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这样描述人内心的这种能力:人的心识分成8个层面,最深的层面叫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3个意思:第一是能藏,能把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活动都收藏起来,是从它的能力方面来说的;第二是所藏,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第三叫执藏,能对自己所收藏的内容有执持、不丢失的功能。不管当时我们做了、说了、想了什么,不管我们是主动地做、说、想,还是被动地做、说、想,我们心里的摄影机都会摄下来,而后形成影响我们未来身口意三业活动的重要的资料和因缘。
一个人内心觉照力很强的时候,做了违背原则的事,虽然可能会忘了做过,但实际上内心并没有忘,会不安。自己觉得奇怪,怎么我的心里会不安呢?后来想一想,有件事做错了。这就是刚才讲的内心良知的监督作用。所以无悔的“悔”,是指我们对过去的所做、所说、所想,或者是一个错误——这种错误总是会先伤害别人,再伤害自己——对这些东西放不下、后悔。后悔的味道很难受,我也有体会。从来没犯过错误的人应该是没有的,或者说很少有,所以后悔的心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但有句俗话: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卖。
后悔会使我们内心不自在,堵塞在对过去的某件事、某个错误的执著里。那么禅心呢?它是无悔的!禅心为什么是无悔的?因为它离执,它是空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样从对过去的执著里摆脱出来呢?怎样在今后不再有悔心呢?就要从现在做起。禅心能够看到,所谓的过去其实是不可得的,所谓的错误、罪业也是不可得的;所谓的福和罪是因我们内心的执著,才对我们产生作用。所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这个内心不是大脑记忆力层面,是指良知良能这一块,那个执持能放下,那么这个心的结就解开了,悔就没有了。禅心就有这种特质。
我们从祖师语录里能够看到,禅心从来不会停留在对过去的执著、后悔里面。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必须把握身口意三业,使我们的生活符合佛法、戒律的要求。然后把所肩负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都能尽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义务能够完成,能够把遇到的种种因缘充分利用。
比如很多上过大学的人都会后悔:上学看的书太少,把很多时间都浪费了。我自己就有这种后悔。我们今天能学佛,得到人身,值遇佛法,能听闻经法,遇到师父,都是非常珍贵的因缘。如果我们没有充分利用、错过了,就会不断地增加后悔。我们要通过珍惜、奉献,不断地创造欢喜。每个因缘你都珍惜了,每个人你都认真对待了,每件事你都认真对待了,每个工作你都认真地去做……你就会无悔。生活中你遇到的每一个人,你有没有认真对待他们?如果没有认真对待,赶紧去认真对待。根据我们所承担的角色,我们应该做什么,就用心去做,认真去做。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做,最后只能收获后悔,不断地增加后悔。这样人的一生,最后结果就是越活越沉重、越活越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