受限于较高的资金成本和较低的资金规模,以及小微企业无力承受较长期限和较大额度的财务费用。小贷公司所经营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注定是短期性和补充性的流动资金贷款。因此,小贷公司构建五级分类体系必须适应这种业务属性的特殊要求。

这种业务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信贷理念上,任何照搬或者模仿银行的信贷理念都可能将小贷公司的经营导入误区。银行的抵押物崇拜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事实上,银行大多数信用贷款都是只针对有较强信用基础和较大信用规模的大中型企业,这是历史由来的短缺金融供给决定的现实状况。管理层开放担保和小贷等民营金融路径的初衷和本义都在于:期望民营资本肩负起经营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使命。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经济学家都可能给出的参谋见解。国有资本、大规模资本服务大中型企业,民营资本和闲散资本服务小微企业的格局是金融改革必经之路。

既然信用贷款成为必然,那么如何进行信用贷款的授信决策就成为关键问题。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信用授信的理论基础在于企业的市场价值理论,现实依据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趋势。企业家必须在理念层面上认识清楚,应该学习银行对大中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理念,而不是银行对小微企业发放抵押贷款的理念和技术,否则战略上已经本末倒置,现实中自然是穷途末路之必然结果。

对一个小微企业发放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是因为决策者相信小微企业具有相当的经营能力,能够充分保障债权的安全。那么如何解读评价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呢?答案在于对经营能力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进行验证,进而逆向评估企业的经营能力。

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历史的经营累积和当期的经营利润。这就是两个最重要的信用贷款授信依据。前者财务上称为净资产,后者财务上称之为净利润。简单地讲,信用贷款是根据小微企业历史经营累积的净资产多少和当期净利润大小进行决策授信的。概括地讲,依据经营成果验证,评估经营能力,进行决策授信,这是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本质属性。

基于经营情境演进修订五级分类模型

结合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和无抵押的业务特点,不难发现风险控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对关注类和次级类资产上,由于可疑类与损失类对于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来讲无本质差别,因此,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风险分级中应将可疑类和损失类合并一类处理。此外,为降低管理成本,有必要对一部分优质资产进行简化管理(如表2所示)。

最值得强调的分类界限是关注类和次级类的分界线。理论上讲关注类客户如果尽快回收不会产生任何风险损失,因此强调关注、淡化回收;而次级类客户如果尽快回收可能产生少量损失或不产生损失,因此强调回收、淡化关注。本质区别在于后者的风险处置窗口已经悄然打开,因此信用贷款的风控人员务必严格评审关注类与次级类债权资产的界限。尽可能明晰两类资产的经营差别和交易差别。

1、以经营维度为主导三维度分类法

如前所述,分类标准本质上与授信评审标准是同一问题,依据就是对企业经营状态、经营能力的考察与评估。显然风险五级分类无论如何修订,对企业经营状态的界定都是核心环节。因此,分类标准自然应体现企业的经营状态差别。

企业偿还能力和意愿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实际交易中的还本付息的行为中,所以增加交易状态评价维度。此外,由于小额贷款受还款意愿影响程度较大额贷款更为明显,实践中还可以增加还款意愿的考察与评估,通常用非经济性违约成本进行替代表达。

综上所述,通常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评级人员在进行五级分类时,应着重考察经营状况、交易状况以及非经济性违约成本等内容,并以后两项为参考,以经营状况为主导对信贷资产进行科学的评级分类。

2、信用风险五级分类的经营情境细分

通过监控企业经营状态进而更有效地监控信用风险是最终目标。作为手段的风险五级分类模型必须回归到经营层面指导贷后管理以及续贷工作才能发挥其分类意义。通过在五级分类模型基础上,对各类资产进行经营情境细分,从而为风控人员提供一个能够深入解读、及时跟踪与监控信用风险的逻辑框架。将风险管理回归到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识别、监督与控制。

将上述修订后五级分类模型与小微企业经营状态细分模型进行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如果将每类客户按照经营情境进行细分,首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类客户所面临的不同的经营风险,处于不同的风险演进轨迹,进而可以针对性地监控不同的风险征兆,采取更为有的放矢的风控措施。

