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面市限量发行 本书礼盒版 内附超长邮票
作者:吕文利
附赠:超长邮票,浓缩巨幅国宝级丝路地图绘画。(邮票插图由著名工笔画家李云中绘制)
东汉“字圣”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路”字:路,道也。所谓寻路,往往也就意味着悟道。就像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段路的开辟,背后必然有无数过客的行走,千万光阴的沉淀,以及艰苦卓绝的探索。
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便是丝绸之路,不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都是古代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通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千年古道再一次成为世界焦点。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今天回溯丝路?历史上真实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的?又是哪些人的探索影响了丝路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这些,便是《丝路记忆》一书所要解开的谜题。书的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利,他用平实的文字,以人物为主线,将行走的故事娓娓道来,串联起丝路的历史。
穿风沙,越雪山,丝路上的行走是曲折的。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渡过阿姆河,最远到达今天的阿富汗,中途被匈奴扣押十几年,遭遇匈奴内战才得以逃回长安。出发时,张骞队伍上百人,回到长安时,仅剩两人。一路上,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却也由此凿空了西域,开拓了陆上丝路。张骞之后,班超平定西域五十国,王玄策借西藏之力伐天竺,郑和七下西洋……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因为这些人的探索而不断绵延。
羌笛声,胡旋舞,丝路上的行走是文艺的。《丝路记忆》中有许多“小众”的名字,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他从突厥跟随公主陪嫁至北周宫廷,隋朝建立后又在京城教坊传授技艺,他将龟兹“五旦七调”的音乐体系引入隋朝宫廷,帮助官员郑译创造出“旋宫八十四调”,因此后人又把这八十四调称为“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
除此之外,鸠摩罗什、玄奘、鉴真用佛教连接东西;马可·波罗是丝路上最著名的“背包客”;郎世宁将西方的绘画工艺带入东方,创造了自成一派的“海西体”…… 《礼记》中说:“周道四达,礼乐交通。”路自古就有着“礼乐”交流的意义,除了最初商业上的作用,丝绸之路更为耀眼的是其在文化交流上的贡献。
画蛾眉,绣罗襦,丝路上的行走亦是温柔的。在《丝路记忆》一书中,不少女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昭君出塞,她和她的后代成为汉匈双方的和平使者;黄道婆在海南学习纺织,将棉织技术带入中原,改变了世人的穿衣风尚;蒙古女杰三娘子,在草原上“垂帘听政”,一生辅佐四代顺义王,维持长城内外的和平景象,主持修建了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历史的大部分时刻带着浓郁的男性气息,因此那些在史书中留下笔墨的女性就显得格外耀眼,她们用智慧和勇气,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一缕别具一格的香气。
时间就是大浪淘沙,淘去短暂、浮躁,留下厚重、闪亮。人们说起丝绸之路,常常执着于它的线路、它的理论,反而忽略了最本质的部分——人。“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丝路记忆》一书就是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最好纪念,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身上蕴藏的是时代的痕迹。解读个体,也是为了解读记忆、解读时代。
行走过丝路的人在历史中投射出一个个剪影,他们那么远,又这么近。
编辑/余驰疆 美编/徐雪梅 图编/傅聪 编审/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