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IT经理世界

机器人的神经网络

作者:未知

离开中国移动后,黄晓庆开始搭建他梦想中的云端智能机器人版图。

李薇/文

2016年春,韩国首尔四季酒店。谷歌人工智能围棋计算机程序“AlphaGo”与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了一场五番棋“人机大战”。最终,双方的比分定格在“1:4”,“AlphaGo”战胜人类代表李世石。

1000公里之外的北京,黄晓庆全程关注了这场比赛。他感慨:“从‘人机大战’在全球的热度来看,大家现在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普遍认同了这个产业。”

黄晓庆是科技界一名传奇人士。他19岁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加入贝尔实验室。1995年,黄晓庆与陆弘亮、吴鹰等创立UT斯达康并担任公司CTO。2007年,黄晓庆回国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一职。他曾参与许多重要通信技术的开发工作,包括模拟调制解调器、接入网、IP电话等项目。

2015年3月,黄晓庆正式从中国移动离职。当所有人都在猜测他职业的下一站会是哪家大公司时,黄晓庆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了创业——成立达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闼科技”),担任公司CEO兼CTO。

让黄晓庆在知天命的年纪重燃创业激情的就是人工智能。在他看来,机器人技术已逐渐成熟,3年内在服务领域有效取代人工的服务型机器人将会上量,10年内家庭保姆机器人将进入千家万户。达闼科技也成为第一家云端智能机器人公司。

“机器人产业的方向肯定是云端智能机器人。”黄晓庆预计,“达闼科技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云端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运营商。”黄晓庆表示,“不过,由于云端智能机器人还未出现,达闼科技首先要打造的是一个包括云端、网络、智能终端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

理论家

“做任何科技创新研究都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科学的基础’。”做了半辈子研究的黄晓庆谈到技术时更像一名学者,“2012年我提出的‘云端智能’概念就是从理论基础上佐证了云端智能机器人条件趋于成熟。”

首先,云端智能最核心的基础是电脑和人脑的差距。科学家们认为,人脑有100亿~10000亿个神经元,若想让已有技术完成一个集成如此多神经元的电路需要2000吨重的芯片,耗电27兆瓦。这意味着即便能造出一个拥有“人脑”的智能机器人,它也无法扛起自己2000吨重的“脑袋”。不过,人脑的速度比电脑的速度慢100万倍,这则意味着可让100万个机器人共享这个庞大的“大脑”。

其次,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通信网络的发展为机器人技术提供了第二个理论基础。人脑发出一个信号传到人体器官会延迟30到50毫秒。而3G移动通信网络延迟时间大概是150到300毫秒,4G移动通信网络延迟时间大概是50毫秒以下,即将到来的5G移动通信网络的延迟时间只有1毫秒,比人还要敏捷。移动通信网络就如同智能机器人的“神经系统”,解决了电脑反应速度问题。

再次,按照云端智能机器人的设想,若机器人“大脑”在云端,移动通信网络是机器人的“神经系统”,机器人还需要强大的传感器、电源、操作系统等支撑,而这些恰恰已被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等已经面世的产品所证明,能量存储技术、传感器技术、驱动技术都已达到一个凝聚点,在技术驱动之下云端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应运而生。

“这就是达闼科技为什么相信10年内能制造出家庭保姆机器人的重要原因,这个产业已有了技术保障。”黄晓庆自信地表示,“不过,未来10年产业还是会由自然语言、视觉、听觉这类信息机器人走向护理、清洁等垂直服务机器人,然后才会出现通用型服务机器人,即人形、人性化机器人。”

黄晓庆是一位颇有前瞻性的技术专家。1997年他提出用IP技术实现下一代移动交换,即软交换,不过当时很多专家都认为时机远未成熟。但仅仅4年过后,全球所有主流设备制造商、运营商都开始研究和发展软交换。2004年,黄晓庆带领团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支持1000万用户的软交换机,2007年在全球市场,软交换机完全取代传统程控交换机。

再次创业的黄晓庆也相信,虽然目前机器人产业看似遥远,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10年人工智能市场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保姆机器人将会走入寻常家庭,为普通家庭服务。

不过,技术和市场从来都是一步一步累积出来的。“我们很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现在就瞄准去做家庭保姆机器人将来一定会死的很惨,我们一定是要把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变现,支持技术不断往前。”黄晓庆坦言。据他透露,达闼科技研发的Meta导盲机器人在云端、网络、智能终端整个体系开始进入产品阶段。

中国有600万盲人,加上重度弱视患者,总数接近2000万。Meta导盲机器人就是利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和智能语音等人工智能高科技手段,让盲人群体能更精准地感知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参与社交,使盲人可以更为公平、自信、独立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实践者

