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在“互联网+”的经济新形态下,利用新兴技术和社会创新融合,构建“以人为本、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宜居、更繁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须要求。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应按照创新体制、智慧网络、智慧民众、创新管理、创新经济、便捷服务六大要素进行智慧城市的创建。
关键词:创新驱动;智慧城市;物联网;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1、智慧城市理念的发展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后,美国提出建设第一个“智慧城市”的创新战略目标。2010年11月在武汉召开了“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大会”,代表着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式开始,各地方政府纷纷宣布打造各自的“智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成都、深圳、宁波、无锡、佛山等城市已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11月15日在厦门召开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交流大会”,评选出北京、上海、杭州、厦门、天津、温州、锦州、咸阳、威海、宁波为“2014中国十大智慧城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研究制定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2013)将“智慧城市”内涵特征归纳为:将城市中的物的智能与人的智慧结合起来,使城市具备自适应和自调节的能力,即“智慧”的能力。智慧城市应该也和“人”一样应具备健康的生理系统以及敏捷的思维、行为能力,比如根据城市运行的日常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立即预告和报警。[2]
综合目前观点,本文将智慧城市定义为:结合“互联网+”的经济新形态,利用新兴技术和社会创新融合,构建“以人为本、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让生活的城市更宜居、更繁荣。该定义主要是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下对智慧城市进行的再认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要学习国际新思想,转变旧观念,用创新的眼光看世界,培育创新大环境。其二,基础硬件的建设要利用好新技术和新工艺,不能设施滞后,重复建设。其三,培养创新观念的民众和管理者。这里主要是指广大民众必须敢于接受新事物,学习利用新技术,要有开拓创新思维、包容创新过程缺陷的意识;同时管理者需要破除陈旧的管理体制,勇于实践创新的管理方法,使民众生活得更加便捷和更加满意。其四,创新的经济结构。实现节能环保、低碳高效的新经济产业,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
2、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1 人性化原则
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务实推进”的原则,不同的城市面向市民的层次和需求不甚相同,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建设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体现多样性、人性化原则,科学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和听取民众意见,集思广益,深入调研研究,凝聚全体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符合人民的需求,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
2.2 标准化原则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系统的兼容性是影响信息化、智能化的一个主要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数据标准化,行业标准化。具体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资源整合,需要对智慧产业进行规范,需要建立统一的产业标准,加强智慧产业的聚集及交流等。
2.3 系统化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个主体之间均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建设中必须强调城市水资源、能源、信息、交通、社区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注重各主体间的相互关联、优化配置和有机衔接。同时,必须考虑各主体的层级关系,设置访问权限,追求效率最大化,结果最优化。
2.4 运营化原则
很多重大工程建设都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避免地方政府视智慧城市为“形象工程”、“业绩工程”,注重前期投入巨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凸显技术领先性而忽略市场需求,忽视方便民众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最终导致资源浪费,效果不佳。必须坚持“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营”的原则,不仅建设高质量的硬件设施,还要加强软件方面服务完善。另外,智慧城市建设后期的管理运营与维护是常态工作,必须在系统开发上考虑易操作、易管理和易维护等特性。出现故障能及时报警,配置管理、故障检测能够智能修复,易于操作,这样也可以大大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2.5 安全可靠化原则
智慧城市的平台包含本身系统安全性、传输数据的安全性以及通信的安全性。智慧城市在技术本质上其实是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处理的结果,这些数据对于城市的日常运行、应急处理至关重要。避免和防范网络病毒和黑客的侵扰是影响系统正常运营的关键要素。另外,智慧城市的平台中存储着政府、企业、行业及个人等海量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很多都是国家机密、商业情报以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必须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等各个环节不会被不法分子窃取。
2.6 市场化原则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不能只依靠政府来投资,需要引入大量社会企业进行投资建设。从国际经验来看,电信运营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投资方,这些企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现企业利润新的增长。城市建设的资金统筹必须利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达到整体性规划,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吸引各类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中,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哺社会,这样可形成一种持续迭代上升的发展形态,有力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长远发展。
3.1 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理论模型
国外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代表性国家有美国和日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进行了城市信息化体系研究。欧盟委员会(2007)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提出“智慧城市”创新建设中应该从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六个维度设计评估指标体系[3]。相比国外研究,我国在近几年也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宁波市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顾德道(2012)提出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智慧人群、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环境及智慧规划建设[4]。中国通信学会(2012)发行的《智慧城市白皮书》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支撑体系、价值实现[5]。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2012)发布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统2.0》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构成要素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素养、市民主观感知和软环境建设[6]。
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的模型与智慧城市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上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受启发于当前我国倡导“创新创业”的思潮,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也包括三个层次、六大要素。每层次之间是递进关系,六个要素由“创新”这个关键词串联而成。具体模型如下图1所示。
