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沉浸于这时而柔美、时而惊喜的旋律中,猛然想起了一位老朋友“西单菜市场”,它明明就在记忆深处,却在这充满了各式元素的商业街头,毫无踪影可寻。它明明在一个时代留下了鲜明的符号,却在如今多姿多彩充满个性的时代,难觅印记。西单菜市场?你究竟在哪儿呢?
售货员:累并快乐着
推开一位普通百姓的家门,迎接我的是位和颜悦色的大妈,作为在西单菜市场工作十余年,从80年代初陪伴西单菜市场走过辉煌,又见证了市场离去的老职工,她将我们带回了当年的西单菜市场。
作为市场的员工,在心中有一份自豪感。与其他市场不同,西单菜市场在东单、西单、朝内、崇文门四家菜市场中,可以算是名头最大的一家,这家菜市场还曾是全国十大菜市场之一。
北京有句老话儿“东四西单鼓楼前”,说的是早先北京最热闹的地方,当数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和以鼓楼为中心的商业区域。结合现在回想起来,这传承百年的话语,仍然适用。
通过《北京地名志》我们看到,西单菜市场当时的门牌号为西单北大街195号,大体位置正是皮库胡同南侧,基本属于如今君太百货商场的位置。追溯历史,这块地界儿,在1919年便已经形成了市场的雏形,当时以露天市场的形式,服务各界百姓。到了1945年后,露天市场改造加顶,成为了室内市场。1956年公私合营,西单菜市场正式出现在百姓的视野中,而单这牌匾就来头不小,大文豪郭沫若为其提写了店名。
“我对当时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定义为三个字‘忙’‘累’‘乐’。” 大妈解释说:“作为北京甚至全国有名的菜市场,客流量大是必然情况。那时候不像现在,商场九十点钟才开门,为了方便百姓购物,早晨7点市场便开门迎客。但每次开门前,市场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队伍仿佛每天早晨都在提醒所有工作人员,肩头有一根无形的担子。也正是因为客流量大,作为售货员的工作也就忙了不少。称量、打包、收款……这些环节都需要售货员一个人去完成。如果遇到外地来的客人,介绍北京特产成了售货员的又一特长,地方特色、口感甚至于制作方法,说得头头是道,这也无形中成了西单菜市场的又一无形招牌。”
谈起这个累字,大妈意犹未尽。如果说平时的忙碌只是家常便饭,那么一入冬季,全体员工更是忙得热火朝天。每年11月初,北京人的看家菜——大白菜上市。半个月左右的销售期,所有售货员仿佛战士一般,准备迎战。寒风凛冽的夜晚,大白菜盖着棉被、坐着卡车来到市场,员工们身穿大衣,戴着手套准备迎战。车一停稳,随着槽帮打开,壮小伙子首先蹿上车,作为第一梯队。剩下的职工从车下隔一段站一个人,直至堆放处。伴随着人们有节奏的双手传递,队伍像传送带般将新鲜可人的大白菜运送到堆放处。伴随着人们有节奏的双手传递,白菜由小堆变成了小山。而北京的冬夜并没有因为这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而减缓寒意,虽然戴着手套,可冰凉的白菜与天气的共同作用,早已让人们的手冻透。待工作完成,回到屋中褪下手套,僵硬的手指红得像小胡萝卜,动弹不得。此时最想做的就是捧上一缸子热茶,围着炉旁,满屋飘散着茉莉花茶的味道,聊着天亮后的白菜销售工作。为了这看家菜能够满足市场供应,为了北京的百姓能够在每个冬天吃上新鲜可口的白菜,售货员们的付出远不仅这些。当时的工作时间很不固定,家里的孩子便成了问题。稍微大点的孩子凑合着自己照顾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只能放到亲戚朋友的家中代管。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人有半点怨言,每年西单菜市场的白菜不但新鲜靠谱,购买数量多的,还专门有职工骑着板儿车帮您送回家。
