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再怎么顽皮出怪样也不为怪。殊不知,不自主地、无目的性地、重复地、快速地挤眉弄眼、努嘴、吸鼻、伸舌,甚至扭脖子、鼓肚子、耸肩、甩胳膊、蹦跳,或伴有嗓子发声、骂人,这就已经不是儿童的顽皮或“坏毛病”了,而是近年来患病率逐渐增多的一种儿童精神类疾病—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它多起病于儿童时期,男性较女性多见,患病率为0.05%~3%,而且近年来仍有明显增高趋势。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上述症状在一个患儿身上只会出现一两项,症状时轻时重,甚至在疾病的初期,有些症状还可暂时控制。对于缺乏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家长、老师甚至一些医生来说,如果把儿童的此类表现当成“坏毛病”或“沙眼”、“结膜炎”、“咽炎”来治,既耽误了孩子的治疗,还会给儿童的心身带来一些伤害。
抽动障碍病因复杂,与遗传、生化代谢紊乱、脑及躯体疾病、精神创伤和心理紧张因素有关。有学者研究此病还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如喜食富含色素及食品添加剂食物或大量饮用含咖啡因饮料的孩子患病机会增加。抽动障碍的致病因素虽然还不明确,但围产期的损伤、婴幼儿期的躯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及药物的应用、精神紧张因素等应该尽量避免,这对预防抽动障碍有一定意义。如果已患有抽动障碍,也不必紧张,症状较轻者,如能早期发现,调整心理状态,可自行缓解。症状严重者,特别是抽动秽语综合征需在专科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进行及时的综合治疗。
抽动障碍常共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也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即儿童行为持续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方面的障碍。ADHD通常发生于学龄期,但由于正常儿童在此期间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使得多动症的表现难以在早期被发现。而学龄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前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对于患有多动症或者抽动症儿童来讲,若未给予适当的治疗和帮助,会造成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障碍及人格发展等方面问题,不仅影响其学业和人际关系,还会引起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早期发现、科学干预才能帮助孩子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