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厨房”共享模式的核心是盘活闲置的厨房资源,将爱好做饭的闲散人员和寻找家庭味道的食客进行资源配置。通常,共享平台有两个入口,入驻平台的家庭厨师和订餐者服务。凡是有空闲时间、热爱烹饪且乐于分享的人,都可以免费在平台上开个家庭厨房;而没时间做饭又想吃到家里菜的人,则可以通过平台预订附近家庭厨房的美食。
互联网给一些商业模式插上了翅膀,共享与连接也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规律。对于社会闲置劳动力,家厨模式平台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然而,在这些平台的厨房端,问题却层出不穷,比如厨师阿姨的配合程度、配送时间的稳定性和菜品的口味。
此外,家庭厨房在APP上开店,除了要求家庭厨师持有健康证和进行简单培训外,其他几乎全凭自律。与餐馆进货、销售、库存都有详细记录相比,家庭厨房从原材料采购到整个加工制作过程都缺乏监管。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很难维护自身权益。
盈利模式令人担忧,大批创业者出局
家庭厨房共享的商业模式,也令人担忧。一位家厨行业人士称,“高频低客单价的模式会让平台数据很好看,但真正核心的问题是很多家厨共享企业仍然采用了烧钱补贴的‘外卖式’套路。如果放在两年前资本大热的时候,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
最直接的变化来自于行业领头羊“回家吃饭”最近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改变:之前都是补贴和折扣信息,现在开始慢慢转向家厨背后人的故事,这表示“回家吃饭”也在思考自身模式的转变。
此外,目前家庭厨房共享模式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不便于产业化,其次用户黏性不高,因而并非是很好的市场需求。家庭厨房共享作为一种产业创新模式玩一玩可以,但要实现盈利和壮大,确实困难。
与“回家吃饭”一样,受到商业模式困扰的家厨平台还有很多。除了小e管饭,陆续还有其他私厨平台关闭:2015年6月,与回家吃饭定位类似的“妈妈的菜”暂停运营;“蹭饭”从2015年12月起转移业务重心;2016年2月,“妈妈味道”停止服务。
流量是短期繁荣,未来发展待检验
不难看出,共享厨房模式还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对任何市场来说,短期的流量虽能代表其行业的繁荣,但谈起根本,仍需长远的盈利模式。很多家庭厨房共享企业希望在流量足够多时,进行餐饮品牌孵化。当然线上有很多阿姨手艺很好,在流量足够多的时侯,将会形成品牌效应,在积累用户的同时,可以孵化这些厨房,创造餐饮品牌。
在共享厨房模式下,其实也可以采用中央厨房供应半成品的方式,不仅节约采购成本,更加节约厨房端时间成本,厨房端仅需充当应用厨师的角色,这也扩大了厨师端的年龄范围和流量。当然,这违背了共享厨房的初衷,但短期来说盈利才是硬道理,未来可在盈利基础之上,回归大爷大妈做饭模式。
总之,当前政府监管方面还未出台整体性的法律法规,盈利模式也存在隐忧。目前来看,共同营造市场、培养用户习惯、提升食品安全是家厨共享企业所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而后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能否成功掘金,都有待于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