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历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的不朽词作。他以娴熟的诗词韵律,歌颂了红军指战员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生动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毛主席的这首词,主要描述的是中央红军(红1方面军)长征的概况。1934年10月10日,毛主席和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王稼祥等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率领中央红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区出发,开始举行战略转移,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长驱二万五千里长征。
据统计,在中央红军历时一年多的长征中,用于作战的时间41天,日行军的时间267天,夜行军18天,全程休息约47天。他们翻越了著名的大余、骑田、萌渚、都庞、越城这五座绵延不断的山岭,还有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又称仓得山)五座终年积雪的大雪山,穿越了人迹罕至的川西茫茫水草地。渡过了乌江、大渡河、白龙江等22条大江大河,通过了苗族、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进行了湘江战役、四渡赤水之战等重要战役战斗,占领了黎平、遵义、通渭等60多座大小城镇,突破了上百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红25军、红4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后来升编为红2方面军)也先后撤离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根据地,举行长征。他们历尽艰险至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地区,实现了党中央关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计划,结束了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
当然,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当时,国民党蒋介石纠集了上百万军队进行围追堵截,企图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于死地。然而,英勇的红军指战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纵横驰骋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14个省,进行重要战役战斗约600次,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达120余次,打破了优势敌军的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夺取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按照中共中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变化和各路红军长征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可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4年10月~12月,红军长征受挫阶段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实行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尽管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但部队遭受严重损失,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红5军团第34师、红3军团第18团成建制地丢掉了。成建制的损失,是红军建军史上的首次,也证实了博古、李德等人在长征初期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第二阶段,1934年12月~1935年1月,红军长征的战略转变阶段 中央红军处在全军覆没的危急时刻,毛泽东从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出发,同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展开了坚决斗争,力主放弃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从根本上实行战略转兵,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进军。经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的激烈争论,中共中央终于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了博古、李德等人原定北上湘西北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黔北进军。
第三阶段,1935年1月~5月,红军长征转败为胜的发展阶段 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从战略指导思想到作战形式都实行了根本转变,充分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长,利用国民党军之间的矛盾,在川黔滇地区实行广泛的机动作战,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进军云南,逼近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企图,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战略主动权。与此同时,红25军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红2、红6军团实行了战略转变,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红4方面军在嘉陵江战役胜利后,由于张国焘擅自放弃川陕根据地,使红4方面军再次陷于无根据地作战的困境,被迫于5月初开始长征。
第四阶段,1935年5月~10月,中央红军和红25军长征胜利结束阶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伟大旗帜,在会理会议后,率领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与红4方面军胜利会师。接着,中共中央在懋功(今小金)以北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会后,中共中央始终坚持党的北上战略方针,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毅然决然地率领红1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避免了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并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与此同时,红25军西征北上,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并与陕甘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进行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红1方面军主力北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红2、红6军团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巩固扩大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张国焘非法成立第二“中央”,一意孤行,率红4方面军和红1方面军第5、第32军南下,斗争异常艰苦。