基础要素包括“创新体制和智慧网络”,其中创新体制主要体现在顺应世界发展的大环境,紧随时代潮流的变化,紧随国家指导方针。具体体现在国家层面的规划及制度方面的保障和经费方面的支持;智慧网络主要是指信息社会化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在互联网的今天主要是网络设备的普及建设方面等。关键要素包括“智慧民众和创新管理”,其中智慧民众主要是指和谐的人民群众,团结的人心所向,良好的企业文化或社会文化;创新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者的智慧与思路,涉及到具体城市中方方面面的管理方法与策略。目标绩效要素包括“新经济体和便捷服务”,其中新经济体主要建设成新型产业经济体,体现在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企业;便捷服务主要是指让城市能为人的生活提供迅速、灵活、便捷舒适的服务。
以上六个要素都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具体表现为在“互联网+”的经济新形态下,利用新技术和新工具,培育新民众、新管理者,最终实现新经济结构和新生活方式。
3.1.1 创新体制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浩大工程,国家、当地政府部门是否有这样的意愿,主要表现在是否有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方案;是否有专门负责智慧城市工作的领导组织及执行机构;是否有建设的经费规划和保障机制。从国家重视程度看,自2011年至今,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如国务院(2011)在《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的第四节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一节中,开辟专栏说明应统筹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先导应用,其中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国务院(2012)在《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指出应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共享,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灯试点示范,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在《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中提出智慧城市的一级指标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及智慧产业与经济。国务院(2013)在《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要加强统筹、注重效果、突出特色。国务院(2014)在《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做到建设一批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
3.1.2 智慧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衡量智慧城市的有效指标,在这里主要是指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各种传感器、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7]。其着力点是如何将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高效、友好的信息化网络体系。
3.1.3 智慧民众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如何培育智慧民众是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首先需要推广和教会民众使用,它才能发展,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程序,民众对智慧城市的接受度、认知度和满意度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
3.1.4 创新管理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民众参与、政府主导、多方位协同配合的过程。政府作为智慧城市资源的配置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8]。从管理本身的职能来看,分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考评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管理水平。智慧城市的创新管理内容上分为政务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社会管理和资源管理。最终的评价效果体现在对时间、成本、质量的管理上,即时间上更及时,更精准;成本上更节约更低碳;质量上更好,利用率更高。
3.1.5 新经济
智慧城市的新经济体主要是打造新的产业体系,即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对当前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体系。
3.1.6 便捷服务
智慧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建设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供便捷服务,该服务大概可以分“为民服务”和“便民服务”两大类。其一,“为民服务”主要体现在高度发达的基础环境和信息世界里,民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渠道都可以享受即时资讯、快捷交通、健康医疗、文化教育等融合的公共服务,这是政府为保持社会有序健康发展、创新管理而提出的,这类服务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应由政府财政投入,应按计划、按年度、分步逐渐实施部署。其二,“便民服务”是为了让民众得到更高生活品质,让民众出行、购物、缴费和快速办理个人事务“更快、更好”而提出的,这类服务具有天生的“市场性”,可整合资源市场化运营模式,建设一个解放政府、发展企业、利于民众、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的城市体系。
3.2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基于创新驱动而建立的智慧城市理论模型,我国各个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据自身特点及现状,重点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慧城市。首先需要设计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框架,按照框架进一步细化为符合城市发展的特征指标,对指标进行优化和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本文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智慧网络:家庭宽带接入率;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热点覆盖率;每百人智能移动设备持有数;网络传输速率。
智慧民众:自身素质:每万人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外语水平。接受新事物能力:家庭网购比例;每百人移动终端上网比例。创新意愿:自主创业率;人均专利数。
创新管理:政务管理:信息公开度;行政审批效率;在线互动答疑占比。经济管理:经济监测覆盖率;投资融资有效性。文化管理:数字图书馆使用率(网络教学比例);网络文化普及率。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城管、应急管理、智慧安防、智慧社区、智慧市政覆盖率。生态管理:绿地占比、环保信息化水平、资源智能化应用水平。
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便捷服务: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覆盖率;教育质量满意度。健康状况:人均寿命;人均医生数;医疗系统满意度。个人安全:犯罪率;个人安全满意度。居住质量:最低标准住房占比;人均住房面积;个人居住满意度。旅游度假:人均每年出游次数;人均收入中旅游支出所占比率。交通状况:市民对交通信息的关注率;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
4、总结
快速扩张的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显著的经济特征之一,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等许多挑战,所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绿色经济、低碳生活、便捷舒适的生存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追求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姚建铨. 以物联网为手段、以智慧城市为目标、搭建平安生态中国[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8):1-3
[2]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R]. 2013-01:27.
[3] Smart Cities: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M].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
[4] 顾德道,乔雯. 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0):79-83.
[5] 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C],2012-12-14,上海
[6] 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城市白皮书》[R]. 2012:52-53.
[7] 盛雪锋,杨新民. 浦东六大维度“把脉”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化,2012(14):20-23.
[8] 吴克昌,杨修文. 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创新要素与模式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9-94.
作者简介:
武峰,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国际经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胡治芳,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国际经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