也正因为如此的忙,如此的累,才让西单菜市场的职工感觉到了一种殊荣。这种殊荣来自奉献过后顾客的回应,来自西单菜市场的远近闻名给予一同成长的职工带来的荣誉。记得90年代中期菜市场关门的那天,很多职工都依依不舍,而自那以后,西单菜市场就成了北京人的记忆。
顾客:美味的聚集地
得知我希望了解西单菜市场的故事,住在西单缸瓦市附近的刘大爷特意把我请回了家,二话没说,一个写有西单菜市场的塑料袋让我有了不小的惊讶。大爷告诉我,这塑料袋还是当初市场关门那天买菜后,特意留下来的,算算也得有十多年了。谈起对市场的记忆,老人朴实地说了两个字——菜多!在当时那个年代,市场供应相对匮乏,而西单菜市场的商品供应则呈现出了异常的丰富状态,这也正是不少人不远万里来北京,除了爬长城看故宫外,总要到西单菜市场买几样可心的礼物带回去的原因。也有相当一段时间,像刘大爷这样的西单老住户,总以住得离西单菜市场近为荣。刘大爷还回忆,当时市场除了供应品种多样的蔬菜果品外,水产肉禽类销售区域更具特色。水泥池子贴着干净的白瓷砖,除了鲤鱼、草鱼这样鲜活的家常鱼外,活鳝鱼更是很多人的挚爱。为了便于不擅长处理这种鱼类的北方顾客需要,售货员专门准备一个钉着钉子的木板,待顾客选好后,麻利地将鳝鱼头钉于钉子上,小刀 开膛破肚、剔骨……一条鱼处理完仅仅几秒钟。值得一提的是,在便民服务上,西单菜市场正如这处理鳝鱼一样,做到了顾客的心里面。例如买了晒干的海制品自己不会发怎么办?直接拿来,市场有专门的发制服务。再如大冬天吃饺子懒得剁馅儿怎么办?这里的服务员已经不厌其烦地为您剁好了现成的蔬菜,回家直接和馅儿调味即可!
正聊得酣畅,刘大爷的闺女不禁插话:“我对西单菜市场的记忆,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瓶可乐、第一口喜乐和第一袋虾条儿。”听话茬儿,便是咱70、80后的北京丫头。她告诉我,对于西单菜市场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的熟食区,各式各样熟食让经过的人不禁垂涎驻足。当时的熟食并没有现在很多商家需要用红色灯光的渲染,而是直接以本来面目示人,真实很多。尤其是各种腊味肉品,挂于柜台之上,显得大气诱人。刘大爷的闺女最喜欢广式腊肠,买的时候就已经香气四溢,如果回家上锅蒸制,满屋肉香四溢。谈到服务质量,西单菜市场的一个细节让她记忆犹新。当时市场专门设有服务台,顾客有任何问题投诉都可以找服务台处理,而且还设有公平秤,如果对重量不放心,顾客可以随时复秤。想想现在的诸多市场,这样的服务很多都已经被遗忘了。
“在我的印象中,西单菜市场是一个美味的聚集地,它随我一同长大。”在某国家机关担任局级干部的领导同样对西单菜市场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忆。她介绍说:“1969年我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便与菜市场结下了缘。当时国家物资紧张,我的哥哥姐姐为了给怀孕的妈妈补身体,半夜起来去西单菜市场排队买鸡,可就是那么早起来,还是排了不少人。聪明的小家伙,自己制作号牌,发给大家以防止插队。现在回想起来,哥哥姐姐的付出也全是为了我呀。小时候的西单菜市场很大,每次父母回来总会带着不少好吃的,所以只要得知他们去市场了,便莫名其妙地勾起了馋虫。市场与我共同成长,虽然长大后,觉得市场越来越小了,可童年那美味的回忆仍旧历久弥新。”
或许这正是味道的本质,经得起岁月打磨,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