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拥有10年餐饮经验与资金积累的海归张兰在北京国贸开办了第一家俏江南。公开资料显示:俏江南在2000年创建之初即已实现盈利,连续多年盈利之后,2007年,其销售额达到10亿元左右;2009年,张兰首次荣登胡润餐饮富豪榜第三名,财富估值为25亿元。
在2008年,为了支持门店扩张计划,张兰引入了国内知名投资方鼎晖投资。当时,俏江南被估值约20亿元,鼎晖以2亿元的价格换取了俏江南10%的股权,并与张兰签署了对赌协议:如果非鼎晖方面原因,造成俏江南无法在2012年底上市,则鼎晖有权以回购方式退出俏江南。2012年底是当初双方约定上市的最后期限。也有说法称,俏江南如果无法在20 12年底上市,另一种结果是张兰将面临失去控制权的风险。
2011年3月,俏江南向中国证监会递交A股上市申请,而后在证监会披露的终止审查企业名单中,俏江南赫然在列。在折戟A股之后,2012年4月,俏江南谋划在香港上市,预计融资规模为3亿至4亿美元。为筹措资金,当年5月,俏江南将集团旗下的兰会所出售。但此后,香港上市便再无消息。
俏江南上市受挫后,鼎晖投资要求张兰按对赌协议高价回购股份,双方发生激烈矛盾冲突,张兰甚至向媒体坦言“最大错误是引入鼎晖投资”。
从2 0 1 3年年初开始,俏江南的经营状况陷入泥潭,多家门店由几年前的常年盈利转变为月月亏损。2014年4月,CVC宣布正式入主俏江南,成为最大股东。CVC并未披露收购价格和股比,不过外界传其持有俏江南82.7%的股权,其中张兰出售69%的股权,作价3亿美元。
2015年7月14日,一则关于张兰被踢出俏江南董事会的消息引发关注。随后俏江南发布声明称,保华有限公司(保华)代表已于2015年6月被委任成为俏江南集团董事会成员。CVC的委派代表和张兰不再担任俏江南董事会成员,且不再处理或参与俏江南的任何事物。
7月17日,张兰委托律师发表声明,全面否认出局的说法。声明称,商务部反垄断局就2 0 1 3年1 1月批准隶属于C V C的甜蜜生活集团与俏江南收购案,收购完成后,CVC取得了俏江南82.7%的股权。而张兰已于2013年底辞去了俏江南相关公司的董事和法人等职务。
张兰最终失去了俏江南控制权。
永乐电器:对赌的恶果
十多年前,中国家电连锁市场以“市场份额第一、盈利能力第二”为其竞争目标,各家企业跑马圈地的能力完全取决于其财力的多寡。相比而言,国美与苏宁先后在港股及A股上市,因而有力支持了各自市场的扩张。
当时,未能实现上市的永乐电器在资金供给上相对困难很多,因此,陈晓四处寻觅PE的支持。大半年的谈判后,永乐电器终在2005年1月获得摩根士丹利及鼎晖50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其中,摩根士丹利投资4300万元,占股23.53%;鼎晖投资700万美元,占股3.83%。
这次融资,陈晓与包括摩根士丹利和鼎晖在内的资本方签下了一纸“对赌协议”,协议规定,永乐电器2007年净利润的实现目标,陈晓方面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向资本方出让股权或者获得股权。
要想在这场赌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意味着陈晓要在2007年至少完成6.75亿元的净利润指标。而在之前的2002年至2004年,永乐电器的净利润分别为:2820万元、1.48亿元和2.12亿元,即使将这三年利润相加,也无法达到对赌协议中的净利润要求。而摩根士丹利方面的解释是:永乐电器过去几年的净利润增长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速度,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2007年实现6.75亿元的目标不存在太大的困难。
获得融资后,陈晓明显加快了永乐电器在全国的扩张步伐。一方面,扩张自营连锁店,另一方面,收购同行。2005年10月14日,永乐电器登陆香港联交所完成IPO,融资超过10亿港元。
在表面光鲜的背后,陈晓和他的永乐电器明显感觉到了难以忍受的寒流来袭,其扩张困局也开始初现端倪。一个月后,永乐电器无奈对外承认“外地发展不顺”的事实。最终,其2005年利润达到3.21亿元,虽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其单位面积销售额下降了2.8%,毛利率下降0.6%。
2006年4月,永乐电器披露“预计上半年利润低于去年同期”。随后,其股价连续下挫,摩根士丹利也在此期间减持了手中50%的股票。
此时,牵动陈晓神经的或许不是连续下挫的股市和投资方的套现,而是一年前的那一纸协议。按照永乐电器披露的业绩预警,2006年其业绩很可能低于2005年的3.21亿元,要实现2007年6.75亿元净利润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一旦希望化作泡影,陈晓就要赔3%—6%的企业股权给摩根士丹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陈晓绞尽脑汁琢磨如何增加企业盈利。2007年7月25日,国美与永乐电器公布了两家合并方案:国美电器通过“现金+股票”的方式,以52.68亿港元全资收购永乐电器,收购完成后,原永乐电器的股东全部转变成国美的股东,而永乐则成为国美的全资子公司并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2006年8月,永乐电器公布了半年报,上半年永乐最终获利1501.8万元,相比2005年同期跌幅高达89%。
2006年11月,陈晓出任国美电器总裁。虽然他拥有国美股权,但显然已不是当年永乐电器时代一言九鼎的大股东了,而更像黄光裕的职业经理人。
太子奶曾于1997年做出一次豪赌,在央视黄金广告时段以8888万元夺得日用消费品标王,而这时,太子奶的资产总额还没有竞标价格高,甚至有半年多没有发出过工资。
此次豪赌,李途纯拿到了8亿元的订单。手握8亿元订单,李途纯确定了“零风险经营”的销售策略,主要内容包括:经销商如果觉得业绩不理想,可以随时解除合作关系;经销商的商品如果超过保质期,公司负责全部换货。
李途纯把太子奶的经营风险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自己身上。几个月内,太子奶就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0多个大中城市构建了营销网络,并就此确立了太子奶在乳酸菌饮料行业的领军地位。
2001年到2007年,太子奶的销售额从5000万元跃升至30亿元,连续6年业绩翻番。太子奶为实现上市,于2007年引入英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三大投行“对赌”,前者借款7300万美元给李途纯,之后又介绍花旗集团、新加坡星展银行等6家国际银行为太子奶提供了5亿元人民币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3年期信用贷款。
根据这份对赌协议,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三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就会调整(降低)对方股权;如果不能完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彼时,太子奶实现连续10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给了李途纯很大的底气。
借助这些资金,李途纯开始疯狂扩张。在服装、超市等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李途纯不断扩张生产基地。但高速扩张并没有换来太子奶的蒸蒸日上。2008年,由于高速扩张,太子奶被爆资金链断裂,随后陷入严重债务危机。三大投行以再注资4.5亿元的承诺让李途纯交出所持61.6%的股权。
2009年1月,湖南株洲政府注资1亿元,由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了61.6%股权交回李途纯,并抵押给高科奶业代为行权。然而,这些举措并未救活负债累累的太子奶,据德勤审计的结果显示,太子奶集团负债高达26亿元左右。
在资金链趋于断裂,销售业绩急剧下滑的双重压力下,李途纯签订的那份对赌协议被迫提前履行,他不得不将自己持有的股权全部出让。
“自2008年起,两年实现产销翻番,十年挺进世界五百强,控股十家上市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生产、加工、科研集团,最大投资机构和最大产业基地。”这是李途纯2008年年初为太子奶定下的宏伟蓝图,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