第五阶段,1935年10月~11月,红1方面军恢复和发展阶段 红1方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红2、红6军团开始战略转移,并取得初期胜利。南下红军在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指导下,严重挫折,被迫转入防御。
第六阶段,1935年12月~1936年7月,准备直接对日作战阶段 红1方面军按照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和军事战略,先后进行了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开始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并壮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与国民党东北军、第17路军初步建立了统战关系,基本停止了内战,为迎接红2、红4方面军共同北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红2、红6军团长征到达甘孜地区,与南下红军胜利会师,并于7月5日与红1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方面军。张国焘由于处境维艰,被迫取消其非法成立的第二“中央”。南下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至4万余人,陷入困境之中。
第七阶段,1936年7月~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阶段 红1方面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南下策应红2、红4方面军北上。由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再加上南下红军处境维艰和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逃跑主义的抵制、斗争,以及红2方面军的积极推动,张国焘被迫同意率部北上。在南下红军和红2方面军共同北上途中,中共中央又排除了张国焘的干扰和破坏,终于使红4、红2方面军于10月先后到达甘肃的会宁、静宁地区,胜利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的战略计划,完成了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
中央红军终于实现了战略转兵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改向贵州前进。12月15日,红1军团第1师攻占贵州黎平。当时,周恩来认为改变红军的进军方向,事关重大,而且又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鉴于通道会议未能采纳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从根本上改变原定的进军方向,在通道会议后,他即离开军委纵队,随红1军团第1师先头部队于15日进驻黎平,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准备。
在此期间,毛泽东继续同博古、李德的错误进行斗争,并于12月17日取得多数政治局委员的同意和支持。是日,中革军委在部署18日的部队行动时,命令红1军团准备进占剑河,但“不渡清水江,改由清水江南岸西进”。红3军团向黎平西北开进,并侦察到台拱的道路。同时,规定各部队每日行程不要超过50里,具体位置由各军团首长依据实际地形自定。这说明中央政治局多数委员已经赞成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为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创造了条件。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二郎坡胡荣顺店铺内召开政治局会议,即黎平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集中讨论中央红军进军的战略方向问题。毛泽东坚决主张中央红军放弃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力主改向黔北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他具体地分析了敌我情况的变化,强调指出: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中央红军应向遵义地区挺进,如有可能,还可以入川,会合红4方面军,在川陕之交协同作战。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与会多数同志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
会后,中央军委立即转发了中央政治局决定。为执行新的战略方针,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 8军团并入5军团,军委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由刘伯承任中革军委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司令、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12月19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定的决定》,即将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1935年新年前夕,中央决定打过乌江,建立新的根据地。
乌江又名黔江,发源于云南镇雄和贵州威宁交界处,是贵州境内第一大河。乌江两岸悬崖陡峭,巨石高耸,江面宽阔,水流湍急,素有“天险”之称。
国民党的整个乌江防线,自茶山关起,包括孙家渡、江界河、袁家渡、回龙场等大小渡口十余处,全长达100公里。布防的敌人主要是国民党军第25军军长王家烈部,其犹国材部在乌江以南布防,以3个团部署于福泉、瓮安一线;侯之担部负责乌江以北及江防全线;王家烈则率2个师位于东路左翼的开阳至贵阳一线,伺机推进。此外,“追剿”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也正全速向乌江推进,其先头部队距乌江仅100公里。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兵压境,红军的形势非常危险。
当务之急,要抢在敌人合围形成之前迅速渡过乌江。情况紧急,毛泽东彻夜难眠,翻身起床,叫陈昌奉喊上刘伯承,直奔乌江边而去……经过周密的战地勘察,随后军委下达了渡江任务:红1军团以红2师加强军委工兵2个连,进至江界河渡河点附近架桥,保障红2师主力和军委纵队、红5军团由此渡江;红1师进至回龙场及其附近地域架桥,军团主力由此渡江;红9军团在回龙场、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区掩护红1军团行动;红3军团第4师前进至清水口渡河地域,准备架桥。担任抢渡任务的先头部队为红1师1团、红2师4团。
