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的生成存在滞后现象。恰如交行董事长牛锡明此前总结的信贷大投放后的资产质量变迁规律,即“357”效应——3年出现不良、5年风险爆发、7年大量损失。
2009年到2011年,信贷出现大投放现象。2013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2014年不良率达到1.3%——牛锡明认为,信贷大投放后的“357”效应仍在发酵中,预计未来几年不良还将继续双升,还将持续侵蚀银行业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不良贷款持续大幅攀升、关注类贷款增长及下迁趋势明显,说明不良贷款的攀升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暂未出现所谓的拐点。更应关注的是银行在进行不良认定时,某种程度上隐藏或延迟了不良贷款生成,这也使得坏账水平可能被低估。
不良贷款大幅攀升
11家上市银行去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持续大幅攀升。
截至去年末,11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388.23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超过3000亿元,增幅达48.72%,创金融危机后增幅新高。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由于整体贷款规模较大,不良贷款余额绝对水平较高。
与此同时,根据银监会数据,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率连续16个季度反弹,不良双升状态持续整整4年。截至去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年初增加4318亿元;商业银行不良率1.67%,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过去几年的增幅。
海通证券宏观、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姜超此前在研报中表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银行业不良率对经济状况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而经济仍在探底,短期内不良率仍有继续上升的动力。
除了关注类贷款余额增幅及占比变化外,有银行人士认为,银行贷款迁徙率能更动态反映资产质量变化趋势。
一些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大幅变动,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2014年,11家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平均值是21.09%,到2015年末,这一数据变为29.8%。其中,四大行除工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接近30%外,其余三大行迁徙率均低于23%,处于上市银行较低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四大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在11家上市银行中升幅最为明显,其中,农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较2014年增加13.29个百分点至18.28%,中行、工行此项数据升幅分别超100%、70%。
不良认定标准不一
对于不良贷款的界定,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此前研报表示,中国银行业对不良贷款的界定有所放松,坏账情况可能被低估。
穆迪给出的理由是,从十余家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90天以上逾期贷款占比较2014年上升了77个基点,远高于根据官方数据计算的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增长。这说明,部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并未被确认为坏账,坏账水平可能被低估。
事实上,外界近年对“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这个指标已经越来越重视。总的来说,这个比值如果低于1,就意味着银行在某种程度上隐藏或延迟了不良贷款生成。
从11家上市银行情况看,四大行该比值均大于1.1。其中,建行达到1.62。
股份行中,除招行将所有逾期90天以上贷款列入不良、中信银行接近全部列入不良外,其余股份行该比值普遍低于0.8,其中平安银行仅为0.52。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