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关察 图 乱劈柴
相信大家最早接触到“烧钱”一词,应该追溯到几年前《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打车大战。不过,那时候人们对“烧钱”这一词还不敏感。而在几年之后,人们对于“烧钱”模式已经非常了解,因为当下的国内O2O世界中,处处都充斥着烧钱互联网企业的身影。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组简单的数字:10、40、580。他们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年初,美国打车软件公司优步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表示,中国业务导致优步每年损失超过10亿美元,部分原因就是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提供补贴所致。优步在国内最大的对手滴滴快的公司CEO程维也表示,2015年他们花掉的40亿美元就是为了“培育市场”。除了打车软件烧掉了无数的钱之外,团购网站的烧钱能力也不容小觑,美团大众点评在今年2月发布了一份《2015年国人餐饮消费报告》,其中提到2015年全年美团和大众点评帮助吃货们在餐饮消费方面节省了580亿元人民币,相信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于各种补贴和红包。当然,互联网世界中并不仅是上述公司在烧钱,几乎每一个互联网世界分支领域都充斥着烧钱的身影:健康美容应用《河狸家》CEO孟醒表示,过去一年他的公司“烧掉了几个亿的人民币”,阿里巴巴及旗下支付公司蚂蚁金服宣布将各自投入30亿元人民币发展送餐服务“口碑”(Koubei),搜索引擎百度则表示将向旗下团购和送餐应用《百度糯米》投入200亿元人民币。可以这样说,随着国内O2O领域,处处烧钱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用户都已经习以为常。
烧出明天了吗?
既然整个国内O2O领域都陷入了烧钱的泥潭中,那这些钱烧掉了之后有没有为相关市场和企业换来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呢?
众所周知,互联网公司疯狂的烧钱行为背后,是希望尽快拓展市场、吸引用户以及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那么,中国的O2O市场到底有多大呢?有相关数据统计显示,5年后O2O行业的利润总额将达到26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O2O所能覆盖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上真正形成市场的不过4%。也就是说,O2O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多的互联网公司不惜每天烧钱补贴也要占据市场这一块蛋糕。
可是,疯狂烧钱的背后,却是令人无奈的事实:烧钱并没有烧出多少真正的需求。优乐养车的创始人,曾经创办团购网站满座网的冯晓海就表示,现在很多需求都是烧钱带来的伪需求,补贴一停需求很快就会随之消失,而北京专车司机罢工恰好就反映了这一事实。而且当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降温之后,不少用户很快就抛弃了网络约车的出行方式,回到了传统的公交和出租车市场。
其次,疯狂的烧钱大战已经让许多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不堪重负。“烧钱是把双刃剑,有可能烧死自己。”曾亲历团购网站“千团大战”的原拉手网高级公关总监刘晨亮如此认为。他表示,企业烧钱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在疯狂的补贴大战之下,很多创业公司都难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5年下半年,已经有超过300家,涉及16个领域的O2O平台相继倒闭。
活下去才有明天
既然有这么多O2O平台在烧完钱之后倒下,这就说明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烧钱也并不是一件轻松事。那么,到底是谁在为烧钱买单?互联网企业们能坚持到阳光灿烂的明天么?
其实,为O2O行业疯狂烧钱买单的是各个互联网企业背后的出资人们。经济学家曹和平曾表示,出资人包括经常作为战略投资商的行业内大企业,例如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而有些传统企业如果有富余的资金,也会做风险投资的出资人。不仅是中国出资人,来自国外的出资人也纷纷参与进这场资本狂欢。有数据显示,2014年,外币基金全年募资82亿美元,是2013年的16倍。201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27亿美元,略少于人民币募资额36亿美元的规模。
可钱再多,总会有烧完的一天,出资人对企业耐心也并不是无限的。那么,还有多少企业可以活到最后呢?阿尔法公社创始人许四清表示:“补贴的游戏,不是小公司能玩得起的。大公司人力财力雄厚可能熬到最后,但大多数小公司绝对熬不到。”实际上,即便是大公司,高额补贴也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彭博社曾经披露过一份优步公司的债务表,其中显示优步在取得了4.15亿美元营收的情况下,营业亏损为4.7亿美元。所以,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就成为了各大O2O企业的当务之急。用马云的话来说,不赚钱的企业是没有道德的,而出资者厌倦了烧钱竞赛的征兆已经在2015年隐约可见,我们从无数的合并案例中就可以窥见端倪。所以,面对这样一个资本的寒冬,勤练内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住更多用户,成功活下去的企业才会有明天。
所谓的烧钱模式称,一定要先把流量做起来。这个想法完全错误,违背了商业规律,商业的铁律就是盈利才能持久支撑。—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