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体系研究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文章以泛亚信息技术江苏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岗位为切入点,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和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三方合作,研究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其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逐步完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岗内分层、岗间分序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曾提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中高职专业与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2014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和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开始了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研究,两年多来,收获颇多。
1、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研究背景
立足课程体系研究的电子商务专业,于2014年获批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2014年招收40人,录取分数高于中专录取分数线55分,生源质量较好。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2年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之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群2013年列为无锡市重点建设专业群。在专业建设中,开展了《“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围绕提升学生从业能力培养研究,凝练出促进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成长同步发展”的“4×4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和就业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是立信学校重点打造的中职专业。近年来开展了“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的策略与路径”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泛亚信息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是参与江苏省重点实训基地项目《商务流程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建设的43家合作企业之一,是一家从事软件外包和互联网信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专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合作伙伴,公司约80%的工作岗位是电子商务相关岗位。
2、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贸易和经济知识,还要懂得技术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当前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及相应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关于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衔接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普遍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定位较宽泛。伴随电子商务及其应用领域的逐步成熟,“互联网+”所形成的市场价值凸显,传统的企业纷纷进军电商领域,形成了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是,电子商务的繁荣,给物流、营销、运营、仓储等衍生服务行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岗位要求不清晰。
二是培养层次定位的区分度不清晰。据调查,各院校中、高职和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首先,目标随意性大。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缺乏深入研究思考,不能清楚地界定各层次目标,培养目标的虚化和无效较普遍。其次,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有序的衔接。两者在培养目标定位层次上缺乏对接与沟通整合。
三是工作岗位的软硬结合度不强。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商从业人员既要具备技术人才“硬”特质,也要具备商务人才“软”特质。而目前的人才培养中,电子商务专业呈现了全“软”或全“硬”的特质,结合度较弱。
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研究,就是立足于岗位需求与能力解析,研究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区分度与集合点,形成软硬兼备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征。
3、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目标
3.1 通过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解析,完成中高职课程模块的划分和对接
通过对电子商务岗位能力解析,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围绕岗位实践要求进行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中职阶段以“技术类”操作为重点,高职阶段以“商务类”管理重点,完成“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模块的划分与对接,如表1所示。
3.2 按照岗位层次与分层递进原则,形成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划分与对接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和业务项目运行与管理要求,按照电子商务岗位实践阶段的不同,分别对接从低到高四层专业培养目标,即“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这四个目标既体现衔接性,又体现了层次性。“知商”和“会商”是“能商”和“精商”的基础,“知商”主要指了解电子商务的相关范畴,能够从事电子商务基本操作;“会商”主要指懂得利用电子商务从事相关行业简单应用工作;因此“知商”和“会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放在中职阶段培养。“能商”主要指能够独立从事电子商务相关项目,“精商”主要指能够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相关技能。“能商”和“精商”不仅对技能有较高要求,更对知识和技术有较高要求,因此主要放在高职阶段培养,如表2所示。
3.3 以岗位能力考核为标准,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教学计划
在电子商务划分岗位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来实现,每一个工作岗位响应地对应一个考核标准,而任务与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对应,这些标准又分别和企业的从业角色考核相呼应。如表3所示。
该研究以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为起点,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和思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实施岗位分析,并提出岗位及其能力要求,开展课程及其内容研究,分配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及其内容,构建具有“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特征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4.1 开展岗位分析,提出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职业教育必须对当今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即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敏感性”,不仅能够预测未来企事业单位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而且能够对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电子商务主要岗位有运营专员、平台开发专员、美工专员、商城运营专员、网站文案专员和网络管理专员等,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能力需求,主要研究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不同能力要求。以运营专员岗位为例,如表4所示。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以企业岗位及其能力要求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运营专员岗位为例,按照其对应的能力要求,研究对应的课程内容,以期为后期课程体系构建奠定基础,如表5所示。
(1)面向人文素养提升,构建中高职衔接文化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要注重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衔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性和逻辑性。通过对照高职《高等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中职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梳理归纳当前中职在文化基础课程上存在的脱节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分别给予补强。
(2)面向岗位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目标和岗位要求,创设以层次划分的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岗位。在不同的岗位,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后,可以选择在网络营销、客户服务和物流配送等多个不同岗位实践。这些实践又分别体现在教学计划制定的内容中,把岗位实践和专业课程教学对接起来。
如图1所示。基于“岗内分层,岗间分序”的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电子商务典型岗位系统分析,结合“引企入校”真实项目的岗位运作要求,以适应相应岗位实践教育的要求,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将核心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解,每个项目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专业理论和工作对象、工具、方法、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浅→深、易→难、单一→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主要是分析电子商务岗位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了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体系所要培养的“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的4个层次岗位,并对每一个阶段各自的任务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做了按能力递增的一个分配。在中职阶段掌握电子商务综合操作能力,在高职阶段掌握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和网店建设能力。两个阶段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能力和素养的逐渐提升。
(4)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构建综合素质培育体系
确定了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后,按照各阶段的职业标准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开展充分的行业与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基础上,基于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企业调研为起点(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分析职业岗位群的所需职业能力,通过组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教师和企业专家会议确定培养模式,从而形成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分阶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最终形成:基于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了所要培养的“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的4个岗位层次目标。
4.具有“岗内分层和岗间分序”特征的课程体系构建
如图2所示,岗内分层就是按照电子商务同一类别岗位由浅至深分层教学,即“知商”、“会商”、“能商”和“精商”;岗间分序就是按照电子商务岗位类别不同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教学。
五、结语
在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调查发现,中职教师、高职教师、企业经理三方参与课程衔接,以企业岗位为主线,实施岗内分层,岗间分序,是实践研究成功的核心。中高职教师是课程衔接的最终执行者;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最熟悉,能为课程衔接提供储备。只有实现中职与高职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才能形成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合力。
“岗内分层,岗间分序”在我国高职教育实践中属于较新的名词,实施成功的则更少,原因有很多,能否恰当的划分本专业的岗位群?能否构建中职、高职、学生多赢机制的校园环境?是否已经构建好适合中高职学生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以及是否有满足中职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教学计划?能否选择适合专业实践教育的企业?都是制约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要素,只有对这些因素认真思考,通过不断探索,找出一个学生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标准对接的模式,不断提高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才能真正培养适合企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旬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2] 祝成林.浙江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变迁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3(15)
[3] 邵世光.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2(15)
[4] 王慧.电子商务新型就业岗位与职业规划分析[J]中国商贸,2013(11)
[5] 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
作者简介:
薛雯霞,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高春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