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疆人文地理

“汉人街”上的维吾尔族大厨和小贩

作者:撰文·摄影 /李向东

撰文·摄影 /李向东

时光荏苒,这里繁华的商贸和正宗的伊犁小吃一直在延续。如今,“汉人街”的伊犁美食吸引了各地的食客和游客,维吾尔族大厨们以他们各具特色的精湛厨艺、货真价实的信誉和热情待客的真诚,成为“汉人街”一道靓丽的风景。



水晶包子一块钱一个


吃抓饭的食客

伊宁市喀赞其民俗风情旅游区对面的新华东路东城区就业市场一带,是伊宁市最繁华的商圈,是老伊犁人口中的“汉人街”。这里聚集有伊宁市依马木综合市场、琼库勒克综合市场、苏碧怡大厦购物中心等。

2016 年元旦,我和朋友约好带上相机去“汉人街”“扫街”。街道两边除固定的饭馆和商铺外,推着小车摆摊的小贩也很多。固定饭馆不仅有卖抓饭、拌面、烤包子、薄皮包子、水晶包子等维吾尔族特色美食,各种花样烹制的整羊头、羊蹄、面肺子、米肠子以及烤羊肉串、烤羊排、烤鸡、烤鱼、烤馕等也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而小贩们则把事先在家中馕坑或烤箱里烤制好的烤鸡、烤鱼、烤馕及各种水果、服装、小商品、小饰品等堆放在板车上,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摆摊。路边的小摊小贩,加上逛巴扎如织的人群,把挺宽的人行道挤得水泄不通。



包薄皮包子的大厨师

虽然天气寒冷,但固定饭馆的大厨们仍喜欢在饭馆门口的锅灶上熬制或蒸烤各种维吾尔族美食。蒸笼与铁锅里蒸腾的热气在寒冷天气的作用下凝结起浓浓的水雾,伴着美食的浓香四处飘溢,加上大厨们那富有节奏感的叫卖声,轻易就能激发起食客的好奇和品尝这些美食的冲动。很快,我和朋友就被维吾尔族美食和制作这些美食的大厨们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别以为这是北京城胡同里卖糖葫芦的,在“汉人街”也随处可见。


寒冬腊月居然还有整车的新鲜葡萄。


刚出烤箱的烤鸡


刚出笼的薄皮包子


开手扶拖拉机卖水果的小伙子


汉人街的烤囊又大又便宜,10块钱3个。


穿着时髦卖整羊头的老板娘


卖丝巾的妇女


喀赞其历史已久,曾经是伊犁九城之一的宁远城,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旧称固勒札城。据史料记载,17世纪时从南疆至伊犁开荒的维吾尔族人(亦称塔兰其人)最早聚居于此。“喀赞”是维吾尔语“锅”的意思,“其”是指“从事制锅售锅行业的人”。历史上,这里曾是伊犁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是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民间匠人、世居民族传承汇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域。由于当地群众大多以铸锅、卖锅来维持生活,所以,久而久之,伊犁群众就将此地称之为“喀赞其”。喀赞其也曾经是关内商人最集中的地方,“汉人街”也因此得名。

1876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并挥师西征,正值天津一带连年饥荒,杨柳青人纷纷外出,挑着货郎担,跟着大军一路做小生意糊口,被当地称为赶大营。这一“赶”就从遥远的渤海之滨“赶”到了西北边陲。战事结束,生活还要继续,杨柳青人便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另外,来自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的人来伊犁置地建房,建汉式小四合院,并建会馆、办商栈、建庙宇、修寺院。他们种植蔬菜,经营粮油、醋酱坊、烧酒坊、中医诊所、中草药、杂货、小百货、当铺等,有文化的先生办私塾或办私立学校,做买卖的天津、山西、云南客商长途贩运茶叶、红糖、各种布料、小百货等,满足了当地群众的需求。

同时,南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商人贩运杏干、葡萄干、核桃、石榴、无花果、土布、棉花等土特产商品,各民族商户聚集,店铺林立,各种风味小吃应有尽有。该街成为宁远城城外最大的商贸交易中心,从而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贸街———“汉人街”,维吾尔族人称“汉族巴扎”。随着岁月的变化,“汉人街”却没有一个汉人,但这里繁华的商贸和正宗的伊犁小吃一直被延续了下来。

“汉人街”上的大厨和小贩们不但手艺精湛,待客也非常热情、友好,不管你是本地食客还是外地游客,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买不买美食都可以随意品尝。大厨、小贩与顾客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各族游客尽情享受着这种喧闹与拥挤,根本没人介意我端着长镜头对着他们拍摄,这些大厨和小贩们一旦发现我拍了他们,只会非常友好地要求看看相机中自己的形象,并随之伸出大拇指夸一声:“俄拉斯亚克西(太棒了)!”有的甚至抓起美食和水果让我们免费品尝。

如今,“汉人街”的伊犁美食吸引了各地的食客和游客,这些维吾尔族大厨们以他们各具特色的精湛厨艺、货真价实的信誉和热情待客的真诚,成为“汉人街”一道靓丽的风景。

 

马背上的神奇世界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怪石峪遐想

古丝绸之路上的世外桃源:绝色帕米尔

建筑之眼———图说新疆窗户

在阿克达拉春牧场的角落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