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服务与隐私问题同在。所以当高校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一些学生在一卡通内在的消费情况并发短信表示关注的时候,一部分人认为是“人性化的举措”,而另外一部分人担心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对数据的使用无疑会产生隐私问题,但尊重所有人的隐私可能意味着不能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比如,在医疗行业,数据库可让研究人员追踪病人的病情以提高医疗质量。美国一个组织是这么为使用个人数据辩护的:当一名有抑郁症病史的病人移动突然放缓时,他们会打电话探问病情。“对隐私的强调将会阻碍进步。”
这真的是两难。那么,这一对新生的矛盾该怎么解决?
事实上,这一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在不断的讨论和争执中。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名叫“解锁个人信息的价值:从收集到使用”的报告建议,要将重心从监管转移到限制数据的使用。报告称,限制使用个人数据加上新技术可以让个人控制自己的信息,同时还能让重要的数据资产可以相对自由地流动。
世界经济论坛此次发布的报告建议,收集的所有数据都应用软件加以标记,其中包括个人对其数据使用情况的偏好。使用数据都需登记,违者要进行处罚。企业高管以及隐私保护专家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新的监管规定和高科技结合起来。
乔治城大学法学教授David Vladeck所领导的MIT媒体研究实验室在众多个人数据、隐私项目以及现实试验中处于领先地位。他支持所谓“新数据协议”的三条原则:你拥有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控制权,也拥有销毁或分发数据的权利。而华盛顿大学的 Scott L. David意欲开发出创新的处理和交换数据协议条款,这就能够确保隐私安全并降低风险。
而在高校,目前来看,对于数据的使用是很小心的。一些高校甚至不建议对个人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