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是个海龟留学生,有着被人羡慕的家境和光环。她出身家族企业却不要父辈的资金,一头扎进了创业大军,抱着开创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开始了苦逼的创业之旅,从以前天天Chanel、Gucci、新光天地、国贸的生活,变为了整日出入中关村创业大街,和小伙伴们埋头迭代产品与找投资人。
我问其为何要选择创业时,她给我的答案让我欣慰而又意料之中。她用绵软的声音讲着强有力的理由:我之所以创业而为之坚持,是因为它充满不确定性,这正是它魅力所在。Lily的生活衣食无忧,她在儿时没有得到的“不确定”性,恰好可以通过创业来弥补。
Allen与Lily的背景截然不同,她是普通大学毕业,北漂一族,爸妈含辛茹苦攒学费供她上学,但她也毅然选择了创业。和Lily不同的是,在准备创业之前,Allen向亲戚朋友借钱上了一个所谓的高端人脉MBA研修班。也许对于在北京创业的她,“人脉圈子”很重要。
Allen在研修班上如蝴蝶般穿梭于各个高端人士之间,身穿Hermes,手拿Prada,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出身工薪家庭的姑娘,而对她来说所谓的创业也是一个title,需要某种符号充斥在她原来不曾拥有的生活里。美女CEO、“穿Prada的女魔头”也许是她更想要的。
其实,“创业成瘾症”不是对于创业者壮志豪情的描述,而是创业者原有的动力和内核。有时候,我们常常被“创业”物化,虽说创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和财富——这无可厚非,也符合商业逻辑——但创业者为之成瘾的根源,也许是在内心精神层面上的某一方面没有满足,而通过创业这种方式来探索和拥有。
今年初的时候,有朋友问我:“创业是你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吗?”我停顿了几秒,竟也愣愣地说了句:“不知道。”回想去年,我曾经高喊“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时看起来有点打嘴了。思考当下的创业环境,有时候激发你为之狂热的往往来自于人性,以及“群众”的力量。所谓的政策导向、精神层面的渲染会让看起来聪明的人往往也跟着愚蠢。如同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的: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不知为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听到“创业”二字,却稍显聒噪。看到一些创业者的脸,会让人想起Poker Face。所谓的“创业成瘾症”更像是自我的探索,而能自知的创业者,也许略显高级。