(1)优质类客户

优质类客户是双高净情境客户中比较优秀的那部分,同时这类客户愿意向小贷公司公开经营信息,并且与小贷公司形成良性的产融合作关系。对这类客户的风控焦点表现为对大额投资项目的关注以及行业性经营危机事件。关注前者是因为企业有较多净资产容易产生投资行为,如果没有大额投资损失,双高净企业信用风险较低。关注后者是因为双高净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相对优秀的企业,如果不是出现行业性的系统危机,其经营状况短期内不会产生较大程度的恶化,进而不会产生信用风险。



(2)正常类客户

正常类客户包括:一部分双高净情境的企业、一部分高资低利情境的企业和一少部分低资高利情境的企业。一般而言,双高净情境企业存在不愿意公开经营信息倾向,模糊判断下的双高净企业是有一定信用风险的,通常在授信额度上需要保持谨慎,除非经过初期合作产生公开经营信息的行为以后,明确确定为双高净企业。

对高资低利情境的企业,风险关注焦点为经营转型或升级投资的情况和经营恶化的趋势。因为高资低利的企业具备投资资本又有投资动机,如果不进行大额投资,信用风险是较低的。此外,如果不是经营恶化程度比较严重,这类企业经营上不会出现流动性危机,所以信用风险也是较低的。值得强调的是,这类企业由于有净资产做保障,即便是流动性暂时出现危机,也不至于引致风险损失。

对于低资高利情境的企业,风险关注焦点为过高的财务杠杆和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趋势。因为这类企业多为经营历史较短的成长期企业,如果利润前景好,企业家有意愿加大财务杠杆,从而可能引发一定的经营风险。此外由于没有净资产的保障,经营恶化是产生信用风险的主要动因。

(3)关注类客户

关注类客户包括:少部分双高净情境的企业、大部分高资低利情境的企业和一部分低资高利情境的企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关注类客户与正常类客户的界限,正常类客户也有风险点,但风控人员认为无需重点关注,而关注类客户则是风控人员认为存在风险点并有必要特别关注的,但并没有足够证据认为风险点会引致信用风险。相比正常类企业,关注类企业应是已暴露出风险点,风控人员认为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具体风险演进情况尚需证据加以明确。

按照这个逻辑展开,对于双高净情境的企业,当分析判断企业有大额投资可能,以及行业性经营危机产生时,需要调整成关注类。造成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过初步合作依然不愿意公开经营信息,导致风控人员无法进行明确的判断,只能牵强地将其模糊地界定为双高净企业。

对于高资低利和低资高利情境的企业关注焦点与正常类并未发生变化,只是随着关注焦点的变动情况,风控认为需要高度关注相关焦点,并尽快寻找依据判断风险可能的演进路径。

(4)次级类客户

次级类客户与关注类客户是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控制最为关键的风险边界,风控工作的价值贡献更多体现于此。次级类客户相对关注类客户主要区别在于有足够证据显示所关注的风险焦点将引致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必须采取风控措施,通常表现为削减授信额度、提前回收、不再续期或增加抵押和担保。

需要注意的是,次级类客户已经不包括双高净情境的企业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低资高利演进而来的双低净情境的企业,当然更多的仍是正在发生风险演进的高资低利和低资高利情境的企业。信用贷款的无抵押属性要求风控人员必须在客户处于关注类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调查和分析,以确保能够比其他贷款人提前发现风险隐患,采取风控措施。

(5)损失类客户

损失类客户则更多地表现为:由于风险演进而沦落为双低净情境的企业,少部分高资低利情境下因流动性危机导致倒闭的企业,以及大多数正向双低净演进的低资高利企业。对于损失类客户有两种极端的处置措施:要么采取最激烈的催讨措施,多数是采取诉讼;要么进行风险损失核销,与其他债权人达成重组方案,寄希望于企业还能起死回生。

 

非结构化数据背后的价值

贝瓦,资本潮中的小河狸

汽车金融“Mr. Key”猜想

理财魔方:在线财富管理2.0时代

中国融资担保业发展报告(1993—2014)之担保行业自身及外部环境挑战

猎狗投资:公募基金筛选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