著名科幻小说《星际迷航》中有一个名为“Data”的机器人角色。他“出生”于2336年,大脑有着相当出色的运算能力,在联邦星舰“进取号”上担任执行长官、二副职务,后又担任大副和指挥官职务。“Data”的制造者宋博士为他制造了一个情感芯片,只要插入此芯片,“Data”便有了人类的情感。

黄晓庆是个科幻迷,也是《星际迷航》的粉丝,他看了几百本《星际迷航》小说,100集《星际迷航》电视剧及电影。黄晓庆很喜欢“Data”这个角色,他认为“Data”就是人类理想中智能机器人的模型。所以,黄晓庆把公司命名为“达闼”,即是“Data”的音译。

《星际迷航》的长盛不衰折也射出人类对机器人、对人工智能的追求。一直关注人工智能市场的黄晓庆在2012年向中国移动提出“云端智能机器人”概念,但在庞大的中国移动体系内要推进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项目异常困难。黄晓庆决定自己创业,并且要把达闼科技做成一个平台公司。

“达闼科技同时兼具了云计算、移动通信、智能终端领域的人才组合,就是为打造一个平台运营公司来设立的。未来机器人产业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规模上,规模越大就越成功。”黄晓庆这样理解。

不过,黄晓庆也承认:“云端智能机器人的产业链非常长、非常大,所以达闼科技绝对不能全部都做,而且也不应该全部都做,我们将聚焦两个领域——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大脑’——云,以及支撑‘大脑’运行的信息网络。”

黄晓庆认为,这需要一家能构建云端大脑、神经网络、终端的运营公司来将三者连接起来,达闼科技正在着力构建机器人云端大脑体系,铺设一张全球互联的神经网络——“天网”,为实现云端智能机器人的运营打好基础。

“天网”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全球互联和安全互联。“只有实现全球互联,机器人才能实现全球知识共享;只有实现安全互联,才能保障机器人大脑的安全。”黄晓庆表示,“‘天网”的安全级别甚至能达到美国国防部的安全标准。”

2015年9月,达闼科技完成种子融资,融资金额3000万美元,估值1亿美元,投资人包括软银、富士康等。目前,A轮融资接近尾声,2016年6月左右将公布具体融资情况。融资将用于达闼科技的下一步研发和技术的产品化、市场化。

工程师

2014年6月,黄晓庆出差日本,对云端智能机器人仍恋恋不忘的他拜访了老熟人——软银创始人孙正义。黄晓庆把自己“云端智能机器人”的想法与孙正义进行了交流。

“在没有任何书面材料、只说了一个概念的情况下孙正义就答应要投资。”黄晓庆回忆,“我们创立UT斯达康时孙正义投资了,我第二次创业做软交换时他也投了,现在我要做机器人他更兴奋,因为他本人也特别喜欢机器人。”

2015年3月,黄晓庆正式从中国移动离职。一听“老大”要创业,中国移动研究院许多系统、移动标准、云计算平台专家也纷纷加入达闼科技。此外,大批来自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Google、三星、华为、IBM的技术人员也慕名而来。短短一年时间,达闼科技员工接近160人,技术人员占70%以上,在北京、深圳、成都、日本、美国硅谷都设有研发机构。

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的《全球商用机器人消费指南》显示,全球机器人行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而2015年机器人行业规模为710亿美元。达闼科技正全力练好内功争夺这个千亿美元的大市场。

事实上,达闼科技是黄晓庆的第三次创业。在外界看来,黄晓庆并不需要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这么辛苦地创业。黄晓庆则有着自己的理解:“达闼科技让我实现了一个最伟大的梦想——让发明家和企业能够共享发明的成果。”

达闼科技有着有史以来对发明者最慷慨的回报政策:所有的发明创造只要在公司产品之外产生了收入,10%分给发明家,90%留给企业,这些收入包括授权、诉讼或转让等。

黄晓庆认为自己骨子里还是一名非常标准的工程师。他庆幸自己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聚焦于科技创新。每天,他都能和一群优秀的工程师在一起。“我们共同将梦想照进现实。所以,我现在挺幸福的。”黄晓庆笑道。

不过,创业者黄晓庆也是一名创业导师。在与创业者交流时他也有私心。很多海外回国的创业者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技术,如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特殊算法等,通过与他们接触,黄晓庆可以为达闼科技找到合适的产业链合作者。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名伟大的工程师’,老了后我还是想当一名工程师,达闼科技就是这个梦想的延续。”黄晓庆笑道,“我这一辈子可能都没办法退休,因为我总能看到一些伟大的技术,并很想把这些技术变成现实。”

未来10年人工智能市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保姆机器人将会走入寻常家庭。


 

QIPA COUNTERATTACK

机器人进化论

RIO变身记

重新定义“重新定义”

假装在场:虚拟现实营销的四大疑问

无屏电视 打动了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