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心理与健康

天之骄子: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作者:文/王建中 李祥芸

2004年,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文/王建中 李祥芸



大学生是承载着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出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杀、出走以及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极端事件时,更加引起社会,尤其是政府教育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家长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时刻呈现在一个以“正常”和“异常”为两端的连续谱线上,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心理健康和问题的成分不断变化并相互依存、转化,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都需要不断调整来消除和缓解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等三个层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年期中后期,心理上面临着由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诸多发展课题,同时又处在由中学向大学过渡的适应期,承担着繁重学业和激烈竞争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如果应对不当,将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当前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多数是发展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般性心理困扰,患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学生极少,但是,即使一般性心理困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一般性心理困扰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到及早发现和及时调整干预。

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环境适应问题。这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异地求学面临着文化、风俗习惯等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差异也很大,来到大学后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准备不足,很多大学新生不能很好地应对学业或同学关系问题,产生诸多矛盾与冲突,容易引发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敌对等。

学习压力问题。学业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不同,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可能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记忆力下降、效率低等现象,甚至会出现考试焦虑、紧张、惧怕和厌倦等症状。

自我认知问题。完善自我意识和建立独立人格是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发展课题,在此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造成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的认知偏差。错误的自我认知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有时会引起他们的自我否定、焦虑烦躁以及对环境的不适应。

情绪管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强烈,情绪起伏波动大,缺乏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在外界刺激下,容易激起愤怒情绪,不能理性地处理事件,情绪平复后,又后悔万分。持续而严重者可能会引起抑郁症状,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精力下降和强烈的无助感,有的会产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意念,甚至会付诸行动。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人际关系比中学时复杂很多,师生关系、舍友关系、同学关系以及社团成员关系等,都需要大学生合理处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沟通能力,有的过于自我中心和挑剔别人,容易出现人际冲突;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容易自卑、害羞和戒备心过重,出现交往恐惧问题。

恋爱和性心理问题。性发育成熟是大学生的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密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如异性恐惧症、恋物癖、窥阴癖等。特别是恋爱挫折容易诱发大学生恋爱情绪反应过激问题,表现为自我伤害、侵害他人、神思恍惚、痛苦不堪、学习不专心、茶饭不思以及内疚、自责、焦虑、抑郁等症状。

就业压力问题。进入毕业季的大学生将会面临毕业、就业的问题,由于缺乏对社会就业环境的客观认识和自我认知,往往择业之前盲目乐观,被拒后消极悲观、烦躁、焦虑、怨天尤人,甚至轻生。

三管齐下,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有能力调节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但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已不能有效地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和问题,需要外界的帮助和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帮助大学生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多方位、多层面的支持体系。

● 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大学生是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主体,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养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培养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其次是要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识别心理问题和自我调适的方法,还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学会及时寻求帮助,必要时接受专业心理辅导。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素质训练、心理问题评估、心理咨询辅导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指导。

● 建立广泛的心理支持系统。及时专业的心理支持系统在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特别是应对心理危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要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平台、亲情关怀、朋辈互助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高校还要注重建立专业的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能得到专业支持。

王建中: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所长。

 

孩子面前别做低头族

我的怪诞老妈

哲理漫画(一)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十二届年会圆满落幕

失眠了,顺其自然最好

爱孩子,请多陪伴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