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侨时代

什么是澜沧味?

作者:未知

有人说,喝茶至少有三重境界。第一境,是“柴油盐米酱醋茶”。

此一境之茶,是将茶作为生活所需,消暑止渴,提神醒脑乃至治疗疾病之用也。

澜沧古茶,源自云南茶山。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一带,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所产普洱天下闻名。清《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即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思茅同知承办的。余秋雨有文:“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

普洱,这种棕色的茎叶,不仅为雍正乾隆们所独喜,亦为苍生百姓所钟爱。“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番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如今社会,食物充裕油腻过剩,降血糖降血脂成为普遍现象。普洱茶之重要,实在不亚于油盐米醋。

若说澜沧古茶之第一味,当是云南这得天独厚的山地,所产的普洱茶,已成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一味。

喝茶的第二重境界,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一杯茶,便是一番味,便是明月、清风,可醉人。

有人说:“只要品尝过便永难忘怀,深深迷恋,澜沧味在普洱茶喝茶人群中极受推崇和追捧。”

“澜沧味”之源出自景迈山。

澜沧江中下游区域被誉为“地球之肺”,这里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是地球的物种基因库。景迈山即位于这个区域的腹心地带。2012年,景迈山古茶园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次以“茶”之名为一座山申遗。这里的古树,记录了茶树进化的生命脉络。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花烂漫,果实累累,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犹如人间的世外桃源。

由此山所采摘的茶叶,从“灵根”上便已得天地之先。

然而,茶的制作工艺,是一门需要用毕生智慧和心血所练就的艺术。

“澜沧味”的形成,便与澜沧古茶独特的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制茶理念和敬茶的态度密不可分。

澜沧古茶的原料,无论用于生茶还是熟茶,都有着严格的选料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茶质的优秀底蕴。老茶区考察、新茶区开发,技术指导方式与初制所展开共生互助的战略合作,严苛的原料评审选定,这些环节都是高品质原料入库的有力保障。


唯有好的毛茶原料,配合娴熟高超的发酵技艺,才能制出质量上乘的普洱熟茶。

澜沧古茶的发酵厂房建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使用与培养,这个发酵厂房已形成了独特的发酵环境和微生物群落,走进发酵厂房,便可闻到仿佛从墙缝里渗透出来的阵阵茶香,这块“熟地”,为澜沧古茶熟茶独特的“澜沧味”的形成,建立了一个难以复制的基因环境。

位于澜沧县的总厂厂部后山的泉眼,为厂里的发酵提供了纯天然、清透甘甜的山泉水,山泉水丰富的内含物,在熟茶的氧化发酵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促进作用,对“澜沧味”的形成则起到了微妙的关键作用。

渥堆发酵技术在“澜沧味”的形成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熟茶的发酵,全凭制茶人的经验累积,虽然生产过程有固定的标准流程,但很难量化。澜沧古茶创始人“茶妈妈”杜春峄凭借五十年的制茶经验、三十多年的发酵经验,懂得阳光、空气、温度、水和微生物对发酵堆子产生的微妙变化。

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般发酵熟茶,她清楚什么时候该盖被子,什么时候要加水,加多少,分多少次加,各种资源的调和配比到底是多少。

原料、熟地、山泉、技术、态度,加上数十年怀抱赤诚,持守真味的不懈坚持,成就了澜沧古茶熟茶独特的“澜沧味”。

据说,因为“澜沧味”在茶友中口碑极佳,“澜沧味”系列茶品的市场表现极好,曾有个别商家不惜铤而走险,将杂牌熟茶换上伪造的澜沧古茶熟茶包装棉纸在市场上销售,以期获取不义之利,可惜它们都逃不过茶友们的品味审判,一一败下阵来。

“澜沧味”者,香、醇、酽、绵、滑。

当有此五味,方可与琴棋书画诗酒当世并论也。 

 

王钧:我爱这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同心前行 共创美好

茶马古道

匠心

寻味

大味必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