1935年的第一天,风雪交加中,红1师1团奉命由龙溪到达回龙场渡口。刚踏进浅滩,对岸的黔军就开了火。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立即组织反攻。三声炮响后,敌人山顶上的工事被摧毁,敌军抱头鼠窜。
杨得志和黎林立即到附近村庄寻找船只,但是狡猾的黔军早有防备,对沿岸村庄进行了严重的破坏,村子里别说没有船,就连一只木桨,一块像样的木板也没有。据当地老乡介绍,渡乌江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加上熟悉水性的当地好船夫。可是红军发现,附近的村庄不但没有船,连船夫也跑光了。红军现在面临的状况是:没船,没人,又刮风下雨。在汹涌的江水面前,肩负先遣团渡江任务的杨得志和黎林眉头紧锁,然而时间紧迫,他们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就地取材,自己动手扎竹排渡江。
初次强渡遇挫并没有摧毁红军指战员的斗志,大家抢着报名参加突击队。很快,一个36人的突击队又组成了,在1营营长孙继先带领下,再次渡江。吸取了失败的教训,这次渡江的地点换到下游水流较缓处。随着哗哗的划水声,第二只竹排满载着全团的期望出发了。望着竹排渐行渐远,杨得志和黎林的心不由得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正当大家心急如焚的时候,对岸传来了两声枪响,成功了!杨得志立刻命令另一只竹排向对岸出发。不多久,战斗打响了,对面山顶火光冲天,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混成一片。黔军士兵还在睡梦中,做梦也想不到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中,红军居然会飞过乌江。
成功渡过乌江的红1团用火力封锁了对岸,迫使敌人不能靠近破坏已拉起的跨江绳索,同时将与红3团一起赶扎的30多个竹筏连接起来,搭成浮桥。第二天下午,强渡开始。红1师集中了红1、3团所有轻重火力,向对岸老渡口和观音寺工事里的黔军发起猛攻,以掩护红1军团在渡口狭窄处强渡。黔军第25军第8团被打的狼狈不堪,仓皇向嵋潭方向退却。4日,红1军团主力及第9军团全部渡江完毕。
在红1团强渡乌江的同时,红1军团2师4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带着侦察分队出发了,他们乔装改扮成商人,踩着积雪向乌江疾行。江面上大雾弥漫,侦察分队对对岸进行了火力试探,发现北岸渡口大道是敌军防御重点,工事较多,而渡口上游的新渡口则防御较弱,且有一条小路与渡口大道相通。耿飚决定:佯攻老渡口大道,主攻上游的新渡口。
耿飚和杨成武立刻开始分头动员,组织力量。一部分官兵在老渡口南岸大张旗鼓的砍竹子、捆竹筏,不时还大声喊叫着,扛着粗木来回奔跑。黔军果然上了当,紧张地在对岸修工事,并不断地向红军射击。与此同时,红军战士抓紧时间扎竹筏,并且连夜挑选突击队员,准备游过江去,强渡突击。听说要选突击队员,战士请战的情绪都非常高,特别是坚决要求参加突击队,很快选出了包括3连连长毛振华在内的18名能攻善战并且水性很好的老兵。
夜里又下了一场雪,第二天寒风凛冽,江面上依旧是一片朦胧。上午9时,趁着敌人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在老渡口时,第一批渡江的8名勇士在上游500米的竹林里,整理好武器弹药,准备武装泅渡。他们的任务是拉过去一条缆绳,以方便后续部队过江。勇士们悄悄的跃进江水中,拉着一根长绳,轻轻划着水,但还是被黔军发现了,向8名勇士疯狂的扫射。8名勇士们虽然成功过江,但缆绳却被敌人打断了,无奈之下只得返回。
第一次泅渡未能成功,红4团决定晚上再次偷渡。夜色降临后,4名勇士在毛振华的带领下,跳上竹筏向对岸划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竹筏也相继下水。可是仅仅过了半个小时,第二个竹筏就险些被浪打翻,不得已返回。第三个竹筏则被急流冲到下游,迷失了方向,不得不返回。此时,只有毛振华的第一个竹筏不知去向,下落不明。耿飘和杨成武焦急地等待着,一直等到天亮,依然是没有回应。
凌晨,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带来重要情报:尾追红军的薛岳纵队就要追上了。形势危急,军委催促4团迅速完成渡江任务,并派军委工兵营(2个连)归4团指挥。红4团党委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仍以小部队佯攻大渡口,主力集中60多个竹筏,在新渡口组织强渡。
1月3日上午,强渡开始。天气出奇的冷,一夜大雪后,很多竹枝都被压断。而红4团的战士们却赤着膊、穿着短裤,奋力向对岸划去。此时佯攻部队也开始发起攻击,工兵营的战士则在火力掩护下开始扎筏架桥,引得敌人集中各种火力进行压制。因此,敌人没有发现正在强渡的主力部队。可就在这时候,对岸岸边敌人的岗哨附近突然出现了几个人,飞速向敌人阵地跑去,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人只好分散出火力转向这几个人。这突如其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毛振华带领的第一支竹筏上的战士。原来,头天晚上毛振华等人成功渡江后,担心回消息暴露目标,便摸到了敌人的工事附近,隐蔽潜伏着,等待时机,一直挨到天亮,当主攻部队的竹筏快接近岸边时,他们才突然给敌人来了个“惊喜”。敌人猝不及防,一下子被打蒙,仓皇还击时,红军第一批3个竹筏顺利靠岸,战士们迅速向敌发起猛攻,敌人顿时大乱,红军战士乘机占领了滩口阵地。
紧接着,后面的竹筏也陆续渡江。1营的战士全部强渡后,成功抢占了北岸几个高地。但当3营正准备过江时,黔军的预备队到了,以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夺回了1营占领的高地,把1营压到了江边。在这紧急关头,一直坐镇团指挥所的师长陈光,派军团炮兵来支援,并调来了炮兵连连长、神炮手赵章成,在试射一发炮弹后,连打三发,成品字形在敌群中间开花,把从山坡上向滩头阵地冲击的敌人打死一大片。敌人被炸的四下逃窜,红军趁势反击,将敌军击退。
与此同时,军委工兵营和干部团工兵连在张云逸指挥下,以当地现成的竹子为原材料搭建浮桥。战士们以竹筐装填重石代替铁锚,以多层重叠的竹筏充当桥墩,中间再以竹筏连接起来,上铺木板作桥面。经过1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1月3日上午,乌江浮桥架成。整个浮桥在江水的冲击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宛如一条巨蟒在江水中来回摇摆,两岸的百姓连同对岸的黔军都看呆了。下午,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顺利通过了浮桥。毛泽东走上了浮桥,连连赞叹:“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
1月5日,红三军团从马场及其以西地区进至江界河渡口西面的茶山关渡口,先头部队第10团开始渡江。防守这里的黔军得知回龙场、江界河渡口失守后,大为震惊,吓得不战而逃。6日,红3军团渡过乌江,至此,中央红军全部通过乌江,直指黔北重镇——遵义。天险乌江,在英勇无比的红军战士面前,变成坦途。
中央红军胜利渡过乌江后,把国民党的“追剿”部队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敌军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彻底化为泡影。令人讽刺的是,红军将浮桥烧毁后,追到乌江的敌人无法渡江,原本利用乌江阻击并消灭红军的计划泡汤,乌江反而成了敌人自己的“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