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品牌

宜宾:质量硕果融汇三江

作者:□佚 名

2006年,宜宾市开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年磨一剑,在宜宾,“质量强市”累累硕果早已融汇三江

□佚 名

“万里长江第一城,绿色质量最宜宾;追求绿色质量,享受品质生活。”行走于宜宾城区,一幅幅包含这样内容的公益广告不时印入眼帘。在宜宾,抓质量、强质量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2006年,宜宾市开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10年间,宜宾市质量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11月,宜宾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了四川省质量强省领导小组的预验收,并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质量魅力城市”之一。2015年9月22日,宜宾市翠屏区被正式命名成为四川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十年磨一剑。在宜宾,“质量强市”累累硕果早已融汇三江。

抓“大质量” 建设“绿色宜宾”

什么是大质量体系?“大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还包括产业质量和环境质量,从更高意义上强调经济运行质量与增长质量,就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发展中的宜宾市,形成了“推动城市加快发展支撑在质量,转化城市发展优势重点在质量,增强城市竞争实力关键在质量”的“大质量”建设思路。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色宜宾、质量强市”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共治”的全方位大质量体系,全面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加快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全市出台了《宜宾市质量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宜宾标准化工作激励考核办法》等激励政策,对首次获得名牌、驰名或著名商标、政府质量管理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企业、单位,都分别兑现了奖励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的质量建设专项经费都在财政年收入的5‰以上。截至去年10月,全市专利申请达1231件,其中发明专利254件,科技成果40项;去年前三季度,4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395.6亿元。

夯实质量基础 促进产业做优做强

宜宾市全方位、多举措抓实质量载体,不断夯实质量基础。全市推进工业转型,全力打造千亿酒类食品业,做优做强化工轻纺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近年来一直稳居全省第三位;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80%,林竹、茶叶、牛羊等“741”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干流起点航运物流中心,与上海港合作建设的宜宾港已建成四川省最大的内河枢纽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切实加强吃、住、行等旅游要素标准化建设。

去年8月,宜宾市成功举办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高规格的“旅游标准化国际研讨会”着力推动了宜宾加快构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在产业质量方面,宜宾市已成为世界第一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核燃料元件研发生产基地、闻名全国的早茶基地、全国领先的页岩气开采基地。在产品质量方面,长宁县水稻、玉米和南溪大豆、辣椒等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验收,有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38个、绿色食品75个、有机食品4个,“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位列全省前茅。“十二五”期间,宜宾市工业产品合格率较“十一五”提高5.79个百分点,达到97.8%。

在服务质量方面,宜宾大力实施环境兴市战略,不断优化政务、市场、舆论等环境,市民对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2.51%。在工程质量方面,全市工程质量监督率100%,竣工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在环境质量方面,翠屏区、南溪区、长宁县、江安县4个县(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区),创建了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9个省级生态乡镇。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43.5%、绿化率36.92%。

全市还创建中国和四川名牌74个,宜宾酒、早茶、芽菜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件,驰名商标19件、著名商标63件,中华老字号1件。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


航拍宜宾大观楼


抓顶层设计 书写质量新篇章

新常态下,经济竞争已不能靠规模和速度取胜,而是质量制胜。当前,宜宾市正在构建川南城市群商贸物流商贸中心、川南金融中心、川滇黔区域交通枢纽中心“三大中心”,正在打造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六大基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市、质量强业、质量强企的发展道路。

乘势而上,宜宾将抓好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以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以及质量强国、质量强省等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2365”战略布局,把质量强市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体系,奋力将宜宾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绿色时代。切实解决好老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七大领域的质量安全问题,推进质量惠民;大力弘扬“绿色宜宾、质量强市”的质量精神,全面加强质量教育,大力培育质量诚信文化、质量争先文化、质量效益文化“三大文化”,为加快壮大科技“宜宾创”、农业“宜宾产”、工业“宜宾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车四方:自主创新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

江淮汽车:“十二五”期间布局全球实现由“量”向“质”的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建议: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迫在眉睫

弘扬工匠精神 勇攀质量高峰

胡双钱:三十多年筑匠心

何享健:美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